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
2022-05-30程培蕾
程培蕾
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散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散文是记叙类的文学体裁,因为其写作方式比较灵活,所以经常给读者一种“形散”的感觉;但是散文表达的思想明确而集中,又展示了它的“神聚”。散文中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需要学生全面且深入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组织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并通过解析这些词句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项脊轩志》一文,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写人记事类抒情散文。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一个阅读提示:留意作者在文中对“项脊轩”的称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对“项脊轩”的称呼除了“轩”之外,还有“室”和“阁”。学生发现了这几个字,也就找到了文章的文眼。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文眼去分析文章的內涵。
在文章的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这句话直接向读者交代了“项脊轩”之前是被称为“阁”和“室”的,但是作者后来为什么要改变对它的称呼呢?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通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在用“老屋”贯穿叙述内容的时候,对其称呼就是“轩”,这也是在妻子去世之前对项脊轩的称呼;这时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在这里读书和娱乐等一系列事情。而在妻子去世之后,作者就把这间百年老屋称呼为“阁”或者“室”;这时作者抒写的内容是爱妻生病离世了,自己过于伤心而生病在床,后来又出外奔波。
除了一些关键字词之外,文中还有一些重点语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如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个句子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同时又是故事的转折点,从前文的写环境转入到后文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到了可悲。这里写道“亦多可悲”,有很多可悲的事情。可见,下文中讲到的不仅是一件悲事。教师就可以抓住这句描写,让学生去寻找下文中都讲了哪些“悲事”。最终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下文中的几层“悲”。首先第一层“悲”是庭院的几经变故,叙说了一些家庭的琐事,表达了人世沧桑之慨;第二层“悲”是家庭人事的变故,作者回忆起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第三层“悲”是作者对祖母的追忆。所以,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描写,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综上,通过关联文章的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作者对项脊轩的称谓看似是不经意的改变,实际上这些称谓承载的是作者丰富且复杂的人生情思。还有一些重难点语句,教师需要重点给学生讲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文眼,通过把握和解读文章的文眼及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人生理想和生命情怀等,进而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二、引导学生理清散文的思想脉络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载体,并且写作方式比较灵活。在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描绘中,其实都在传达着作者的想法和内在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作者在描述某种事物的时候,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从表到里或者从浅到深,一步一步帮助读者去认知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就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进而去深化其对文章的领悟。
比如在对《荷塘月色》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朱自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朱自清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可是人生难免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朱自清也一样,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坎坷,也像普通人一样走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于是文章的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行直接抒情,将自己的哀愁表露于字里行间。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去梳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荷塘月色》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这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一部分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小组探究和教师的总结归纳,第一小组得出:第一个部分向读者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描写,用一个“颇”字强调了作者的内心极不宁静,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在后文的学习中,都是围绕这句话去展开描写的。”
第二小组得出:第二部分开始写荷塘周围的环境,主体是“荷塘月色”,关联性地先写到了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叙述“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暗示在这样的气氛中,作者内心的寂寞。接着又写到了荷塘周围的树林,一片阴森的气象……它们都被淡淡的月光笼罩着。走向荷塘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慢慢得到了宽解。这时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一种难求的境界。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痛楚的灵魂与现实之间的反抗。
第三小组得出:第三部分就开始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向读者展示出月色下荷塘四周的优美景象。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满塘的荷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表现出荷塘的动态。后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叠词语展示荷塘周围的景象,描绘出了荷塘周围树木的层次感。
第四小组得出:第四部分结尾处,进一步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更表现了他在荷塘月色下幻想超脱,但现实却不如愿的复杂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这样的划分和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梳理清楚散文的思想脉络。
三、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真情实感
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散文的语言通常情况下都是优美动人的。而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去感悟作者的内在情感,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
比如《陈情表》一文,文章主要表达的就是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纠结情感。文章先写了作者幼年时的遭遇,从小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作者对祖母的感情是非同寻常的。祖母抚育自己长大成人,这是“大恩”;现在到了祖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自己应当报答祖母,这是“大义”。这大恩大义都是作者无法不去回报、不去作为的。但同时,作者也深知武帝的知遇之恩,于是陷入了“忠孝难两全”的困境。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加顺利地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教师首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和祖母间的故事,学生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真实地体会到祖孙之间的浓厚亲情。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把文章读通读顺。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应景的轻音乐,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然后再进行配乐诵读,进行角色互换,去感受作者的难以抉择和无奈之感。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梳理文章的思想脉络,进而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