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传奇作家的女性意识

2022-05-30李娜

雨露风 2022年9期
关键词:牡丹亭

摘要:明清时期,戏传奇繁荣发展,当时女性地位低下,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皆无法实现,但社会上尤其是文学作家们逐渐关注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由此衍生出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传奇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成为女性意识觉醒最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形象。杜丽娘虽出生于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但她强烈追求个性自由,反抗封建伦理,最终与心爱之人终成眷属。

关键词:牡丹亭;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自我觉醒

我国封建礼教关系对妇女有着严酷和不人道的欺压,迫使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刘熙曾认为封建社会的女性不能按照自己意愿生活,她们的一生中付出诸多努力却未得到社会尊重,间接促成了其悲剧性命运。尤其是明清时期,妇女的生活和婚姻自由遭遇前所未有的压迫。[1]本文从分析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入手,进而对《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的女性意识进行阐述分析。

一、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传奇主题在明代社会被逐渐拓宽,不少戏曲批评时政,鼓励青年男女打破封建伦理的障碍,追求个人解放。明初杂剧的逐渐衰落使南戏赢得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得到蓬勃发展。[2]各唱腔的兴盛和各界人士对传奇的浓厚兴趣,激发了编剧的创作激情。[3]在此背景下诸多传奇的作家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其融入作品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心学最早出现在孟子思想中,在宋元至明代成熟之前经历了一些发展和变化。心学关注每个人的个体状态,肯定人的价值并且强调个人情感。然而,心学思想也融入了明代宗教信仰及文化,表现在作品中则是表达真情实感,进一步促进人性的解放和觉醒。至明末时期,封建阶级腐败不断加剧,意识形态和文化逐渐发生变化,不少作家意识到对爱的需求是人最自然的本质。[4]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作家将个性宣传和人性积极性作为创作宣扬的内容,将无处释放的激情与欲望融入作品中,表现出女性角色意识的觉醒,作者将笔墨转移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借此提高当时人们对女性的认识。在文化观念的干扰下,作家以塑造各种形式的女性形象来肯定女性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对妇女的认识。以《牡丹亭》例,女主人公杜丽娘对爱情有着执着追求,其自我个性解放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是当时作家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化原因。[5]总而言之,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女性在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得到唤醒,作家对女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明清作家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正。

二、《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

汤显祖作为明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他反对复古主义,认为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后七子”的根本缺陷在于盲目模仿前人作品的固定文字和句式,属于剽窃前人的作品。他强调文章美首先在于“自然气场”,其次他强调人物感情。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在幻想可以改变现实,氛围可以打破常规,内容可以压倒形式。[6]在汤显祖影响下,明末出现一批研究汤显祖并不断追求文学才华的戏剧作家。此外,《牡丹亭》中女性思想解放的影响极其深远,不僅在当时颇受世人喜爱,就连在《红楼梦》中也可见一斑,且传入西方多国,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瑰宝,汤显祖因此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牡丹亭》所讲述的是世家女子杜丽娘和贫穷书生柳梦梅互生情愫,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故事。男主人公柳梦梅只是一介书生,只因梦中有位面容姣好的女子在一棵梅树下说与他有段婚姻后,便经常思念她。女主杜丽娘身为南安太守之女,花容月貌,且师从陈最良。当她读完《诗经·关雎》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梦到一个书生带着垂柳来见她,醒后便长期郁郁寡欢,最终身患重病。去世前,丽娘请求父母将其尸身埋于花园梅树下,并在太湖石底下放一张她的自画像。其父在升任淮扬安抚使后,委托丽娘之师陈最良埋葬杜丽娘,并建梅花观来纪念爱女。三年后,柳梦梅进京科考,借宿梅花观,在石头下发现了杜丽娘的画像,惊诧不已,梦中女子原是丽娘。后丽娘魂灵与柳梦梅见面,两人相爱。后柳梦梅帮助杜丽娘复活,二人结为夫妇。《牡丹亭》的创作超越时代限制,“爱”被赋予了满腔热血且超越生死。剧中描述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二次相遇时表明只有还魂后才能正式结为连理,这独具一格的结局,表现的是个性解放和夸张的浪漫艺术思想倾向。丽娘生活在理学盛行的环境下,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严格限制生活,甚至都不能去自家后花园玩耍,只能在深闺中钻研女红。在封建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下,当杜丽娘读完《诗经·关雎》后内心产生巨大波动,开始对爱情产生强烈渴望。侍女春香的鼓励让她坚定了享受美好生活的信念。梦中,她与柳梦梅坠入爱河,梦醒后,一切随风消逝,此后她内心情感无法得到释放,最终患心病而亡。杜丽娘的死亡并非爱情终结,相反,是新生活的开始。杜丽娘至阴间后,坚持打听梦中男子。这份坚持感动了阴间判官及夜叉,如此戏剧的设置为后来的复生埋下伏笔。

