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没骨画风嬗变

2022-05-30高珂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恽寿平技法

摘 要: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以一己之力,重振没骨画风,他的绘画风格导致没骨画创作主体常州画派的形成。分析清代没骨画的发展,划分出清代没骨画勃兴—式微—复兴的发展之路,可为当代没骨画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考。

关键词:没骨画;恽寿平;技法

没骨绘画复兴和发展与恽寿平的艺术实践有着很大关联,可以说恽寿平以一己之力复兴没骨画风。方薰说:“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写生一派,有起衰之功。其渲染点缀,有蓄笔,有逸笔,故工细亦饶机趣,点簇妙入精微矣。”随着恽寿平的“写生正宗”的没骨画风的成熟,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追随者众。时人就有这样的说法,“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以恽氏为首的常州画派,在清一代,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不下百人。朱万章在《恽寿平对清代画坛的影响》一文中整理出受恽氏影响的画家达150人,时间跨度从康熙年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长达三百多年。

一、勃兴

(一)没骨画的复兴与恽寿平

恽寿平,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人,字寿平,又字正叔,亦称叔子,号南田,又有别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草衣生、横山樵者、巢枫客。恽寿平十五岁在福建被清将陈锦所掳,陈锦夫人看其清秀聪慧,便将其认为义子。初画山水,后画没骨花卉,自成一家,工诗,书法学唐褚遂良,诗书画人称三绝,有《瓯香馆集》。恽寿平出身书香门第,曾祖恽绍芳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常与王世贞等“后七子”交游唱和。祖父、父亲也有功名,家中藏书颇丰。到了恽寿平生活的年代,明清易代,家族的荣耀显然不如往昔。尽管恽寿平绘画成就很高,但他在世时生活潦倒,死后得王翚、董珙、邹显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孔六庆的《中国花鸟画史》分析恽寿平弃山水而画没骨的大致原因:第一,遗民文化心理,缅怀唐宋之美;第二,在绘画上独辟蹊径;第三,没骨花鸟庞大的卖画市场。

(二)清初没骨画技法

从现存的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风格来看,一类是近似工笔的没骨画风,以徐熙、徐崇嗣、赵昌为师;另一类是近似写意的没骨画风,主要师法元、明两代的画家如王渊、张中、沈周、文征明、陈淳等。恽寿平也曾多次提到其没骨画是继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法”。恽寿平在艺术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没骨法”的技法,大抵代表了清初没骨画技法的基本面貌。

1.点染法

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以徐崇嗣画法为基础,独辟蹊径,摒弃了宋人先勾再染的方法,独创点染并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明代花鸟画创作中迅速成熟。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到:“点簇花果,石田每用复笔,青藤一笔出之。石田多蕴蓄之致,青藤擅跌荡之趣。”沈周《观物写生册》中鸡冠花一册,花头“点染”而成,萱草一册也用此法。虽为写意,但其画严谨细腻。而陈淳的《洛阳春色图》的牡丹花头也是“点染”而成。南京博物院藏恽氏的《写生花卉图册》虽然在落款中写道“拟北宋徐熙赋色”,然点染方法直接师法陈淳。

2.粉笔带脂法

方薰《山静居画论》:“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点染同用,前人未传此法,是其独造。如菊花、凤仙、山茶诸花,脂丹皆从瓣头染入,亦与世人画法异。”这是恽寿平没骨画的开拓性创造。具体方法是将毛笔蘸满粉,笔尖再蘸取胭脂色,依据笔头的提按、中锋、侧锋,点出不同的造型,形成不同造型的花瓣,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染弥补点染中的不足之处,增强花瓣结构层次。

3.渍点法

此法在宋画里很常见。宋人的《疏荷沙鸟图》,荷叶以赭墨多次点染,积渍塑造荷叶枯残的质感。恽寿平《莲池逸趣图卷》中营造荷叶边缘残破效果就运用了渍点法。故宫博物院所藏恽寿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所作《花鳥册》之《荷花图》是其中经典之作,以侧锋铺写荷叶,在叶子边缘点染残叶,依据荷叶造型,又加以墨线勾写叶脉、叶筋。

