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下开展随文练笔活动的研究

2022-05-30张琳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随文建构主义文章

张琳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教师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加工新信息、建构知识要义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建构主义学习的特点与随文练笔活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随文练笔中,学生不是直接接受写作知识,而是将在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加工成写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随文练笔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一、细读文本,创新随文练笔的途径

1.看图想象,丰富素材细节

由于建构是一个将旧知识转化重组形成新知识的同化和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并用于写作,从而完成这种同化和适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中掌握丰富的读写素材,将文本细读作为随文练笔的方式之一,也不失为一种教学上的创新。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再加上教科书上也常常附有生动精致的图片作为对课文内容的具体展示。故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展开想象,先看原文是怎么展现图片内容的,然后发挥想象,丰富写作素材。

在阅读《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的插图,说说它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一名学生回答:“图上有一个男孩,他正踮起脚尖看橱窗里的各种食物。”教师再让他们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丰富细节、展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一名学生表示:“作者用对话的形式写了男孩购买山楂片的过程,表现了他胆小的性格特点。”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发展情况,这些在图片中都没有明显体现出来,那么,你在观察这张图片的时候,还想到了一些什么呢?能否通过细节描写,将其展现出来呢?”这时有学生想:“男孩如此胆小,还坚持来买东西,他应该是得到了某些人的鼓励。我想具体写一下是谁鼓励了他。”于是该学生便写到,是一名路人看到男孩在马路上徘徊,便鼓励他大胆挑战自我。

结合图片阅读原文,学生会全面理解课文中是如何将事件描述得如此生动且全面的。如此在后续的想象活动中,他们便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2.填补空白,发展逻辑思维

在随文练笔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文本的空白处,思考作者没有明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加入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展现因果逻辑的,然后再加入自主推理的内容,进而完成同化和适应。

《将相和》这篇古文里就有一处空白,在廉颇得知了蔺相如的做法后,冷静下来想了一下,认为自己不能为了争一口气而不顾国家利益,所以才会负荆请罪。但是,文章并没有详细写他内心的转变。那么这个补充空白的任务就可交给学生完成。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先让他们阅读文章的前面部分,想一下蔺相如在看到廉颇的高头大马后是如何做的,作者是如何展现他内心活动的呢?你能否挖掘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然后运用到后续的补白中呢?这个提问无疑给了学生启发。于是,当学生们在补充空白的时候,也运用这种对比手法,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行为差异以及廉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反思。除了因果关系以外,文本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逻辑关系,教师要带领学生将这些关系都找出来,并同化成自己的知识,以便在写作中迁移运用。

3.变换人称,拓展理解视域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称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先让他们阅读课文,对比分析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然后尝试在写作中将其改编成其他人称,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牛郎织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看看本文的人称是什么,思考为什么本文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同时,还让他们对比,看看有哪些作品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差别是什么。有学生认为:“第一人称给人的代入感更强,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第三人称是上帝视角,适合叙述故事,写一些主人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比如牛郎不知道王母娘娘的事情,所以用第三人称能更好地引出这个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提问:“那么,如果要将这段文字改写成第一人称,你会如何引出王母娘娘呢?”学生都试着改写起来,有学生认为,可以先写牛郎看到王母娘娘后的诧异,然后通过王母娘娘的口,说出她发现织女不见了,发誓要找回织女的想法。

读写结合的方法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不同人称的差别,这样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题材和内容合理运用,写出更加成熟和有创意的作文。

二、学会表达,挖掘随文练笔的元素

1.句式,积累语言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且合适的学习条件,具体的学习条件有两种,一是学习者自身的内在条件,也就是他们在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小学语文的随文练笔活动也不是盲目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复习巩固之前所储备的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从中挖掘适合随文练笔的内容。比如学生可以挖掘所学文章的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仿写,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写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等。首先学生要分析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总结出写作手法,最后进行句子改写。以比喻句为例,学生找到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还发现比喻句的特点就是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用“像”或“似的”之类的比喻词联系起来。教师在引导他们仿写的过程中再提问,“除了能从形象上找相似点,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去找。”有一名学生回答:“形状写的是视觉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写一下嗅觉、听觉等方面。”还有学生认为:“视觉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除了形状以外,还可以从颜色等角度写。”于是就有学生用嗅觉来形容水果:“橘子的芬芳就好像是清新怡人的香水一般。”