汤显祖设置了一系列离奇情节来增强故事性,剧中杜丽娘复生后与父亲进行斗争,表示“宁愿不做杜家的女儿,也要做柳郎的妻子。”[7]最终中破以杜父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后获得幸福生活。杜丽娘在女性意识出现后强烈反抗,最后突破封建礼节的枷锁,收获圆满结局,“为爱而死”和“为爱而活”令人动容,心生敬佩。女性有勇气选择婚姻及其配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汤显祖一改封建家长制下过去女性的柔弱和服从,赋予她们强烈的抗争意识。就如杜丽娘将其美好的愿望表达在梦中,感到痛苦后选择死亡,之后从封建伦理中走出,寻找爱情,即使身处地狱,也不曾屈服,做了与现实迥异的选择。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相比,作者赋予杜丽娘的环境因素不那么明显,她可以为爱重生就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杜丽娘这个角色更突出。坚持爱情,掌握命运,彻底摆脱封建制度,赢得自由和爱情,是女性意识向女性精神独立的更高阶段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汤显祖同情女性,想要诗意地表达女性内心的痛苦,赞美女性对美好情感的坚持和追求。

三、明清传奇作家的女性意识

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最底层,遭受着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残酷压迫。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即使家门显赫也无快乐而言,像一只只“笼中麻雀”,渴望笼外生活。面对爱情也只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终丧失自我,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借汤显祖《牡丹亭》中反映的女性意识,可清晰判断整个时代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女性已有自我意识,且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整个封建制度的束缚。面对爱情,她们大胆追求,她们的爱情观念中无美丑、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真挚或虚假。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女性有勇气迈出违背封建伦理的第一步。妙龄少女对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是人之大欲,情理之中,杜丽娘在游园时感叹美好年华却无人能懂,隐匿的感情只能借梦境表现。汤显祖对爱的诠释借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对爱的追求来表现。作家为表现年轻男女有意识地追求爱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名门闺秀为主。她们对爱情的期望和想象是打破封建制度,勇敢追求人格解放。《牡丹亭》中杜丽娘性格顽固倔强,努力寻找爱情。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罚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8]杜丽娘开始追爱未成功,死亡后她重新追求爱情,在重生后走上反封建道路,放弃传统封建婚姻,不歧视社会地位低下、家庭贫寒的柳梦梅,决意嫁他,折射出杜丽娘对封建制度的抵制,将封建社会禁锢女性行为和思想,限制女性与外界之间联系的传统打破。汤显祖借杜丽娘生动诠释了封建女性被压抑的思想和人格,以内心变化作为线索,写出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总结封建社会下女性人格压迫的现状及人格解放后的表现。明代以前表达女性意识时较含蓄,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受封建礼节的严格限制,压抑自身性格,而传奇作品反映的与封建礼节的斗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叛逆女性的独特个性和自我追求中。这些女性以自我意识为主导,渴望获得尊重。《牡丹亭》中,封建礼节限制了杜丽娘的自我意识,但出身名门的她经过不断抗争,追求身心自由,去世后努力斗争以求生存,最终复生。对杜丽娘而言,爱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杜丽娘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寻求爱情和人格解放,同样追求女性的自立。[9]

明清传奇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在对女性描写上有所不同,它摆脱了传统封建模式,通过戏剧表演,促使女性对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有新的认识,这些女性清晰阐释了对爱情和自尊的追求,反映了女性觉醒的自我意识。这一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凭借历史批判精神来反思整个传统封建社会,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时的作家不再认同“女性身份卑微”这一观点,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肯定女性价值,强调女性自我和独立意识,让女性能得到相应的尊重。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不仅对爱情大胆追求,更有独立的自我追求,表现出女性渴望摆脱男尊女卑和突破封建传统制度的美好愿望,达到了明清文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巅峰。

四、结语

封建社会中,女性从出生便受到不平等待遇,她们一生不能自己掌握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作家开始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勇敢,不再是笼中之鸟和生儿育女的工具。这些女性突破封建制度束缚,成为时代的胜利者。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是对不断发展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通过对杜丽娘对爱情与自由的大胆追求及自我价值肯定,汤显祖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中。綜上所述,杜丽娘这个女性形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牡丹亭》中女性意识里爱情超出生死范围,个人幸福大于一切,个性得到解放,反对封建制度压迫,是时代进步的具体表现。作家对爱情问题和女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女性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简介:李娜(200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中国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28.

〔2〕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15.

〔3〕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40.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8.

〔5〕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17.

〔6〕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9.

〔7〕汤显祖.临川四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6:52.

〔8〕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24.

〔9〕王梓佩.冠姓权是对女性独立的庸俗化讨论[N].南方日报,2020-05-13.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