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指引

2022-05-30张东

关键词:劳动教育陶行知职业教育

张东

摘  要: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包含自立自强、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工以养生四个要旨,至今仍具有鲜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的价值特征,对新时期我国在大中小学,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加强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行动为纲、生活为本、创新教育、系统实践四个方面提供了具体的策略指导。

关键词:陶行知;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指导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并作出了总体部署。劳动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实效,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的自身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提高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学习和反思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有效地启发和指导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工作。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要旨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将职业教育与劳动紧密联系,处处体现了其劳动教育的思想。陶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下列关键方面:

(一)自力更生、自立自强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中,时时处处把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学习相互融通,并将其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要重视劳动,劳动是改造现有生活、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他曾经写过一首《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1]在诗歌中他强调了亲身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号召学生要自力更生、自己奋斗。他认为做人就是要勇于追求真理、求真务实,而积极参与劳动,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二)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他认为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2]。这一思想充分说明,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劳动,因为一切知识和发明创造都是在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不是书本上的内容才叫知识,不是非要在学校里才能算作教育,劳动对于知识的延续和个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不能盲目地劳动,要在劳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思考、摸索规律、激发灵感,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才能产生科学发明创造。再次,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探索事物的真理。

(三)手脑并用

陶行知认为旧的教育教人时把手和脑分开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样就会脱离生活,人们会丧失劳动力和创造力。陶行知称这种教育为“残废教育”。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光用脑不用手,会导致呆头呆脑,即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光用手不用脑,干活也不能精细,缺乏经验和智力支持。总之,手脑并用才能促进一个人智力的全面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说手和脑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手可以助脑以聪,脑可以助手以巧。陶行知认为不用手参加劳动,就容易造成读死书,容易成为书呆子;如果参加劳动的时候光干活不思考,也不会把活干好,不会有多大出息,只有手脑并用,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其实是鲜明地指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同等重要,对促进学习者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他一方面批评了旧教育只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又启发我们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够手脑并用、手脑相长,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对此,陶行知提出要让学生多做事、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动脑时多动手,动手时多动脑,只有手脑并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挥发创造潜力。他在《手脑相长歌》这首诗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3]这一点对今天实施劳动教育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告诉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在工作和劳动中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

(四)工以养生

工就是做工,工以养生,教人民大众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陶行知创办了工学团,这是他的教育理想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工学团里,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工,同时也参加社会活动。如著名的山海工学团,主要招收农民子弟,上午上课,下午两节课后到工场或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手脑并用,半工半读。工学团的形式多样,因情而异,如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幼儿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棉花、织布、木工、养鱼、养鸡等各种类型的工学团。在这些工学团中,教育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陶行知所说,一个工学团就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边劳动,边学习,做什么,学什么,做到老,学到老,在今天仍是成人业余教育的好形式。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特征

研究分析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典型特征,能够让我们更加系统、完整地了解其关于劳动教育的有关理论。

(一)鲜活性

陶行知通过将劳动思想融入办学理念、校训、歌谣、课堂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劳动、自觉地参与劳动,不仅对劳动不排斥,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现代教育也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才能培養青年学生增强做劳动者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才能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二)整体性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经过系统设计,浑然一体。先是说明了劳动产生知识,闻知不如亲知。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观点是一致的,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的观点是一致的。然后陶行知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教材编制、教学活动等多方面贯彻行动导向、劳动融通的思想,号召大家要解放双手参加劳动,并通过成立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工学团等来对他的教育理想进行实践。

(三)创造性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通过行动教育实现创造教育,号召学生要在劳动中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指出了不要机械盲目地劳动,而是要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也再一次升华了劳动的价值,强化了手脑并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4]。陶行知认为,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策略指导

(一)行动为纲:劳动教育与课程学习融为一体,劳动意识培养贯穿教育始终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行动出真知,实践出真知,从办学理念、学校构建、课程设置到教学设计、课程安排,全部是行动导向的,学校和社会密切关联,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成了陶行知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课程与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已经把日常劳动作为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劳动是学习的应有之义,即劳动即学习、学习即劳动,这对今天帮助学生建立新时代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进行理论学习,而是要让学生放开双手时时参与,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在劳作中学习,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培养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劳动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之一。热爱劳动、勤于劳作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书本知识教育,忽略对劳动技能的教育,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的认识误区和偏见,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念好书就行了,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劳动与否无所谓。而事实上劳动教育在人格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以行动为纲,把劳动教育作为其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石,从教育的本质和源头上强调了劳动的重要价值,提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各类学生应把参加生产生活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作为自己掌握生活技能、促进自我意识完善、提高社会适应力的必要路径,跟学习普通文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

