“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策略的研究
2022-05-30孔祥蕊
孔祥蕊
当前义务教育最大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双减”。对于学校教学而言,“双减”的落地又在于作业的布置。这是因为只有想方设法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那才完成了“双减”重要任务的一大半——相对于过重的课外培训负担而言,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学生日常所遇的、更容易形成学习压力与心理压力的源泉。因此,优化作业布置的策略才是落实“双减”的关键。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优化作业布置的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面对“双减”这一要求的时候,显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减量不减质”。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感觉到作业存在较重的负担,有时候也是因为个体的感受——当学生有厌学情绪的时候,再少的作业也会感觉是负担;当学生热爱学习、希望从学习中有所收获的时候,即使作业量多一点,也会感觉是享受——很多学习成绩优异、学习品质较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的学生往往会自己寻找一些作业来完成,实际上就是这一心理。所以在“双减”背景下进行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策略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同时关注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水平。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要同时关注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以确保学生在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的时候,能够从作业量以及心理两方面有真正的减轻负担的获得感。
当然,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研究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双减”要求对语文学科作业的布置意味着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优化作业布置的策略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下面就分别谈谈笔者的理解与实施情况。
一、“双减”要求对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的影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双减”的要求。此后,义务教育就进入了“双减”时代。从表面上来看,“双减”是指向作业(实际上主要是课外作业)和校外培训的,但是实际上“双减”是指向学生的学习负担的,作业与培训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两个抓手。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不仅影响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无形当中培养并发展着学生的学习方法理解与学习品质提升。因此,“双减”不仅是减轻学生有形的作业负担,实际上还是在优化着学生的学习品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发现“双减”的落地,实际上是致力于减轻学生有形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的负担,同时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以让学生能够在“双减”的背景之下,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好地增强语文学习的认识——既包括面向语文学习方法的认识,也包括面向学习本身的认识。这实际上也是研究“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的策略的理论基础。
二、“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的策略
策略是衔接理论与实际的关键内容,良好的策略可以让“双减”理论更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对于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布置的策略,可以从认知与情感两个角度思考。对此笔者得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来优化作业要素组成,从而让作业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二是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出发,培植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乐于探究语文课程内在规律的情感动力。
举一个例子,在学完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老王》之后,通常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去布置相关的作业,以让学生能够从两个方面形成对文本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中设计的作业有两种。
题1: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样的一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分析:这个问题指向学生的工具性认识,强调通过这些词语去串联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显然需要学生对这些词汇有准确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基于这些词语去进行想象,并与课文进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于词汇理解实现意义建构的学习历程。因此从作业布置的角度来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形成这一认识,从而确保本题目作为作业的应有效果。
题2: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这道题目以“钱”作为切入口,看起来与课文所强调的“情感”要素有些格格不入,但实际上正是在这种“俗”与“雅”、“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交织的过程中,才能凸显出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又单纯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也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文本理解过程,建构起对文本的深度认识。因此作为作业,对本题的应用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对本题的理解中,通过“钱的作用”来带动对课文的全面、准确理解,对“我”和“老王”这两个角色的理解。
结合上面两个策略再来看作业布置,笔者以为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样的作业策略运用,能够让学生既不面对太多的作业量,同时又能够在作业(即题目)的引导之下,形成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可以说,在适当缩减了学生的作业面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却可以在作业的引导之下逐步深入,于是就有了深度理解。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他们会带着深厚的兴趣来理解这些题目,完成这些作业。比如在完成第一道题目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经验去想象,于是就可以形成与自己兴趣、认知相关的表达结果,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也能够非常跳跃,而这正是认知与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上述作业布置策略的良好效果。
三、用学生成长作为语文作业布置的评价依据
通过前面的分析与案例可以发现,在“双减”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的策略,最关键的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与认知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去设计出符合初中学生学习需要、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作业。
作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文本解读与理解的巩固环节,作业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双减”的背景与实质,探究得出的作业布置的策略有效与否,关键就在于用学生的成长作为评价指标。
这是一个重要且现实的判断,在教学中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作业布置策略才能更好地满足“双减”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显示出作业的价值。学生的发展是面向认知与情感的,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及。在实际判断的时候,认知发展实际上就体现在对文本中的词、句、篇、章的理解上,这种理解可以表现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样,从情感的角度看作业完成效果,就看学生在作业完成過程中的心理、情绪状态,如果学生能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那这样的作业就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策略,需要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双减”,达到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