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两个效益”的辩证思考
2022-05-30侯玉花
关键词:新媒体 两个效益 市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期刊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为学术期刊争论日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添了新内容。
一、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政策演变
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越来越强调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推动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为此,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要深度融合 。此后,在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指出,应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为了更好地发展新媒体,在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了人类文明,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之后,在2021年,我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又提出了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规划。由此可见,政府对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将其作为期刊发展的方向。
二、新媒体背景下学術期刊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下,产生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由此也使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现了新变化、产生了新特点。
(一)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应用,学术期刊在被各大数据库收录及一些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下,其传播范围比以往纸媒体时代扩大了无数倍,也迅捷了无数倍。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期刊上网,就会忽略时空的存在,在第一时间将内容无差别地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被浏览、查阅,这同以往在纸媒体时代学术传播靠编辑部汇编、出版社发行、读者购买相比,其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不可同日而语。在纸媒体时代,读者受到了极大限制,不管是学者、政府、企业抑或民众要想了解期刊内容,只能通过购买、借阅来实现对期刊内容的了解。这种获取期刊内容的方式不仅受众有限,而且传播速度缓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学术交流的进程、限制了期刊研究成果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过去因时空带来传播的阻碍几乎是不存在的,读者所获期刊内容的时间因不受地域的影响,其通过新媒体获取期刊内容的时间往往要超越购买纸质期刊的读者。
(二)讨论方式更新,启发性更强
在纸媒体时代,作者一般只能在期刊表达一次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很难形成集中讨论(期刊组稿的除外)。但在新媒体时代则不同,当期刊将作者的文章发表后,由于读者能在第一时间从网络平台看到,所以他们如果感兴趣,可能会利用新媒体就此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读者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或碰撞,进而激起思想火花,促使双方就某一问题深入思考,甚或形成新的观点,真正发现真理、找到真相。所以说,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对理论探讨有更大的启发、引导作用。
三、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两个效益的融合
(一)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
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一些政府部门往往很注意学界治国理政的最新成果,并将一些期刊发文当作他们做出某些决策的理论依据,这便是学术期刊社会价值的具体表现。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在这一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其公有性、公用性、共享性体现得愈发明显。在新媒体时代,因学术期刊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所以一些影响巨大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快传播开来。如屠呦呦课题组发现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成果,在新媒体的传播下,不仅很快被世界各国所获知,而且被大范围用运于疟疾的治疗。再如当前的新冠疫情,也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不仅可以及时刊出对疫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及时疏导民众因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使民众能正确面对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这一切正是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效益的又一力证。
(二)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
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因其传播的广泛性、迅捷性,其经济效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术期刊在其发行后,一些生产者会因他们从学术期刊获取的知识,改进设备、提高管理、增进产能,最终提高收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因大数据在学术期刊中的广泛应用,使因期刊传播所带来的利润呈几何式增加。对此,有关专家也指出,在新媒体时代,因知识成果通过学术期刊或一些平台会更快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学术期刊在今后社会的发展中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对治疗艾滋病方法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一进程有望加快。2021年美国拉根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治疗艾滋病的文章,由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这一成果很快在医学界传播开来。现在这一治疗方法虽然对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如何还不好判定,但起码可以在这一研究成果上继续研究,而不必为此问题从这一角度的研究再次付出时间、精力与金钱。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已毕现无疑。
(三)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两个效益”相辅相成
前已论述,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文写作,再通过学术期刊公开刊发,就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传播,从而使决策者可以了解相关理论。当决策者在理论的指导下,再观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对问题认识得更清晰、明了,更有高度,也更明白问题发展的走向,因此他们所做的决策也就更趋于科学、合理。从这一层面来讲,学术期刊也就实现了自己的社会效益。
