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的精神气质

2022-05-30陈静静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摘要:学习共同体的“领航教师”实际上各有特点,但也很容易发现他们的共性特征:在精神气质方面,有一种谦逊柔软的性情,保有持续的学习力;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品质,保有一流的实践力;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气概,保有坚定的变革力;有一种奋斗不止的心态,保有持久的研究力。“领航教师”坚定的信念与哲学、持续的行动力,静悄悄地改变着课堂的风景和教育的生态。

关键词:“领航教师”;精神气质;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与他者的相遇与对话,也是与自我的相遇与对话。在开展学习共同体现场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与很多校长、教师和学生相遇,点点滴滴地感受着教育实践的多姿多彩,也让我不断地反思与自我对话。佐藤学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教育的答案就在现场”。毫无疑问,教育现场中的人,真正亲近教育田野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未来的书写者。

最初进入学习共同体实践的教师,我们称之为“志愿者教师”,随着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渐发展成“领航教师”。这些年,我们的“领航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扎根自己的课堂,不断砥砺自己的实践;他们愿意自我敞开,不断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或读书心得;他们自愿做课堂观察员,参与课后研讨;他们会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心得写成文章;他们的周围逐渐聚集起志同道合的同仁共同探索。如果“领航教师”要有一些标准的话,我想必定有这样四个要素:一是看重自己的教师职业,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教育哲学”;二是从来没有放弃过课堂实践,一直扎根于课堂,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三是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性的研究成果,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不断深化自己对教育的研究;四是形成了研究团队,不一定是正式的组织,更像是志同道合的社团,让大家为了共同的专业兴趣走在一起。

学习共同体的“领航教师”实际上各有特点,但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他们的共性特征,这个特征与一般的“教师专业能力”还不太相同。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的精神气质是他们最为闪光之处,因为这样的精神气质,也使得他们的专业能力不断突破提升。或许,未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一定考虑能力模型或知识类型,而更多地考虑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会转化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精神气质就是所谓的“道”,有了精神气质,就有了核心能力。

一、 有一种谦逊柔软的性情,保有持续的学习力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走入学习共同体的团队中来,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越是通过非官方的途径加入的教师,成为“领航教师”的可能性越大。有些教师参与进来是因为校长或者某个团队要求的,而有些教师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参加的,没有任何官方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时候还要顶住各种外部压力来参与研修。自觉自愿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有个体的,有三三两两结伴的。有的教师听说过学习共同体,或者读过佐藤学教授的书,或者曾经在课堂上进行过自发的实践。很多教师都抱着一种想要看一看成熟的课例和成熟型教师是如何操作的,以此作为自己课堂实践参考的想法。

但有时候,研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成功,更没有想象中那样精彩。有些教师看到课例不如自己想象的完美,就会暗自打退堂鼓,觉得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还要另外学习很多东西,很麻烦,于是还没有尝试就放弃了。这些年来,参加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教师在不断变化,很多教师都是在没有深入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就放弃了尝试和探索,其实是很可惜的。

要开展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要过课堂观察这一关。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保持尊重和谦逊的心态,是否愿意进行自我反思,是课堂观察能否深入的重要因素。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观察与结构性、系统化课堂观察的方法有所不同,其所遵循的课堂观察方法是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LOCA Approach),路径是“观察—研究—自我反思”,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状态和学习成果的观察和分析来反观自己的课堂,而不是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价。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观察是将每位教师都作为专家来对待,让每位教师都能全身心地自我启动,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一举一动。关注哪位学生,关注他或她的哪个方面,关注他或她的哪个学习细节,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专业考验。

在课堂观察方面,不同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有的教师在课堂观察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没有认识到课堂观察的重要性,而认为课堂的事情自己是最清楚的,所以并不需要花什么心力;认为学生没有什么观察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所以带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进入课堂。这样的教师的课堂观察往往都比较粗糙,眼里看不到学生的表现、困境和变化,也看不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的课堂观察自然是不会有太大收获的。特别是,当教师看到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太顺利,学习效果不太好时,就会有一种抱怨的心态,认为自己的观察是在浪费时间。一些教师看到课堂的状况并不令自己满意,就会马上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直接走掉。在课例研究氛围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学校里,我们会看到留下来参与课例研讨的人非常少。其实,课例研讨与课堂观察同样重要,这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时刻。在课例研讨中,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通过视角的融合,来共同打开“学习的黑匣子”。这是我国的教师一直以来都不太熟悉的领域,且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秘密。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普通的课堂,都有太多的事情可以研究,都有太多的学生需要关注,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教师其实就是在研究课堂情境、关注学生学习历程、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而成为“领航教师”的教师们,从做观察员开始就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质。我还清楚地记得,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郑艳红老师第一次来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做观察员的情景。当时,我们邀请了台湾省林文生校长来执教《小木偶》一课。多数来做观察员的教师都来自小学,而郑老师是一位出色的高中教师。1个多小时的课结束以后,郑老师作为观察员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做了20多年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这是第一次坐在一个学生边上,认认真真地观察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他无法解决,他很困惑,不知所措。这让我很难受。我一直以来都是教高中的,并且认为学生的学习都是很顺利的,不会存在这样的学习困难学生。当我今天第一次看到原来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节课过得这样艰难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学生,还是以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在教学。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过程。”郑老师把她所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郑老师所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但这并没有打消她研究的积极性,她觉得学生越是有困难,越要进行研究。

