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

2022-05-30李艳

关键词:中华班级传统

李艳

摘 要: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从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其容易出现叛逆、敏感、心理脆弱的现象。同时,打架斗殴、一蹶不振等多种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需要强化班级管理,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本文将主要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教育思想为着力点,对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行思考,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教育思想 小学班级管理 结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62

班级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场所,而班主任与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成员,其中班主任更是班级的建设者也是连接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不断深入,班主任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發展脚步转变角色,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融入班级管理中,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下协调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加强思政教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小学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形式,该形式虽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管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班级和谐稳定,但其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干预”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指示”进行活动与学习,不考虑学生意愿,致使学生无法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同时“一人独大”现象严重,在进行班级决策时从不考虑学生意见,经常“独断”,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管理失去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叛逆期阶段,因此“家长式”班级管理模式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破坏班级和谐,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思政教育渗透。

针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小学教师需要创新管理方式、转变管理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育专家曾说过:“充满正能量的评价语言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教师应积极采用评价语言,并制定奖惩严明的班级管理制度,教师对学生进行奖惩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奖惩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保证班级和谐,还可以通过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以及对违法的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在正向语言评价中树立自信。其次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引导角色,即引导学生管理学生,组建学生干部队伍,让学生干部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与纪律监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进而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团结友善等优良品质。最后,教师应摒弃传统班级管理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从全天候学习框架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劳逸结合,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此外,面对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借助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作用,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基于儒家的“以人文本”“在教育过程中启发与感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推崇节俭”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以及法家的“法治”教育思想创新小学班级管理形式,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成效,进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考

1.基于儒家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文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代,应将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融入教育领域中,推进儒家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

班级内主要角色为教师与学生,在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学生需要“服从”教师管理,但在儒家思想下,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应转变管理模式与思想,充分结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从而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要求下,教师需要弱化自身角色,明确学生不仅是班级管理的对象,更是班级的主体,以此创新班级管理形式。

例如,以某小学为例,在教师培训大会上学校强调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班级管理思想,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教师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进行了以下改变。首先,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着力点,在班级管理中取消绝对话语权,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其次,在面对与班级相关的决策时,教师不再独断,而是与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建议与想法,最终作出教师与学生都满意的决策。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还侧重“在教育过程中启发与感化人”,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还应融入该教育思想,从而在面对一件事时,指导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内心的真心想法,学生的价值观念正确则需要鼓励与肯定,若学生内心的想法存在偏差,教师可以通过典故或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针对个人卫生不整洁或班级打扫时经常逃避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典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启发,进而能够真正明白错误,从而转变思想观念。

此外,“以身作则”也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在该教育思想下,教师应明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学习与模仿教师,为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良好的作风与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感化。

由此可见,“以人文本”“在教育过程中启发与感化人”“以身作则”均是重要的儒家教育思想,将其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能够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对提高班级管理成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道家思想,提高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将道家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能够构建一个守规矩的班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无为而治”教育思想时,需要围绕将班级管理还给学生这一角度入手。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教师在对其进行管理时总会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对学生不应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进行干涉,虽然在该种管理方式下,班级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但也极大程度遏制了学生的天性。基于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道家教育思想中“无为而治”对班级管理的意义,从而逐渐退出班级管理舞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

例如,教师应在班级中设置“小教师”角色,“小教师”可以行使教师权力,对班级进行统一管理,而“小教师”人员的选拔应由学生决定,学生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小教师”。被选择的“小教师”需要管理班级所有大小事务,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需要听从“小教师”指挥。与此同时,为保证“小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合理性,应设置“监督者”角色,也是由学生投票选出,“监督者”需要对“小教师”进行监督,对“小教师”的不合理行为提出质疑,最后根据该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此外,为确保学生普遍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小教师”与“监督者”的任职期限应为两周,每两周重新投票选择新的“小教师”与“监督者”,而上一任“小教师”不得参与这次“小教师”竞选,但可以参与“监督者”竞选,反之“监督者”也一样。

此外,除“小教师”与“监督者”外,教师还应在班级中设置常规的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纪律委员等角色,但相较于传统班级管理中每一个角色均配置一名同学不同,在新时期班级管理背景下,倡导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因此教师应创新观念,针对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纪律委员等角色,根据班级人数配置1个团队,每一个角色可以设置3—5名学生同时担任。在不同角色投票过程中,参与竞选的学生应进行宣讲,讲解自己为何适合这个班级管理角色,获取这个角色后可以为班级带来什么?通过该种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构建出一个守规矩的班级。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无为而治”教育思想管理班级时,不应直接对班级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是需要站在旁观者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3.基于法家思想,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法治”是法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这一教育思想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不谋而合,因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将多个该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同一个环境中,如若不对其开展有效的管束,将无法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基于此,将法家教育思想强调的“法治”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教师需要提高对“法治”教育思想的重视程度。在班级管理中应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将制度条例张贴在班级墙上,以便学生随时阅读与了解,在制度上还需要明确指出违反班级制度的惩罚以及表现优异的奖励。

例如,应规定学生在教室内不可以爬到桌子、窗台等高处,一旦有同学违反该制度,需要扣除其小红花或者惩罚其打扫班级卫生。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制度中需要指出学生不可以骂脏话、不可以打架、不可以随地扔垃圾以及要尊重授课教师等规定。与此同时,为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用成效,还应定期举办班会,在班会中对遵守班级制度,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奖励内容可以为学习用品。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此外,针对班级干部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权力,因此为保障权力的有效应用,避免出现“以权谋私、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等问题,需要对班级干部进行约束。

4.基于墨家思想,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兼爱”是墨家主要教育思想之一,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小学是学生基础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生感受与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将墨家主张的“兼爱”教育思想与班级管理相融合,能够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室内的小型运动会,将学生划分为红、黄、蓝三队,比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接力与团体作战等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友情,还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且在团体作战等活动中,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讨论选择出最佳的参赛选手,在此过程中,也充分彰显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与此同时,“非攻”也是墨家主要教育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保持和谐的相处关系,不提倡爆发矛盾,出现隔阂。而小学班级内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等存在差异,十分容易产生矛盾,进而在尖锐的矛盾下,学生与学生之前的关系会越来越差,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深化对“非攻”教育思想的渗透,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之情,让学生意识到争执、矛盾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友爱。

此外,“推崇节俭”也是墨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将推崇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一思想融入班级管理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小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渐形成挑食的坏习惯,进而在学校午餐时经常会因挑食出现剩饭、剩菜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开展以“推崇节俭,拒绝铺张浪费”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贫困地区青少年吃不起饭的视频或照片,以此让学生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促使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进而逐渐改变自身挑食的坏习惯,养成推崇节俭,拒绝铺张浪费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兼爱”“非攻”“推崇节俭”是墨家主要教育思想,将其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提升学生之间的和谐友爱与团结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价值觀还未成型,因此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基于儒家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于道家思想,提高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基于法家思想,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基于墨家思想,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与小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切实保证班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林经《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运用路径》,《新课程》2020年第22期。

[2] 于春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12期。

[3] 彭司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及意义探寻》,《中小学德育》2018年第6期。

[4] 徐远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融入》,《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12期。

[5] 邸全凯《班级管理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试题与研究》2019年第35期。

[6] 余锦秀《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思考》,《参花》2019年第11期。

[7] 刘琦斌《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7期。

[8] 李小平《在班级文化构建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书育人》2018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中华班级传统
班级“四小怪”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