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数字素养能力提升的策略探析
2022-05-30王筠榕
王筠榕
摘 要:信息化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师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水平。当前,高职院校师生数字素养能力的现状是:师生数字素养能力基础较差,教师数字技术融合水平不高,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屏障薄弱。鉴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中获得感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理念上以培养数字公民为目标构建数字素养结构框架,在教学应用中聚焦学生数字学情特点创新教学教育模式,在网络阵地上破除学生信息壁垒守住学生的数字信息节点,以此推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转型。
关键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数字素养;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行动技能纲要》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为“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国家通过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对网络扶贫的重视逐渐弥合了以物质基础为标志的“第一道数字鸿沟”,这使得数字资源的“物理接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群体公平。但是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机会并不等同于个体自动习得相应的数字素养和技能。由于受教育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个体在理解数字资源和使用数字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异。关注处于数字素养“弱势”的群体现状,提升其数字素养技能,促进不同群体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和生活要求,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目标。
教育教学数字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目标。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各类智慧教学教育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随时随地可学成为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共享数字技术发展的红利,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践数字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师生必须具备相适应的数字素养能力。只有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的助推作用。研究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师生数字素养能力处于“弱势”的现状和困境,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转型中有效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能力的行动路径,以期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生数字素养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师生数字素养能力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落后在起跑线上。高职院校承载了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农村地区物理接入数字信息资源的经济基础较差。学生在数字资源占用、数字技能应用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容易变成“数字素养”的弱势群体。网民群体中占最大比例的学生,其互联网用途频次最高的依次为手机即时通信、手机搜索引擎、手机网络新闻、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上外卖、手机网络游戏等[2]。面对娱乐化为主的数字技术应用倾向,大学生相应的数字素养能力发展滞后。部分学生缺乏提升数字素养能力以服务自身成长成才的意识以及应用数字技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叠加了农村生源和信息技术娱乐化应用倾向的双重累积劣势,数字素养能力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存在数字素养能力基础不牢的现象。不同高职院校因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办学特点的差异性,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的力度不一。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水平也有所不同,部分教师的数字化理念和技能与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要求之间的匹配度不足。易烨和薛锋在2021年对335名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字素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3],研究结果发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显著高于非“双高”院校教师。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中的态度与意识维度得分最高,数字资源使用与开发维度得分最低。此外对不同专业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进行比较,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在不同维度得分都是中下水平,理工科教师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能力还需要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特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内化数字化教育改革的理念并输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应用合适的数字技能和教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呈现,减少师生之间的共情鸿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
(二)教师数字技术融合水平不高
教学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效果取决于数字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學方法之间的良性融合互动。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必然导致数字技术在不同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在实操性强的专业学科中,数字技术可以生动演绎动作及流程,为学生创设技能应用的真实场景。沉浸式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习得技能,数字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而理论性强的专业学科,数字技术则偏重于演绎理论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现实逻辑,以便学生领悟其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学教育数字化实践容易陷入“以某种数字技术应用为主”的偏向,走进追求“炫技”形式的怪圈,而非服务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4]。数字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浅层次结合不仅会消耗学生的关注度,甚至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短暂新鲜感过后,师生均会陷入“疲态”。赵京波等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的研究中发现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提高[5],研究结果显示44.3%的学生觉得线上教学不利于与教师实时互动交流,还有39.6%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需要较强自律能力才能有效果。目前,数字化只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而存在,言传身教的课堂教育模式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转型要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教师搭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整合学习内容和过滤信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方式方法,示范如何从数字资源中获益,改变学生信息技术娱乐化应用的习惯,为学生减少因数字设备使用带来的身心安全风险。
(三)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屏障薄弱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碎片化娱乐化的数字阅读习惯有着天然的网络信息屏障薄弱的特点。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存在中职、学考、高职三二分段以及普通高考模式等多种生源。网络信息安全屏障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空间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不够,在网络空间中易受到各种有害信息的侵蚀和伤害,陷入娱乐化的“信息茧房”。流量化的低质量甚至是有误导性的自媒体内容长期占据一些网络平台的“热搜”或者“头条”,而有价值内涵和理性深度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往往淹没在茫茫网海中。大数据的算法推送,使得部分不关注时政时事的大学生事实上隔绝了主流媒体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此外,由于法律规范制度的不完善,网络空间还存在诸多行为背离现有法律、规则和社会伦理的约束。虚假信息泛滥,流量造假,夸大宣传以及网络诈骗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也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目标。