4.色染水晕法

色染水晕法是恽寿平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技法,即把握水的流动,使“水”“色”相融,在色中用水,使得色与水浑然一体。天津博物馆藏《瓯香馆写生册》中“牡丹”一册,牡丹花头水色交融,牡丹娇艳欲滴。

二、式微

(一)清中期没骨画

艺术形式在发展至成熟之后,自然也就会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而逐渐衰退。清代中期的没骨画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文人没骨画,代表人物有奚冈、吴熙载、汤世澍等。另一种是设色雅丽绚烂、细致工谨,融汇西法的宫廷没骨画,代表人物有蒋廷锡、邹一桂、汪承霈、余省、余穉、郎世宁等。

无论是常州画派传人,还是其他间接受恽氏影响的画家,在恽寿平身故后,并没有对没骨画的技法进行有意义的创新。从恽氏弟子马元驭、范廷镇、恽冰等现存作品来看,他们也并未摆脱南田的影响。清中期,花鸟画受恽氏“写生正宗”观念的影响、山水画受四王“山水正宗”观念的影响,扬州画派画家选择跳出藩篱反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随着清中期写意花鸟画蓬勃发展,没骨画和小写意结合,讲求笔墨,追求意趣。奚冈的《海棠花图》、吴熙载的《花卉三屏》,便体现了没骨技法和写意思想的结合。

西洋传教士不远万里东来传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绘画技术。以郎世宁为例,郎世宁本是意大利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中国传教,他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达到极盛,清宫中大部分较有影响及成就较高的画家都活跃在这段时间。《清史稿》记载:“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清代中期,逐渐兴起的写意花鸟画和绘画领域的“西学东渐”的碰撞,让没骨绘画在意境以及技法的表达上有了新的成就。当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再加上雍正、乾隆等人的喜爱,富丽典雅的院体没骨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除了专职画师之外,清代还有一部分官员擅长丹青,这些人被划分为宫廷画家,如邹一桂、汪承霈、钱维城等。

(二)清代宫廷没骨画技法

1.海西法

随着西洋传教士东来,西洋油画高度写实的技法逐渐被一些画家所接受。蒋廷锡在原有的没骨法上,汲取传教士海西法,博取西洋人之长,使得画作形神具备。徐邦达指出:“(蒋廷锡)工画花卉翎羽……有仿恽寿平工笔的一种和学郎世宁西洋画法的几种面貌。”蒋廷锡的《鸟谱》现已不存,但余省、张为邦的《临蒋廷锡鸟谱》却流传了下来。《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著录:“蒋廷锡画鸟谱十二册……素绢本,着色画,每册凡三十幅,左方别幅书谱文……下有‘臣廷锡、朝朝染翰二印,共计三百六十幅……”从《临蒋廷锡鸟谱》可以看出,整套册页以花草、树木为背景,以没骨法表现,以各种鸟类为主题,运用了西洋绘画的光影技法,工笔写真,彩绘极精,借阴阳渲染,分羽毛层次,色晕浅深。海西法最大的优势是将物象描绘得细致入微,但同样失去了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清代中期画家的绘画品格不高,技法层面多匠气。

2.退晕法

晕涂法sfumato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派生自fumo(烟雾),意为“雾状的、模糊的”。这一技法是指用色彩调和的方法使得物象轮廓变得模糊、柔和,以此创造朦胧的过渡效果。由于中国皇帝不喜阴影,郎世宁就在画作中融入中国工笔染色技法,采用平光的效果,减弱了明暗对比,运用透视法、素描技法,进行花鸟画创作。这种方法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仙萼长春图册》《聚瑞图》。

三、复兴

(一)“二居”没骨画

岭南画派代表居巢、居廉因结识恽氏风格的著名画家宋光宝和孟觐乙,开始了对恽寿平没骨花卉画的学习。可以说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对“二居”画风的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居”典型的“撞水”“撞粉”技法,明显是受到恽寿平撞粉法的启发。

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中解释说:“古人画叶有钩勒而染色的,有以浓淡笔抹去的,有以花青来钩轮廓,然后以草绿水抹匀的。师写叶,则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外不匀的水渍,干后或深或浅,正所以见叶面之凹凸毕现,撞水的奥妙在此。”

