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2-05-30何琳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其中公民层面的主要准则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准则的要求,也是公民在生活中追寻的重要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群体之一,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能否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论述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强化组织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抓好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发挥团学活动思政功能,拓宽实践育人的主渠道;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媒体宣传教育的矩阵。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5-0128-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公民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其价值选择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内涵

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广泛性、约束性和浸润性的特点。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而来,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愛国

爱国是公民的重要价值遵循原则,其体现为本国公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价值标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中华民族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表现为广大民众对祖国的万里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为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之感,还体现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由此而外显为广大民众的实干担当。

(二)敬业

《礼记·学记》中曾有记载“敬业乐群”的字样,而在《喻老》中也表达了敬业的基本含义,即认真踏实地工作或者学习。敬业是个人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态度,是认真负责、勤奋上进、任劳任怨的精神。敬业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工作的职业操守。敬业价值观首先表现为:工作者应该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性质,热爱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完成业务内容;还要在工作岗位以奉献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诚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世代相守“人无信不立”的处事原则,这是祖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在儒家思想和文学体系中,“诚”是其核心内容,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1]。

《说文解字》中也记载过人必须遵守信用。诚信价值观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守承诺,互相不欺骗,言必行、行必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不仅仅体现为个人德行修养,还表现为社会公德和行政管理的一种办事原则。随着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不断增多,合作越来越频繁,诚信势必成为重要准则。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应将诚信作为重要的行为准则。

(四)友善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典籍中,记载“友善”内容的数不胜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记录“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清代著名的文人雅士王士禛在他的《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中叶曾经写到“公与文光禄太青友善”[1]。由此可知,从古至今文人骚客都把友善作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友善”即凸显为从内心深处的思想友善到外显为人处世的友善,从意识到行为的一以贯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对古圣先贤友善观念的传承,更体现了丰富的内涵,除了人和人之间宽厚待人、谦卑礼让,还包括人和物质层面的关系,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其价值体系的基础,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体系培养尤为重要。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夯实自身的道德素养,明晰正确的公民价值方向,对净化社会风气、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展现责任担当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一切现实关系的总和,即人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事或物产生联系。人与国家的发展也是诸多关系中的一种,公民良好品行素养与国家可持续发展互为推动。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良好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领域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的责任和担当,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身力量

和谐社会包含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既有政治、经济,也有文化乃至生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公民是最小的个体单位,因此整体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公民个体的努力,更离不开公民素养的提升。公民层面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速,各种不良价值观念易传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培养,显得尤为紧迫。高校应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公民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体作用,自觉成为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努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其中就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内容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诸多文献史集中均有论述,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对部分传统文化内容的解读和凝练,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公民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合理抉择个人主观利益诉求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期,对知识、物质利益乃至广阔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大学生的发展,为其合理利益诉求提供智力支撑和方向指引,为其为人处事提供标尺。公民层面的价值观是社会层面价值观和国家层面价值形成的根基,只有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才能使大学生的个人利益选择和国家利益选择保持统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需要部门的协同配合,使各环节顺畅运行,以发挥出育人的最大合力[3]。当前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组织架构去统领和宣传,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宣传教育力量较为分散。部分高职院校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各自为政,难以打出有效的“组合拳”,致使育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生践行意识薄弱。

(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有待深入

课堂讲授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部分内容,在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较难。部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基本内涵作进一步的解读,挖掘的深度不够。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缺乏实践的积极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形式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挂条幅或者结合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或节庆日开展活动,然而其内容整体呈现出娱乐性较强的趋势。开展实践活动的数量不足,部分高校一个学期可能仅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此外,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根据热度或者上级要求开展系列活动,没有形成全方位常态化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多是互联网的“常住居民”,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观教育却往往忽视了网络宣传教育平台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也只是在网站或者官微上散状地发布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效用不高,育人载体有所缺失。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一)强化组织引领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高校强化组织保障,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力度,由校领导牵头,校党委宣传部主抓,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其一,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体意识。由校方主导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和育人主体责任感,理论维度到实践层面激发教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其二,整合校园内各部门资源,发挥诸元素的育人价值。高校将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科研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行为规范,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力图实现“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处”,实现浸润式教育[4]。其三,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协会。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学生自身作用,助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抓好知识育人的主阵地

课堂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发挥课堂育人的实效,深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素养,为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和动力支持。其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高职院校应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教师深挖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阐述公民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理而践行,推动理论体系的内化到外显。其二,推动专业课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贴近生活、通俗、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团学活动思政育人功能,拓宽实践育人的主渠道

统筹谋划学工活动和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其一,促进学工系统和团委系统的协同合作[5]。建立常态化主题活动宣传研讨机制,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培育活动,定期开展交流和沟通,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明确分工。基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培育,在開展实践活动中合理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能发挥合力,又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其二,狠抓重要节点,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针对重要的节庆日和时间节点,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座谈会、读书会、红色旋律以及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践行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

(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媒体宣传的教育矩阵

互联网是当前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重要阵地。为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价值观教育,需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其一,高职院校成立隶属于党委宣传统战部下的融媒体中心,加强统筹谋划。强化党委宣传部门的政治引领,由融媒体中心整合校内网络平台,坚持统一谋划、统一发声、统一宣传。其二,坚持多点发力,拓宽网络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及二级学院所属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宣传,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加强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平台相结合,坚持融通、共享,提升宣传的效度和广度。其三,提升网络平台的悦纳性和吸引力。加强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和欣赏性,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生动的案例、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提升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常新. 公民层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23(06):92-95.

[2] 郑承军. 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石静. 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评《传承与弘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新闻战线,2017(08):157.

[4] 郑志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融入[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6):110-112.

[5] 王美田. 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分析——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精神融合的视角[J]. 中国成人教育,2015 (13):89-91.

(荐稿人:冯樱,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527)。

作者簡介:何琳琳(1981—),女,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