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正面回应互联网时代以及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有效应用数字技术来筑牢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屏障,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辨析和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动性。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层出不穷,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煽风点火,影响恶劣的网络谣言大量滋生。网络政治谣言因以网络为传播载体,传播迅速,影响深远,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以微博公布的数据为例,2022年1月微博屏蔽或删除33多万条时政有害的微博,对9千多个发布时政有害的账号进行禁止发布、限制评论以及关闭账号处置。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世界酝酿发展,进而可能借助一些社会事件进行传播误导扩大影响,炒作“对立”,容易束缚或颠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改革过程的正确认识[6]。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强势输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有效引导舆论、粉碎谣言,做好学生数字信息资源的“过滤者”,着力破除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壁垒,促成教师、学生以及网络空间的良性对话。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现状的学情分析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实践中,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前提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力,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呈现。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为背景,对某高职院校830名大一新生的數字素质学情调研分析发现,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水平与教师预期并不完全一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过程中获得感不强。
(一)学生偏好视觉动态型的数字学习资源
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数字学习资源类型有明显的偏好性。一方面,仅有7%的学生喜欢老师推荐的网络学习资源,9%的学生喜欢在线题库或者在线测试,44%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的PPT演示课件。结果提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文字型的数字学习资源兴趣不高。另一方面,88%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的视频或者音频类的数字资源。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长期受碎片化娱乐化的网络数字阅读习惯的影响,排斥严肃类的数字文本资源,偏爱视觉型动态型的数字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起点进行教学内容、数字技术以及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二)师生的数字信息空间存在壁垒
师生的数字信息空间存在壁垒,学生在网络信息空间中接收的信息与课堂教学的知识观点存在偏差性。只有20%的学生表示在网络空间接收的信息与教师讲授的观点几乎一致,55%的学生认为与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大多数一致,同时有23%的学生表示有些不一致,2%的学生表示非常不一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获取数字信息具有主观建构性,学生也并非被动接受教师“预设”的理论观点。他们通过自设的“信息屏障”,排斥被认定为是“局外人”的数字资源渠道所提供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正视大学生在选择数字信息源的主观建构性,应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数字资源,探索有效突破大学生“信息屏障”的教学方式,使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容能够有效贯通大学生内部信息源的“信息节点”,使得进入学生“信息源管”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相符。
(三)学生自行提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较差
学生自行从数字资源里提取预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信息评估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观看老师提供的教学辅助视频音像等素材时,仅有1%的学生不需要教师结合理论进行引导解读,88%的学生需要教师辅助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还有11%的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数字资源内容完全不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最主要的前提是假设学生能够理解并内化教师提供的数字资源里预期的教育教学内容。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背景及对国情社情的认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理论解读和逻辑演绎,才能理解数字资源里所蕴含的理论和价值。
(四)学生期盼教师回应解读网络热点事件
学生关注网络空间的热点事件并期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回应并解读相关事件。73%的学生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回应网络热点事件,结合理论加强分析事件的现实意义。2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解读和指导。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关注到网络空间中的社会热点事件,但缺乏相应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不能批判性地思考和有效分辨信息的真伪,因此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回应并解读,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着网络舆情热点,实时更新案例,以理论和价值重新构建事件的呈现方式,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以上有关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的微观学情分析结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王浩在2019年对全国465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所做的宏观调查结果[7]。调查中75.9%的学生喜欢“以案例分析和影像资料辅助的教学”,这说明学生对于视觉类数字资源的偏好以及对案例分析的认同。同时调查还揭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强的现象,46.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49.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大而空泛,逻辑体系松散,枯燥无趣”,29.5%的学生认为“课堂规模大人数多,缺乏课堂融入感”。
因此,以数字化转型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教师必须要处理好“道”和“术”的关系。“术”(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有效贯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心灵共鸣、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从而使“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准灌输”,学生能够如期将教育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数字素养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的师生数字素养能力水平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易呈现“弱势”状态,师生在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理念上以培养数字公民为目标构建数字素养结构框架,在教学应用中聚焦学生数字学情特点创新教学教育模式,在网络阵地上破除学生信息壁垒守住学生的数字信息节点。
(一)更新数字素养理念,构建“五力”素养模型
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的起点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培养有竞争力的数字公民的目标,构建师生数字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进程。以学者蒋敏娟和翟云提出的数字素养“五力”模型为框架[8],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立体化数字素养结构,以此为理念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教学实践活动。
在数字素养的“感知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接受并融入数字社会的变革浪潮中,积极尝试应用数字技术,把握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师生共同培养对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的敏锐觉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中要及时反映数字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学生主动提升数字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数字素养的“融通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数字技术融合能力,应用数字技术分解、编辑、整合已有知识内容和素材案例,创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的教育内容呈现模式。教师需要掌握数字化交流协作技巧,灵活使用数字技术参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对学生数字信息的引导和领学。教师还需要掌握数字化的评估方法,能通过数字评估工具分析、解读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环节。
