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30朱初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标习作教学策略

朱初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其中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也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习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本文将围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下注重和培养学生自身语言积累能力的分析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也曾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积累”的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背诵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式,让学生间接获取经验、积累语言。通过这种反复的练习来感受语感以及形成写作技巧。但是,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日记,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本身日记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看到的事物和想法写下来,拥有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教师也可以多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多彩的生活,但是学生却不能将自己的多彩生活书写出来。那么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将自己生活和想法表达出来的能力,不管学生写什么、学的质量怎么样,教师都应当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学生才会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写下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作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观察手段的分析

学生习作的重点主要是对事物的观察。观察,在学习中可以证实某些题材和章节,更重要的是,观察作为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背景之下的习作教学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中有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的习作,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类写作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加真实,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询问学生自己想观察的事物是什么?打算怎么去观察?也许在这时就会有很多的学生回答“小狗、蚂蚁、小猫、大树”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想观察的事物是什么,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法和条理,教师都应当适当地鼓励和支持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且在下一次上课时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在观察中发生的趣事,这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求知欲源于观察。仔细觀察才能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兴趣的源泉。只有面临问题,儿童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知识才能作为一种手段,在运用中被不断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能得到培养。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但是依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合理的引导需要在相同的材料上开展,求同可谓是求异的前提和保障基础,只有实现同和异两者的有效渗透和融合,才能在本质上提升学生习作教学效果。

观察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初学写作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积攒素材,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仔细观察是学生写作文的先决条件,著名作家茅盾讲过:“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一番功夫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观察的乐趣,享受到观察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耐心指导学生靠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并通过日记形式记录观察内容,将终身受益。

三、新课标背景下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分析

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小学时期是形成良好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将被动习作教学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也应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将抽象的习作知识点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视频还能为学生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装满昆虫的布袋》这一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并且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某种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能够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拍照,然后根据照片观察动物的主要特征,再用记录本记录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针对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中对昆虫的描写手段和方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对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注意力不可能保持高度集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合理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通过这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积累专业的习作素材,为提升自身的习作能力提供保障。

四、新课标背景下积极融入生活习作素材的分析

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学生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学生的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而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在实际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习作的素材,学生家长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合理利用身边的环境作为写作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显著提升学生自身对素材的分辨以及认知能力。而对教师来说,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具有差异性的家庭情景来合理设计习作教学。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话说我们的零花钱”“我的父亲母亲”等实践学习活动时,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同学平时零花钱使用的方式、思考怎样正确使用零花钱;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都会做些什么,并且在生活中有哪些习惯和特点,然后再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全面地表达出来。教师还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活动,从而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顺利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增加自身的情感积累,还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馆等,通过这一学校活动来让学生增长自身的见识,积累更多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沟通,丰富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公园或者图书馆做志愿者等,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能力,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还在实际的活动中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教师要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顺应社会的发展,积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在提升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身的文学思维以及写作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融入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体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张燕青,徐华军. 笑声连连 乐趣无限——特级教师方利民《千姿百“笑”》快乐作文课赏析[J]. 小学教学参考,2005(28):13-14.

[2]杨轶. 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 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

[3]陈晓雪.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 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新课标习作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