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2022-05-30李慧敏符亚男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等教育

李慧敏 符亚男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随着规划的推进,一体化逐渐成为各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地缘优势、政策支持、经济基础、交通互联、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文化基因六个方面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指出了要实现一体化面临的办学体制不同、办學理念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大湾区一盘棋”发展的意识需提升四个问题,并据此提出搭建对话平台、强化湾区意识、统筹学科规划和鼓励错位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5-0027-04

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全球四大湾区之一,推进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根据2019年出台的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各方面建设上都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如经贸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人力资源一体化等。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指出,国家一体化就意味着将原本彼此隔离的各部门,转化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2]。如今,关于教育一体化,特别是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发展高等教育,不仅给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还可为区域的科学发展与创新提供源动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更是从顶层设计布局,培养符合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人才的有益尝试。

一、发展基础

(一)地缘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地理区位毗邻,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900多万。由于地缘相近,珠三角城市与港澳地区的联系自古以来就相当紧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港澳地区经济较内地发达,部分珠三角的人口流入港澳就业、定居,甚至出现了“嫁港澳潮”[3];随着进出港澳的政策逐渐宽松透明,粤港澳三地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并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以地缘相近深港两地为例,两地同源同文、民心相通,认同与互信为深港两地互利合作提供了前提[4]。

(二)政策支持

自2019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以来,学术界就如何推动教育合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年后,教育部、广东省共同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对2035年要达成的高校建设工作、科学成果产出等目标作出明确要求,从政策层面对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进行了设计。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政府扶持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也不断推出。在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释放了将坚持特色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信息。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了通过完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协作,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三)雄厚的经济基础

我国当前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地区之一便是粤港澳大湾区。如表1所示,从经济体量来看,2020年区域GDP达到了11.4万亿元,全国GDP为101.4万亿元,除去港澳后占比约为8.8%,经济实力雄厚。细分到城市来看,各地经济发展悬殊,GDP最高与最低的深圳与肇庆相差了十余倍,深圳、香港、广州三个城市的GDP占大湾区总量的近七成。同样地,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悬殊,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分别达到了5.4倍和11.6倍。

从产业结构来看,大湾区各城市的结构各有不同。第三产业在全区各城市中地位重要,均在40%以上,在香港和澳门更是占到九成以上。第二产业方面,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占比较高,约占GDP的一半。肇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除肇庆、江门和惠州三个城市以外,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第一产业占比均在5%以下。

从财政状况来看,大湾区整体的财政实力坚实,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自给率有所下降,但仍在70%以上。除肇庆外,其他城市的财政自给率都达到了50%以上。

(四)交通互联

粤港澳大湾区陆路、空路、水路覆盖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已现雏形,并在多个领域位居全球湾区之首。陆路方面,区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00千米,各城市半小时内可到达高速公路,往来全国各省市十分便捷。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基本覆盖区内各市,最西城市肇庆与最东城市惠州往来也仅需两个半小时,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连接三地的超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已通车,连接其他城市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也在建设中,未来在区内城市间出行将更加快速便捷。空路方面,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大的客货运输能力机场群,其中广州、香港、深圳三大国际机场均跻身全球最繁忙大型机场行列,2017年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2亿人次。水路方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已初见规模。广、深、珠、莞港口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广州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跻身全球前列,区域水路航线覆盖全球主要港口。

(五)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础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的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但相较于全球三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则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具体来看,广东省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大湾区内聚集了188所高校。其中,区内20所大学进入2020年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排名(TUI),仅有香港2所高校进入前100名,与其他三大湾区比较而言,高质量高校的数量弱势明显[5]。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入选TUI排名的大湾区学校主要集中在四个城市,即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从高校规模分布来看,区内高校规模结构不合理,高质量大学数量明显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6]。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财政投入方面,2019年大湾区教育支出1252.91亿元,其中香港的教育支出位居大湾区首位,占特区政府财政支出的20%以上,足见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校生规模方面,2019年全区在校生超过207万人,其中,超过半数学生集中在广州,广州、香港、珠海和东莞四座城市,在校生人数比例约占全区的80%。

(六)共同的文化基因

澳门、香港由于历史、地缘、宗族相近等因素,两地与广东的文化基因可谓是一脉相承。在地理位置上,粤港澳大湾区背靠中原大陆,面向辽阔的海洋,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明在这里相遇、交融,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基因[7],此地自古以来便是拥抱开放、兼容并包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和“一国两制”的实施,更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了创新的基因,练就了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精神品格。

