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22-05-30朱叶吴宏刚郑雅馨
朱叶 吴宏刚 郑雅馨
摘要:“以人为本”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要落实“以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参与感。但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忽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问题。针对上述困境,高校应积极主动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专门技术人员的历史责任,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夯实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新时代国家未来事业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主流思想充斥着各类网络媒体,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方式方法,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分析
在我国,“以人为本”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尚书》率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提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正说明了这一理念。西汉初年,贾谊明确使用了“以民为本”的概念。中国古代习惯兼用“人”与“民”,“以民为本”即是“以人为本”[ 1 ]。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充分的发展。人与社会互为发展条件,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相一致的,人的发展永无止尽,社会发展就永无止尽。人在社会实践中占有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和实现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社会中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为中心。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既被社会现实所塑造,又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人与社会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中,社会也处于持续发展状态,由简单性向复杂性发展,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正如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饱受磨难,终于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条件。历史由人类所创造,社会未来更是等待人类去推进和发展。
开展“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里“人”的直接指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高校大学生。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围绕学生、尊重学生、认识学生、关心学生,念“学生之所忧”,行“学生之所盼”。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帮助学生正确的、能动的认识世界;而非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高现代青年人才队伍素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方面,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学生作为我国现代青年人才队伍最重要的输出组成部分,传统“被动学习”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迫切需要高校围绕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问题与困难,给予学生适当的帮扶,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稳定发展,推进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专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提升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现代青年人才队伍。
(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采取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采用监督和约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容易适得其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在高校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提升,有利于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习惯,树立团结意识,提高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的配合度。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增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启自律之路,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傳统教学模式,即使高校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多种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即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等课程,课程组织形式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大多数的教学内容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占比高,即使授课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学生仍旧缺乏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谈心谈话为主,学生参与度低,主体地位难以充分体现。虽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理论知识教育,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考,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层面,更应该引导学生学思习行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忽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教育部门发布的与高校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也已普遍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实践起来又存在各种问题。高校学生在入学时一般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高校将此次测试结果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内容,但对学生后期心理健康状态的发展情况关注较少,流于形式、有始无终的工作方法导致前期心理健康调研作用微乎其微。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组织开展,而这支非专业工作队伍缺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以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掺杂着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只有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才会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方式。
(三)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集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的共同追求与价值取向[ 2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方向和指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多的关注度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上,即重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隐性教育作用。尤其在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新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学生头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极易造成冲击;又如“校园贷”等风波在高校中频现。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多采用强制性管理措施来处理学生,而不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高校应更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转变观念,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充分被考虑到需求。教师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积极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率,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方式从“被动输入”转化为“主动汲取”,增加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感。同时,不仅要关注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應重视结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问题。
(二)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思想、心智等均趋于成熟,参加各项活动的自主性较高。在这种背景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定期结合社会热点话题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讨论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定期对这支队伍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完善人格,掌握学生动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善于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大学生可能碍于情面或担心隐私被泄露等原因无法敞开心扉线下咨询时,应第一时间采取线上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亦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如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心理健康小知识、思政时事热点话题等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共鸣,增加教育实际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能够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投入较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例如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长廊的设计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感和提高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也可通过校园内文化景观的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设合理的路牌和设施标语等为学生提供准确指引和安全提示,在休闲区域提供广大学生休憩的长椅等,让学生置身校园里就能够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关爱之情。树立正确的校园精神文化价值导向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讲座、论坛,成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团,积极主动开设校本课程,推动校园文化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自信,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涵.浅析“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1(08):22-23.
[2]姜赛飞.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2):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为例”(2020SJB1219)。
(作者简介:朱叶,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吴宏刚,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郑雅馨,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