后来,郑老师常常乘车2个多小时赶来参加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活动,无论是小学的课还是初中的课,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而且,每次参加课例研讨后,马上就会写反思,并且坚持在自己的班级里实践。这样坚持了半年左右,郑老师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建立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郑老师的学生后来还参加了我们的课例研究和论文撰写,让一众教师都刮目相看、自愧不如。

二、 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品质,保有一流的实践力

要成为“领航教师”,就要回归课堂,回到教学现场,保持教学现场的温度。“领航教师”往往都是一线教师出身,对自身专业要求比较高,即使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类拔萃,仍然觉得不满足,希望自己能够自我挑战、自我突破。“领航教师”珍视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转化成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很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专业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虽然他们同样会经受事务繁杂的压力,但是他们特别能够看到教师工作的乐趣,能够看到并不完美的学生的可爱之处。吴慧琳博士曾经说过:“教学30多年来,经常会遇到让我很无奈的学生,但是我总是在自己快承受不住的时候,把学生抱在自己的怀里,说‘我爱你。然后,所有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很强大的内心去面对,而且能持续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去挑战、去尝试、去试错。这对所有的教师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对成熟型教师更加难能可贵。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芮莹老师是一位专业能力很强的成熟型语文教师,三年前开始带领学校的教师团队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前期了解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式以后,芮老师开始在自己的班级里进行实践。要打破自己原本已经非常成熟的教学习惯,重塑另一种教学风格,应用自己并不熟悉的教学方法,这足以让很多成熟型教师感到不适。但芮老师的不适期比较短,她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声音降低、语调轻柔,与学生轻声细语地交流,弯下身去倾听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学习设计,并且根据课堂观察的情况,不断地改进学习设计。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芮老师的班级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倾听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年以后,芮老师班级的倾听关系已经完全形成,她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因为低学段建立倾听关系最为艰难,青年教师很难应对。芮老师主动挑起了重担,将已经成熟的班级转交给青年教师,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因为长期执教中高学段,教一年级可以说是重新开始。为了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情况,芮老师顶着烈日,利用暑假时间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去做家访,不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还与家长商量如何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由于所处的社区比较复杂,学生的情况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芮老师带领团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课堂观察,并不断调整对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策略。经过多次研讨和尝试,班级里的倾听关系逐渐稳定下来。

芮老师的课堂总是对所有的教师开放,所以她的班级的学生对教师前来观察表现得非常淡定。这个班级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后,用芮老师的话说,他们已然成为“香饽饽”,所有的教师都很喜欢他们。回想起刚刚入学时,那些摇头晃脑、完全不在状态的“懵懂顽童”,如今已经成长为人人称赞的高素质集体,芮老师在其中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如今,芮老师已经带出了一支多学科的学习共同体实践团队。上海世博家园实验小学也将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作为全校的“龙头”课题来开展,而三年来芮老师持续的实践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芮老师还根据自己和团队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丰富翔实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操作手册》,从大量而细致的阐释中,我们能够看到芮老师实践的足迹。

三、 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气概,保有坚定的变革力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高品质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学生的倾听者,倾听成为教师的核心工作。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师专业的认知。教师要摒弃“自我中心”,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生态。这是教师专业的新挑战,也是对课堂的根本性变革。对多数人来说,“挑战”和“变革”并不是好词,因为这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大量的额外的付出,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而领航教师往往都不太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或者得到了多少,他们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只要觉得是正确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即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忍耐长时间的不确定性,他们仍然会坚持,而且保持着热情和兴趣。

我很早就认识了程春雨老师和王晓叶老师。认识他们的时候,程老师是上海南汇第四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王老师是上海市六灶中学的一位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我的科研前辈黄建初老师工作室的学员。黄老师是科研主任出身,在浦东的教师中有很高的威望。程老师和王老师因为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兴趣,所以跟随黄老师学习。黄老师给他们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等书,两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实践。我作为合作伙伴和观察员,走進了他们的课堂。