二、面临的困境

(一)“一国两制” 背景下的办学体制差异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都位于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下,在高等教育方面,粤港澳三地的办学体制各不相同,从办学主体、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制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广东省内尚且未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要在不同办学体制下加强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更是面临挑战。在这一背景框架下,要想求同存异、找到沟通协作的平衡点,就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目标,构建各方合作的对话机制,帮助高等教育合作跨越壁垒,最终实现一体化。

(二)港澳与内地的办学理念不同

由于港澳两地与国际接轨较早,在教育理念上与内地有所差异,香港、澳门的高等教育理念看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即学生不仅要在学业、科研方面追求进步,也要关注社会实践、特长、个性等素质的发展。内地高校则处于大变革和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改革虽推行了多年,但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来看,依然将课业成绩和科研成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从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和晋升机制来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突出,这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因此,在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理念差异可能会导致合作的摩擦。

(三)各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层次参差不齐

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良好,但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广东省的高等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二、粤港澳大湾区也拥有10所QS排名前500的高校,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处于靠前的位置。但是,将近50%的高等院校集中在广州市,排名靠前的院校也集中在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不仅是数量和质量上,在财政投入、学生数量和毛入学率等方面,区内各市也存在明显差距。从一体化的推进来看,发展水平不均可能为各市的特色发展带来契机,但不同发展基础带来的合作意愿削弱和合作灵活度的降低则是更为显著的影响。

(四)“大湾区一盘棋” 发展的意识需提升

长期以来,各城市的发展依然固守行政边界,缺乏大湾区一盘棋的意识,竞争意识较强而合作意识较为淡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因此,要使区内各城市对湾区理念深度认同、实现湾区的共同利益,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实际工作的推进。

三、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和广东省层面愈加重视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释放了加强教育合作、促进教育协同发展等重要的政策导向信号。根据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困境,可通过搭建对话平台、强化湾区意识、统筹学科规划、鼓励错位发展等路径来推动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搭建对话平台

尽管我国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已有过教育合作或区域一体化的一些尝试,但都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合作,相较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还涉及体制机制不同、办学理念不同等障碍。要实现区域一体化,首先要破除制度壁垒,建立对话机制,搭建对话平台。有学者认为,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委员会,直接统筹高等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委员会可研究并制定宏观政策、制度、共同行政纲领和预期目标、具体的合作机制、运行规则与规范,以保障政策制定、资金资助、研究开展、能力建设、项目监管及宣传等行动的顺利开展[8]。

(二)强化湾区意识

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各城市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走得更远,只有深度合作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大湾区各城市长期独立发展,缺乏通盘考虑的整体意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教育领域。高等院校有公立的,也有民办的;公立中又分为部属、省属、市属的。在此情况下,各高校所得到的资源和发展规划都是不同的,并且相对独立。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与经济、政治等要素相匹配,内部系统中的各院校发展也要符合整体的规划。因此,要实现一体化,首先需要大力发扬整体意识,强化大湾区一盘棋的意识,避免各城市、各高校之间的非良性竞争,鼓励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其次,引导各地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营造大湾区一盘棋的合作氛围。

(三)统筹学科规划

当前,高校发展同质化的现象严重,有些高校盲目追求“高大上”,忽略了自身的特色,导致“千校一面”的局面。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学科建设上。部分高校为实现升级发展,追求全面的专业设置,造成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部分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与大湾区经济发展相匹配,就必须结合大湾区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搭建与之配套的学科体系和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匹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一是结合高校所在地在区内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促进产教协调发展;二是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并抓好科技成果转移和技术转化工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四)鼓勵错位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内有11座发展基础不同的城市,高校众多但水平参差。从分布上看,湾区内约五成高校集中在广州市,此为数量分布不均;从质量上看,入选TUI排名的高校仅分布在港、澳、广、深四座城市,此为发展水平不均。一方面,长远来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容易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无论从教育上还是经济上,易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城市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短板,找准定位,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方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7):4-25.

[2] 朱建成,王鲜萍. 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J]. 战略决策研究,2011,2(03):69-85.

[3] 徐燕琳,王永民. 论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人口迁移[J]. 政法学刊,2004(02):62-65.

[4] 戴明杰.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特征与战略定位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95):134-135.

[5] 曾志嵘,王慧,师璐. 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J]. 高教探索,2020(12):84-92.

[6] 杨玉浩. 基于地缘关系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 教育导刊,2018(08):77-81.

[7] 卢卓,邝婉桦.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9(05):46-49.

[8] 秦琴.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2021(04):20-3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 YJG20191012805)。

作者简介:李慧敏(1991—),女,硕士在读,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符亚男(1974—),女,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等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