结合句式仿写,能使学生在巩固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再将学到的句式运用到写作中,相信在不断的复习和练习中,学生一定会有所进步。

2.构段,梳理行文思路

在句式仿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构段仿写,即在阅读文章后将该文章的行文思路梳理出来,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仿写作品,学生就能逐步掌握不同的结构了。

结合《母鸡》一文,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发现作者一开始写“我一向讨厌母鸡”,但是中间又加上了“可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这句话具有过渡的作用。文章末尾又写了“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样就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文章也呈现出转折的结构。随后,作者再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写出本文的结构,说出除了转折以外还可以用哪些结构。当学生依次画出了“总分式、对比式”等行文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作文,看看自己选择的是什么结构,是否有承上启下的句子和辅助构段,如“总分式”可以加入“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子,以起到前后承接的作用。這样由此及彼的教学,能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在模仿创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文章结构,能使作文更具新意。

3.立意,深化思想境界

立意是写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考其立意的出发点以及所具有的特点。在明确了立意的本质后再仿写,能逐步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

《落花生》一文的寓意深刻,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父亲为何要和孩子们一起吃落花生,他想通过这番话给孩子们什么启迪”等问题。一名学生认为:“父亲这么做是想要借助落花生的例子,启发孩子,让他们要做有用的人。”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教师要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如果本文没有写最后一段,那么就只是一篇展现温暖亲情,体现阖家欢乐的文章,加上这一段后,立意顿时提升了。”然后再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你们看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否有明确的立意,有没有可以修改和提升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名学生读了自己的作文:“自己本想买便宜的盗版玩具娃娃,但是妈妈认为不能买盗版的,所以最后我买了正版的,但是它比盗版玩具小很多。”最后他还写了对这件事情的感悟,认为做人要堂堂正正,不能和“盗版”同流合污,这便是该同学作文的立意。

在阅读的基础上整合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能优化立意,进而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写出耐人寻味的作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升华情感,探索随文练笔的方式

1.鉴赏片段,提升审美意识

除了学习者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外,建构主义认为还需要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外在的学习氛围。在随文练笔活动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真情实感,进而有感而发,下笔成章。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鉴赏作品的片段,感受其中的艺术美,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后让他们写一篇类似的赏析性作文,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提升审美意识。

在鉴赏《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双龙洞内的各种景观呈现给同学,然后通过创设“谁是最棒导游”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沉浸在文章中。“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双龙洞的导游,如果你看到这些景点,你会如何介绍眼前的景物呢?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该活动让学生非常自然地参与到了对审美的鉴赏和模仿中,他们发现,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景物之美。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做出评价:“请同学们说说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你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游记吗?你觉得写景文和一般的导游词有什么不同呢?”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游记类的文章整体上看更加优美,作者更注重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而导游更注重客观的介绍景点,会加入一些背景信息。”

在鉴赏文章之后,学生内心的情感还很丰富,教师要趁热打铁,指导他们写一篇鉴赏性文章,要求不限,为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2.续写文尾,张扬不羁个性

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完能让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到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地方续写文尾,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柏林》展现的是列车上的场景,体现了特殊时代人们的悲哀和痛苦,批判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该文章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学生可以先用课本剧的形式演绎《在柏林》的故事情节,体会各个乘客当时的内心感受。然后他们便可发挥想象,设想后续会发生的事情。如有一名学生认为:“一名乘客此时站了起来,说自己要上前线,母亲无人照顾,可以将主人公的妻子送去和母亲一起住。这样就不用住疯人院,双方也有个伴。”还有一名学生更具想象力:“主人公将妻子送到疯人院的时候,妻子突然清醒了。但是她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并没有说自己的病好了,而是独自走进了疯人院。”同学们的改写都很有趣。

类似阅读和写作的交流活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激发想象,写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心有所思,情有所感,也就有了写作。”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情境,内心产生波澜,然后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很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猜你喜欢

随文建构主义文章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