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之难与《晋唐佛教行记考论》之顺

2022-05-30冯秀英

博览群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佛教学术维度

冯秀英

汉魏以来,史学勃兴,史部文献蔚为大观。得由于佛教传入及杂传的兴盛,晋唐时期出现了记载汉地佛教徒事迹,包括了地理、山川、城邑、风物、民族、朝聘、行役等内容,兼具传记、地记、游记等文本特征的佛教行记,并在《隋书·经籍志》等书中有著录。中古杂传研究目前已较为成熟和系统,辑佚整理和类别研究成果较多。但佛教行记研究,目前可见2021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阳清、刘静所著《晋唐佛教行记考论》,当属较为系统而精微之作。

是书分为四个部分,结构严谨。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前人研究情况、研究方法、该书框架等进行概述。所谓晋唐佛教行记,亦即六朝隋唐之际汉地西行巡礼求法僧人之旅行记录及其相关文献。依据史志目录、其他公私目录、佛教经录之著录,各种大藏经之收录,以及类书、古注、杂记、敦煌遗书所涉,可见晋唐佛教行记及其相关文献至少有17种别行于世。今存全帙者有4种,其他仅存辑本、节本或者残卷。绪论部分叙录法显、玄奘、义净、慧超、悟空等人的行记文献,对于理解书本内容十分有帮助。上篇在前贤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部分晋唐佛教行记佚著及其撰者进行文史考论;下编则以现存文献为主,从文体、特征、主题、叙事、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文学阐释,拓展和促进了晋唐佛教文学的专题研究。另有附录,分晋唐西行求法僧人、晋唐佛教行记文献、晋唐佛教行记文献叙录四个部分来展示前贤相关重要成果。

晋唐佛教行记虽存世较少,但价值极高,由于其特殊性,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价值。他们综合了史地、宗教、文化交流、文献、文学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学术空间,诚如李德辉曾说:

此类著述无论是从历史地理学还是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角度来讲,都具有其他文体、文类和著述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特殊价值。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前人多从历史、地理、交通、宗教、民俗等领域研究和关照佛教行记文本,而《晋唐佛教行记考论》最具有学术价值之处在于,从佚著考说和文学阐述两个维度对晋唐佛教行记进行全面而精深的研究,全面挖掘和展现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具学术价值。

文献维度的研究在于书中对晋唐佛教传记的“佚著考说”部分。前人对晋唐佛教传记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帙的文本校注整理和研究考证,以及佚著的辑佚、叙录、考证、汇辑等。作者阳清教授发人所未发,系统考证支僧载《外国事》、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常愍《历游天竺记》以及记有慧生行记的《慧生行传》《洛阳伽蓝记》《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三种的撰者、传主、佚文辑本、文本特征、学术价值,以及文献相关问题考证,细微辨析,正本清源,使源流分明,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探本穷源,使九种晋唐佛教传记佚著的文献问题得以明晰,丰富了类型文献的体系,深化这批文献的系统研究。例如在第一章《支僧载与〈外国事〉》中,考证支僧载活动时代与国籍,考察和比较《外国事》陈运溶、岑仲勉、李德辉三种辑本,评论其优劣,并通过现存佚文的整合来体现文本的特征和学术价值。此章,既是文献整理,也是文献研究,挖掘其记录支僧载巡游佛国之事的史学价值,以及其與注重西域文献的关联互证的文献价值等学术价值。

作为史籍的杂记,其史学维度的研究乃是主流,但杂记中的行记研究,在重视“行”的历史地理研究之外,“记”的文学叙事研究也不应该忽视。又如对行记研究颇深的李德辉先生所言:

汉唐两宋行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多数行记都偏于写实而不重形象,历史文化内容对于文学描写,因此遭到文学研究者的排斥,却得到史学研究者和文献考据家的格外垂青。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专著对中国古代各种行记做全面深入的文学研究。

观前人研究成果,对晋唐佛教行记的文学研究,或在传记文学、游记文学等专著中有章节叙及,或有论文讨论全帙文本及高僧诗文的文学特征,或有写单篇论文论及佛教行记文本的语言和叙事等文学性表现等,但均谈不上系统研究。《晋唐佛教行记考论》下篇对此用力甚巨,某种意义上有开创性,弥补了李德辉先生所言目前行记研究的不足,虽然其主要还是侧重于其中之佛教行记。

这就是晋唐佛教行记研究的另一个维度——文学维度。是书对晋唐佛教行记进行了“文学阐释”,具体研究其文本属性、文学生成、文学表征、文学趋向、文学主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和情感书写,横向来看,包含了文学的各个要素,纵向上看,涉及了文学生成到文学表现到文学价值等的探讨,具有体系性,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上篇表现出来的扎实的文献功夫相得益彰。如在“唐代佛教行记之叙事策略”章中,主要以慧立撰著的玄奘别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研究对象,认为其虽形式上是史籍中的僧人行记,但在“记”的过程中运用了某种叙事策略,分别为“以梦境来预知人物前景,为传主往返佛国提供合宜征候”“把劫掠故事化,为传主舍身求法的合情考验”“演绎佑护情节,使之成为堪承佛统之合理依据”,从叙事策略上来阐释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文学性。而同样具有文学性的还有唐代《大唐西域记》,二者代表了唐代佛教行记的叙事策略特色,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在文学阐释方面,略微令人遗憾的是,如能加入文学价值章节则可能使文学阐释部分更加圆满,这样可以进一步探讨晋唐佛教传记与口传文学、小说、宗教文学的互动和影响等问题,虽然这些在各篇章中已有所论述,但多为个案分析,未全面展开,如能系统论及,则更能体现其价值的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是书对于佛教行记研究的文献和文学两个维度的分析不是各说各话,而是互为表里,融会贯通。文献维度对作者的论述,对文本特征的描述等具有了文学的思维,文学维度分析的时候并未放弃对六朝佛教行记的溯源和寻根,把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中加以考察,体现贯通其在史学、哲学、文学中的多种价值。例如在上编中讲到支僧载《外国事》的学术价值时,也注意到了“书中佛本生故事和相关传说,可与《佛本行经》等汉译佛典之叙事文学交相辉映”的文学价值,可与全书学术思想构架相符合。

非常可贵的是,《晋唐佛教行记考论》是以作者主持完成的两个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基础,以研究期间公开发表的系列学术论文为基本框架而成,如《六朝佛教行记文献十种叙录》《支僧载及其〈外国事〉综议论》《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预叙、劫掠以及佑护——慧立撰著玄奘别传叙事策略管窥》等,从论文来看学术含金量很高,学术点密集,可以体现出是书的分量和价值。而此话题的研究,作者持续关注了10余年,作为年轻学者,十分可贵。

跨学科研究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面对这样复杂而特殊的文本。从文献和文学两个维度研究中古佛教行记,此书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自觉的学术追求,这与作者阳清教授学术经历和治学态度相关。阳清教授先后师从陕西师范大学楚辞学者吕培成先生和四川大学著名敦煌学家项楚先生,学有根柢,读博期间即主要研读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接触敦煌写本,学术研究主要涉佛教文献,偏重叙事文本,后自蜀入滇,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积极参与学术实践,形成了以文献考据为基础、以文学阐释为延展的研究特色,此特色体现于该书中。阳清教授博览四部及佛道文献,具有类似于乾嘉学派的朴学精神,又有着跨学科的开阔的学术视野,有着颇富识度的学术断制,在当今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提倡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相信这样的研究将有广阔而美好的学术前景。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佛教学术维度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人生三维度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