在数字素养的“吸纳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提高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数字信息的筛选,甄别判断信息真伪以及可靠性,提升选择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保持對于数字空间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保持敏锐性,对一些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虚无历史主义的信息能够及时在教育教学渠道中及时回应、解惑、澄清、批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不良数字信息过滤的能动性。
在数字素养的“创新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已有的数字信息和数字资源基础上,提升精准获取各类目标信息、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获悉官方权威媒体信息及知悉数字知识学习平台渠道,强化学生“处处可学”和“时时可学”的数字时代智能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时代工作和生活的生存技能。
在数字素养的“发展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数字道德伦理规范和保护自己隐私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强调要依法依规使用数字资源,提醒学生警惕数字空间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传谣等,培养学生科学应对各种网络风险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正视自己在数字素养方面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展数字素养能力,让学生具备与数字技术发展同步的能力。
(二)聚焦学生数字学情特点,数字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关键在于能够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学情特点和认知习惯进行知识和价值的“精准灌输”。“00后”的学生常用B站、微博、抖音以及小红书等娱乐平台,对图片、影像类素材有明显的偏好性。部分同学具备较强的搜索能力以及数字视频制作能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叙事教育法被越来越多教师所应用。周琼等人把数字叙事总结为“使用声音、图片、视频、文本、音乐等元素综合讲述学科知识故事”[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数字叙事教学法,将娱乐化的应用功能导向严肃类的学习应用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的领悟和内化。
一方面是教师主导的数字宏大叙事应用。传统的纯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呈现的是孤立、片面、静止的知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认知,无从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用鲜活的社会案例和网络热点讲清楚学理政理,寻找适合的视频载体将理论知识进行“活化”动态演绎。例如有关“四史”视频资料能够生动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使用这类视频资源可以有效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易出现的空洞性和说教性,增强了理论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思政教师要善于对权威官方的宏大叙事数字资源进行挖掘,根据教学主题及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剪裁,有序整合成知识性和价值性有机融合的数字学习资源,通过生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对比,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10]。
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创的数字微观叙事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学生搭建其知识能力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题,为学生完成微观数字叙事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数字技术的指导。例如教师在“理想信念”主题中设置“革命者的红色爱情”数字叙事视频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强国”的数据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革命者爱情故事主题,寻找相关主题的权威图片、视频、文本作为素材进行“二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讲述革命者在国家前途、民族大义和个人小家之间的抉择故事,展现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微观数字叙事创作过程中,学生是“创造新知识”主体。学生基于个体的微观视角和自身知识经验水平去理解主题素材,通过个人经验思考吸收新的知识信息,并通过创作重新建构个体在相关主题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搜索官方权威的信息,如何读取文本信息,如何输出呈现文本,如何进行素材编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微观叙事中将教育目标进行“精准灌输”,同时学生通过吸收反思完成了创造性的作品。学生通过个体微观视角解读输出的数字视频作品,实现了学生的数字技能的应用转化,并且学生在叙事教学实践中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三)破除学生信息壁垒,守住数字信息节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字化改革要守住学生的数字信息节点,防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强势渗透。我国的数字技术水平跟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西方敌对势力可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在网络空间中通过热点事件或者“自媒体水军”植入和销售西方价值观。在学生数字信息节点中要关注两类典型案例,一方面是网络空间中贫富差距、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容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聚焦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回应网络舆情事件,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精心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信息交流、信息接受、信息利用过程中有效内化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发挥“信息节点”的过滤修正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信息节点”替换学生原有无序“信息节点”的目标,使得进入学生知识结构的信息与教师的预期相符。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在娱乐消费领域的典型事件,如“流量明星崇拜”“二元次文化”“盲盒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消费主义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是资本逻辑控制下个体的被动消费,帮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通过符号消费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本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应用数字技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数字信息生态圈,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通过提供权威正确的数字信息源来改善学生以往低质量的数字“微环境”。教师精选优质在线“金课”以及各级思政协同中心开展线上教学的设计,有利于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线上学习的需求,实现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以及社会事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及时推送热点事件相关的数字资源解析,促进“网络思政”与“课堂思政”良性互动以形成合力。教师通过持续推送权威性的数字学习素材,潜移默化地传播主流价值观点,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的数字信息生态圈,通过分享、应用大学生喜欢的数字媒体资源,改变学生惯有的以自媒体内容为主的快餐式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具有精神引领导向性又契合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取向的数字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网信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2-03-17].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2]中國网信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2-03))[2022-03-17].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3]易烨,薛锋.“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335名专任教师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5):55-61.
[4]熊才平,汪学均.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5(08):98-108.
[5]赵京波,王祎.曹一鸣.疫情期间我国在线教学的实施现状及反思[J].中国电化教学,2020(05):41-43.
[6]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全民抗疫下的社会思潮研判 [J].人民论坛,2020(08):10-11.
[7]王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基于全国 465 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09):20-23.
[8]蒋敏娟,翟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公民数字素养:框架、挑战与应对方略[J].电子政务,2022(01):54-45.
[9]周琼,蔡迎春,欧阳剑.数字人文教育中的数字叙事教学[J].图书馆论坛,2022(01):1-10.
[10]周仲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N].光明日报,2018-02-02(11).
责任编辑 杨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