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讲好中国故事
2022-05-30彭超
彭超
[摘 要]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当代文学课作为文学专业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探索。当代文学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注重价值引导,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传统故事,让学生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学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取得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当代文学课;中国故事;价值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55-03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取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当代文学课是文学专业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挖掘该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重难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持续进行探索。
一、中国故事:注重价值引导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当代文学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具体到当代文学课程,应如何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学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部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在讲述中国故事,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书写中国经验,表达中国情感。因此,结合专业特点,讲好中国故事,注重价值引导,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
当代文学课教师应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结合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时代理念,进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达到“如盐在水” [2]的效果。
当代文学课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明确讲述哪些中国故事。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规定了革命文艺的性质、方向和任务,标志着文艺新时期的开始。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一直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涌现出一大批深刻书写历史、反映现实、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学作品。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和传统故事。
(二)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在“十七年文学”阶段,涌现出大量革命历史叙事小说,文学界用八个字将其概括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这些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获得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的。当代文学课在讲解“十七年文学”的时候,要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弘扬革命精神,将家国情怀厚植入心。
以《青春之歌》为例,这是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为背景,讲述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是革命历史叙事的经典作品。教师在讲解这部作品的时候,应重点分析林道静是如何实现成长的。她先是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启蒙,产生了对个人自由的向往追求,与有着骑士风度的大学生余永泽相爱;后来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指导下,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选择与庸俗自私的余永泽决裂,投身革命;卢嘉川牺牲后,她在共产党员江华的引导下,将全部身心献给革命事业,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选择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讲好红色故事,要用一个个像林道静这般鲜活的典型人物,选择凸显革命精神的典型情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对知识分子命运的选择产生认同,进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正确的认识。对于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可通过《青春之歌》这样的红色故事,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过去是林道静这样投身革命的人,今天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讲好红色故事,还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林道静在人生每一次关键点的选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历史中的个体,她唯有选择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自由解放。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林道静式的人物选择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3]。认识和肯定英雄的价值,理性公正地评价革命英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历史,这是讲好红色故事的题中之意。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课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讲好红色故事。要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找到红色故事与现代思想的契合点,重新激活红色故事的教育使命,让红色故事能够既入脑又入心,切实发挥它的教育功效。
(三)改革故事:坚定伟大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在“新时期文学”阶段,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国自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它及时捕捉了改革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形象。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其在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的作者蒋子龙在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例,这部作品讲述了老干部乔光朴是如何让历经动乱的重型电机厂起死回生、恢复生产的。这篇发表于1979年的小说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塑造出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乔光朴在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前往重型电机厂任职。乔厂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这部作品在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锐意改革的电机厂“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反映了时代的呼声。
讲好改革故事,要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这些改革文学作品用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去表现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敢于正视矛盾,展现出改革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乔厂长是开辟道路、打破坚冰的先行者,是具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他的“闯将”形象,给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力量。
今天,国内外对中国改革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杂音,有消极、负面的声音存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们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4]。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改革故事,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等改革文学作品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
讲好改革故事,要及时肯定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坚定道路自信。与此同时,改革故事也能让学生深刻体悟中国改革的艰难历程,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像乔厂长那样勇担时代使命。
(四)传统故事:传承文化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在当下,当代文学作品创作越来越重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向中国古典文化致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学课在讲授新近发表的文学作品时,也要注重讲好传统故事。
以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为例,他在作品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经验进行了有力的表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2012年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也对莫言的这一创作特点进行了肯定:“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自我定位为“说书人”,对中国古老的“说书人”传统进行現代演绎,用“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为普通老百姓写作,把故事讲给普通老百姓听。他还发现民间的力量,从民间汲取丰富驳杂而具有生命力的创作资源,将传统民间故事中的魔幻元素都灵活运用到创作中。莫言的作品生机勃勃,充满了宝贵的生命力,重新接通了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脉络。
除了莫言,格非、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也呈现出回归古典、致敬传统的倾向。他们在遭遇精神困境时,返回到传统文化寻找解决方案、寻找精神慰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明的源头与动力,是我们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能量。
讲好传统故事,更重要的是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有人会质疑,传承传统文化是不是意味着必须原封不动地遵照传统执行?其实并非如此。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要照搬照抄古典作品,完全用古人讲故事的方式去创作,而是要灵活运用现代方式去演绎古典元素,比如对古典叙事方法的借鉴等。总而言之,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也要注重创新发展。
一些传统故事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是古代优秀文明精华的浓缩。讲好传统故事,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5]。在当代文学课上讲好传统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不过时,反而能够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精神滋养,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和传统故事,充分肯定中国革命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体悟中国改革的艰难,珍惜改革取得的成就;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勇担时代使命,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辩证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好中国的未来。
二、全面育人: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一)技术助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雨课堂等技术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但问题在于,如何在当代文学课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
以上文提及的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为例,教师在讲授林道静面临该走哪一条路的人生选择时,可以利用雨课堂。首先,将其设计为选择题,在雨课堂上发布作业,让学生为林道静选择走哪一条路;然后,请学生用发送弹幕的方式,提供选择的理由。不同的选择,最后通往不同的人生道路。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林道静的角色,想象假如自己是林道静,面对两条道路,自己会如何选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地发生。
(二)实践育人: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在立足第一课堂的同时,还要善用实践活动,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上文提到的改革文学《乔厂长上任记》为例,作品创作的背景是改革初期。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改革的艰辛探索、珍惜改革取得的伟大成绩?仅仅依赖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亲眼见到历史的证物。因此,在第一课堂之外,可以组织学生去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通过观看展览,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真切地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将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堂外的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让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三、多元评价: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一)过程评价: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育发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要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课程考核密切联系起来。当代文学课要讲好中国故事,应怎样在考核环节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呢?
课程思政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之相应,课程考核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多维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当代文学课的考核中,应纳入小组讨论、主题研讨、学生互评、课外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尊重规则、踏实求学、思辨创新的价值品性。
与此同时,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将遇到的困惑大胆地表达出来,不回避矛盾,教师则要主动去思考和回应问题。教师只有真正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相信教育的力量;只有不回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不断促进学习的发生。
(二)长远效果:让教育真正影响一生
一门课程会结束,但是教育仍产生着长远影响,好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不断求真向善。因而,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教师要注重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不断调整教学,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
在课程之外,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话语方式,以便进行更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唯有了解学生,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找到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方式。在课堂内外关心学生的成长,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制度等方面持续探索,寻找课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径。当代文学课应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注重价值引导,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传统故事,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教学研究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3)[2020-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彭刚. 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N]. 中国青年报,2020-06-08(5).
[3] 习近平.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7-08(2).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7-07-28(1).
[5] 李克强会见饶宗颐先生[N]. 人民日报,2015-04-28(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