强化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弘扬劳模精神。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学做合一,而做是其中的根本和关键。可见他是十分崇尚劳动,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培养。陶行知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通过教学设计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细节、生活小事、教师身体力行等途径来实现的,真的是从骨子里渗入了人才培育的全过程,时时处处体现着劳动教育。育才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程度的儿童,与晓庄学校不同,比较重视文化课程和课堂教学。课程分必修课和专业课两类。陶行知将国文、数学、外语和科学方法四门工具类的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专业课则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性质而定。学生每天上午上理论课,下午前两节为活动课,第三节为劳动课。陶行知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但内容的确定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传统教育又有着根本不同。例如他取消了《公民》《社会》课,而代之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课。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特别重视学生自學能力的培养。学生每星期五下午做社会工作,分组访贫问苦,送医送教上门,宣讲抗日道理和打扫卫生等,他们称之为“走亲戚”。学校还经常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如举行儿童音乐会、儿童画展,自编自演各种舞蹈戏剧、自制生物标本等。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应用型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只有大力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才能让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产业链各阶段的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红利,快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生活为本:劳动与生活密切结合,劳动教育应生活化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提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5],劳动教育首先要贯穿学生的生活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要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能够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做清洁,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除了个体劳动,还要乐于参加集体劳动,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陶行知将劳动教育以校训、歌谣、课程设置、评测内容等多种形式体现在他的施教过程中[6]。在他创办的晓庄学校和育才学校,学生都是自己做桌椅、自己种菜做饭、自己打扫清洁,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其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能够高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生活教育可以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比如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5S管理的有关知识以后,可以将其管理理念用于寝室管理,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体会专业知识技能的价值,进一步提高专业自信。其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学生实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再次,应该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不同的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激发创意、增强学习兴趣。一些必要的劳作性比较强的工作环节要让学生参与,从而增强工作实感,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劳动创造知识和智慧,劳动精神能够孕育工匠精神。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学习会场布置,除了掌握制作会标、排列位次以外,应该让学生亲自摆放桌椅、进行会场装饰、准备整理会议用品、布置摆放植物花卉等,从中体会会议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以后会议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思路。

(三)创新教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劳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劳动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教育。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7]。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发端于行动、进行于思想过程、终止于创造的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先有行动,后有思想,然后产生新价值是创新的过程,这种对创新的思考过程的研究对于今天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创新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激发灵感,获取思路和方法加以实现,凭空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很难取得成果的。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的号召,实际上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其中关键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双手。一是要让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使其敢想、能想;二是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敢于从实践中探索真知,勇于行动,勇于试验。陶行知认为,创造性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种创新创造性的教育必须要从小开始,他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8],要推动落实创造教育,可以实行“小先生制”,即师傅带徒弟,大徒弟带小徒弟的方法,光靠教师一人是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这和目前教育部提出的“现代学徒制”的思想和做法是基本一致的;而且陶行知认为不仅是企业师傅可以带徒弟,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得好的学生培养成师傅,由他们去带徒弟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劳动中思考,用脑指挥手,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育。

(四)系统实践: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推进劳动实践的多元化

學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实践。首要的是家庭教育,勤俭节约、勤劳质朴的家风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家长的劳动习惯、劳动作风、劳动方法、劳动规律都会一点一滴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特别是家长经常性地与孩子一起劳动,会通过劳动中的互动和灵感激发、生活经验的交流促进孩子树立热爱劳动、重视劳动的劳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劳动智慧。

学校应该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包含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劳动环境和劳动氛围营造、劳动教育育人效果评估等,在理论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开设劳动关系、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管理科学等劳动科学相关课程,在实践上通过校内集中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训,特别是将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劳动精神和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劳动素养。教师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引导者、指导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热爱劳动、勇挑重担,引导学生将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中厂、周边社区、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单位等一切社会资源,结合学校开办的有关专业特色,将一般性的社会劳动与针对性强的服务性或生产性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提高劳动的效率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9.

[2][3][7][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88,485,491,49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5]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68.

[6]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07-110.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陶行知职业教育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