在学术期刊发文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术期刊的新发明、新创造,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益。从这方面来说,学术期刊也实现了它内含的经济效益。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因学术期刊产生了社会效益也好,还是产生了经济效益也罢,事实上它们就是学术期刊的一体两面,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决策部门对某些科研成果的采纳,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为了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生产企业升级改造,是学术期刊产生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但也正是最大社会效益的力证。
在新媒体时代,正是由于新媒体多方位、多角度参与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发行,才使学术期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才使学术期刊内含的“两个效益”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无论任何时候,要想完整论述学术期刊的效益,都必须将学术期刊的“两个效益”全面论述,才是完整的,才是全面的,否则只能是对学术期刊的片面认识。
四、实现学术期刊“两个效益”的方法
(一)明确学术期刊的属性
学术期刊的“两个效益”在期刊传播中有目共睹,但如何实现学术期刊的这两个效益还需进一步探索。事实上,人们希望某些事物所能达到的目的是明确的,但对如何达到此目的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此时就需对这一事物的属性有一个精准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多年来,有学者因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认为其为公益产品,不应是商品;也有学者认为其有经济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者带来利益,因而应将其定位为商品。对这两种观点,因其认识不同,所以在对待期刊的运行模式上也不同。筆者认为学术期刊虽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却将其定性为商品更合适。
(二)学术期刊是一种商品
笔者之所以将学术期刊定性为商品,是因为其具有商品的属性。对于商品的定义,恩格斯是这样说的,“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的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 它们是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按照恩格斯对商品的这一定义,学术期刊也具有商品的属性。首先,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是学者的创作,是学者对某一学术问题经过自己的研究做出的阶段性总结,具有版权;其次,大多数学者在期刊发文不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而是为了将创新成果公之于众,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在物质上通过内含的技术,实现货币化;再次,读者要获知学术期刊的内容,除部分电子期刊不付费外,大部分纸质期刊和多数电子期刊都是付费的。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具备了恩格斯所定义的商品的属性。
(三)学术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学术期刊所载内容,多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成果,学者发文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或直接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学术期刊所载内容理论性较强,读者都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不可能是普通民众。也就是说,学术期刊不具有普及性,其读者人数少、受众小、发行量不大。
任何一个理论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过程,都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从人类自身的生存考虑,必定只能由少数人完成这一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必须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去创造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理论上虽可能惠及所有民众,当然最终成果也必将惠及所有民众,但在理论还没有变为现实前,学术期刊必将只能为小众的读者服务。对服务于这样一个小众读者群体的学术期刊来说,让其走向市场化,难度较大。
(四)如何运营学术期刊这一特殊商品
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虽然具有商品的属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具备走向市场化的条件。基于此,政府应给予学术期刊一些政策上的倾斜,以此给各学科一个成长平台、一个培育空间,而且从长远看,只有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提高了,研发能力增强了,才能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对学术期刊也越是重视,甚至很多发达国家将学术期刊看作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扶持力度特别大。如美国每年用于补贴学术、科技出版物的经费就有64 亿美元之多,德国则是根据学者的申请,审核通过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所以,为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在学术期刊经费不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在资金、技术力量不足的前提下,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学术期刊政策上扶持、财政上拨款还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一味地给予学术期刊政策上的倾斜,而不对它们进行某些绩效方面的要求也是不科学的。长此以往,很容易让这些期刊滋生惰性,因此,对不同的学术期刊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减少扶持力度。
学术期刊毕竟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不应该只是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它也不应该只是让企业从中学习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绝不仅限于此,它们还可以通过自己期刊的编辑、发行去创造财富。世界上市场化经营较好的期刊有《自然》《柳叶刀》等,这些学术期刊不仅所发文章水平较高,而且收取的版面费也不低,可以说是学术期刊市场化经营的典范。这些期刊之所以能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下还能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是因为这些期刊已具有了极高的品牌效应,也在学界具有了极高的学术权威,如果有学者能在这些期刊上发文,本身就是对其学术造诣的认可。通常一个学者在这些期刊发文后,会被同行有一个较高程度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所带来的荣耀或由此而及的收益是普通学术期刊无法提供的。所以对于学术期刊走市场化不是不可以,只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还不足以在某个领域具有这种品牌效应。当一种学术期刊发展到足以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权威而收费时,这些学术期刊不管它是为了自己继续盈利,还是为了自己的品牌,虽有收费,却也一定会注意文章质量,所以对于《自然》《柳叶刀》这些实行了市场化经营的国际知名期刊,各学术期刊可将其当作努力的方向,但目前还不是复制其经营方式的节点。
五、结语
学术期刊因其“两个效益”的特征,必须让其良性发展,但又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还不能在现阶段走市场化道路。现在最可行的,就是让国家、政府对学术期刊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同时根据各学术期刊的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学术期刊的经营管理,让学术期刊能更好地实现其内含的“两个效益”。
作者: 侯玉花,硕士,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晋阳学刊编辑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