(二)“撞水”“撞粉”法

“撞水”“撞粉”技法传承自没骨绘画,具有概括性但又不缺少中国画的细致,具有传递绘画者审美意识和追求自由的特点。这一技法是“二居”在研究恽寿平的没骨技法时总结、研究出的精髓。

1.撞水法

顾名思义“撞”是动作,“水”是媒介。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则提出:“余苦殚学力,极虑专精,悟得只有三等妙诀:一曰用笔,一曰运墨,一曰用水。”“万物初生一点水,水为用大矣哉!作画不善用水,件件丑恶。尝论妇女姿容秀丽,名曰‘水色,画家悟得此二字,方有进境。”

撞水法是先用干净毛笔蘸上植物颜料或者墨来描绘物象,在颜色或者墨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根据画面所需要产生的效果,添加适量的水或者另一种颜色(粉质或者矿物质颜料)进行撞染,等画面完全干后就会出现斑斑驳驳、水色淋漓的肌理效果。撞水法是从技法层次将色彩与水相交融,通过水的自然流动,使颜色呈现不可控的效果。这种画法主要是利用水的灵动流畅来调和色彩,比单纯的色彩渲染更加灵动。

2.撞粉法

关于撞粉法,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一文中解释说:“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自宋院至南田时,用粉法皆系抹粉、挞粉,点粉、钩粉而已,未尝有撞粉法也。有之则始自梅生(藕塘虽有,而其法略异,惟烘粉一法,是他独到处)。吾师继之,即以粉撞入色中使粉浮于色面,于是润泽松化而有粉光了。”高剑父称撞粉在“二居”之前并没有,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故宫博物院所藏,恽寿平康熙二十七年所作《花鸟册》之《荷花图》便用了撞粉法,而且由于铅粉氧化,荷花多黑色斑點。从现存的恽寿平作品看,撞粉法在创作中的运用并不常见,客观来说,确实是“二居”将撞粉法成熟地运用在没骨画创作中。

“二居”的没骨画创作,给清代中期以来式微、陈陈相因的没骨画创作带来新的面貌。从现代的工笔画创作实践来看,“撞水”“撞粉”所产生的肌理,丰富的色彩变化,对没骨画的现代化转变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三)任伯年没骨画

叶芃在《任伯年花鸟画色彩研究》中说道:“任伯年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集众家之长,确立了海派前期以继承明清传统为主,偏重勾勒装饰、没骨点厾的主要艺术特征,将多种技法结合的笔墨技法、设色技法提高到较为完整的境界,形成了海派前期色彩清新明丽、放达飘逸的艺术风格。”再加上西方绘画理论知识的传入也为晚清时期绘画色彩表现提供了优异的条件。任伯年学习了西方绘画的用色特点,将其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水墨表现之中鲜明体现出来,开启了中西绘画的融合先河。任伯年将明清文人的画风融合,在绘画中重视用笔和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恽寿平没骨绘画的技法。恽寿平绘制的花鸟画着色清新淡雅,用笔、用墨与用色融会贯通,用水、用色也是比较恣意随心的。任伯年吸收了西方水彩技法,擅长运用清水将色彩自然晕开,绘画时下笔果断,笔迹酣畅淋漓,是对于恽寿平没骨绘画的再次发展。

四、结语

清代时期恽寿平以一己之力发展没骨画,一时间从者众多,诞生了以没骨画为创作主题的常州画派。没骨画的技法也从单一到丰富,从传统到融入“西法”,由技入艺近乎道,同时也从兴起到式微,再到复兴。技法的多寡从来不是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艺以人兴。本文通过简单梳理清代没骨画技法演变,希望为当代没骨画创作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2]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8.

[3]高剑父.高剑父诗文初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叶芃.任伯年花鸟画色彩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高珂,硕士,陕西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恽寿平技法
浅析恽寿平花鸟画风格的受众群体
千古独一人画中存贵气
恽寿平书画艺术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四)
王旭东山水画技法(十二)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恽寿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