程春雨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很折腾”。因为他在参加工作以后就看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低效性——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都非常大,但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加班加点,以求保住可怜的分数。程老师看到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其他教师请病假,他同时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时,他感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力不从心。朴素的变革理念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于是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变,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在他的头脑中,“只有变是不变的”。作为程老师的合作伙伴和观察员,我看到程老师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遇到了太多的挫折和困境,但他都没有放弃。我第一次做程老师的观察员,观摩《百合花开》一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理想。于是,我们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为核心,完全颠覆了原有的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进行了重新设计。令我感到吃惊的是,程老师并没有任何畏难和退缩,在改进课上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逆袭”的情况。因为《百合花开》同课异构的成功,程老师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程老师也很愿意公开自己的课堂,《壶口瀑布》《苦瓜》《爱莲说》……他的研究课总是带给人很多新的思考。程老师总是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变革的力量一直在程老师的课堂上涌动。

王晓叶老师具有数学教师独有的气质——温和耐心。最初,我对王老师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总是带着温暖而含蓄的笑容,特别具有亲和力。就是这样一位含蓄沉稳的教师,身上却涌动着一股持续的变革力。之前参与课例研究,王老师很少讲话,保持微笑倾听姿态,是很好的倾听者。直到2016年的学习共同体暑期工作坊,王老师好像突然顿悟一样,让人看到了他异样的光彩。无论是对课堂情境的研究和分析,还是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阐释,抑或小组伙伴的讨论展示,王老师几乎每一次都表现得非常完美,分析和表达都堪称惊艳。原来善于倾听的人也是善于表达的,只要他们认为时机合适,愿意自我敞开,就一定会“绽放”。王老师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倾听者,这对于他研究学生、思考学习设计、与学生和颜悦色地交流、接纳学生的见解都非常有利。王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观察员,都如沐春风,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因为受到王老师的体贴关注而彻底放开,参与到学习中去。王老师的课堂一直洋溢着温润和谐的氛围,那是学生在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时的润泽气息。王老师带领着多位数学教师一起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而且还在研究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方法。这位曾经如此安静的教师正在释放着强劲的变革力。

四、 有一种奋斗不止的心态,保有持久的研究力

选择了学习共同体,就是选择了一种以“研究”为核心的专业生活,也就选择了只能前进、不能停滞的人生状态。只因为,我们看到了课堂真实的风景,看到了学生的学习困境和需求,看到了教育生态中的症结。这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领着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领航教师”如何确定航向?他们靠的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敏感捕捉,他们据此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改进和重构,这是“领航教师”做研究的根本动力。目前,几乎所有的“领航教师”都有写作的习惯,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领航教师”们走在一起,基本上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问题,或者交流最近的读书心得,或者畅谈发展设想。有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到很神奇,走在这些“领航教师”身边,如同被强烈的光吸引,前路变得如此澄澈透亮。

郑艳红老师一直保持着写课例报告的习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因为勤于记录,郑老师2021年一年就发表了20篇文章,最近3年的文章累积起来已经达到15万字。程春雨老师对语文的文本解读有着独特的见解,形成了系列的文本解读成果,而且以课例的方式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改进,研究成果也已经可以成书了。王晓叶老师、芮莹老师也积累了大量的论文和课例。郭歆老师、秦亮老师因为自身较好的外语功底,都在做国内外比较研究:郭老师在英语思维工具和写作教学研究方面非常专业;秦老师对美国科学课程的设计与研发兴趣浓厚,在借鉴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课例。秦老师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特别强调化学实验的作用。他开课前常常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而且要自己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实验。这种精神令我们震撼和感动,学生也在科学(化学)实验中感受到科学(化学)的神奇,因此被吸引而持续学习。郭建珍老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将她的研究心得或者读书报告发给我,她总是会编辑成微信文章,图文并茂地传达她的研究成果。作为语文教师,郭建珍老师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她不但读语文专业书籍,还读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类的书。大量的阅读改变着她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她会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

教育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需要我们用不断更新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个课堂,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教育的敬畏。“领航教师”们敏锐地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把握了课堂变革的脉搏,他们坚定的信念与哲学、持续的行动力,静悄悄地改变着课堂的风景和教育的生态。在千千万万“领航教师”所引领的航道上,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前景,看到了比海岸线更加开阔的中国教育的未来!(陈静静,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佐藤学研究室访问学者,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自2008年起,致力于在国内推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著有《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教师实践性知识论》《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等。)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
简论中学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农村新办学校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构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名师工作室区域发展建设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如何运用“学习共同体”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SNS网站构建中小学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QQ群学习共同体的MOOC学习支持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