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2-05-30吴煜超

关键词:弘扬中华目标

吴煜超

摘 要: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彰显我们文化自信的需要。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主渠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张“白纸”上为学生描绘蓝图的开始,可为其建立爱党、爱国、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各学科课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体育学科也应如此,本文将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体育学科,从而促进改革走向深化。

关键词:小学体育 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51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学知识以及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初始与关键阶段,而传统文化丰富而博大,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可有效奠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础,达到丰富知识、增进学识、开阔视野的目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同时,可指导其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对小学体育学科,还是对其他学科,都不能陷入“孤立主义”的陷阱和境地。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要讲究统筹与优化。传统文化便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科教学都不能够脱离传统文化,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为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强化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行之有效、丰富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获得知识能力与精神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体育课程目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构建了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并明确提出课程的落实是目标引领内容,并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方法标准的制定都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所以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开展,第一步就是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融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一)寻找最佳发展起点,剖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1.分析文化内涵,让传承“不走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理解,传承不能是形式主义,一定要对思想的本意进行理解消化,才能达到弘扬的目的。

2.文化传播要匹配学生的水平学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中各个要素的含义和深度各有不同,不可能在小学初始阶段就将其全面铺开,要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往往在水平二阶段才开始展现,而智力的快速发展一般是在水平三阶段。也就是说,将教育内容有序地放进不同的学段,传播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二)融入学习目标体系,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

小学体育学习目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学生学习时每个学期目标的具体内容,同时还有与目标对应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当下小学体育的学习目标体系主要是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其中本身就蕴含着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优秀文化的培养要求,不过不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提出的,并且缺乏系统性。以水平一为例,分析目标就会发现文化传承部分相对较少。为了达到弘扬和传承的目标,就要将水平一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思想、道德、精神放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发展之中,使教师按照这个目标创造性地去完成。改革后目标如下:

1.能够克服一般困难,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态度。

2.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

3.在活动中能基本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交往合作的意愿。

4.在游戏中有责任心,有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俭约自守的行为表现,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

5. 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做到文明礼貌、遵守规则,具有初步的公平竞争意识和行为。

二、打造主题特色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播不能是虚化的,一定要找到传播的具体载体,让教师在推动中有抓手,让学生在获得时有具体的依托。这需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去打造适合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特色课程,只有这样,传承工作才有可能落实。

分析现行教材可发现,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教材一般包括水平一的武术基本功、武术操、民族民间简单游戏,水平二的武术基本动作和民族民间体育中相对复杂的游戏,水平三的武术套路少年拳一套等,这些载体文化内涵比较单薄,达不到深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就需要强化改革意识,自主引进一些蕴含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项目,系统而完整地开发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因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三级课程管理”,不对中小学课程和教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硬性规定。各小学完全可以依据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这一重要依据指导下,可以大胆引进一些优秀的项目,开发成学校特色课程。具体如何操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依据学校所在的区域引入社会普遍认可的、熟知的又蕴含丰富优秀文化内涵的一些项目,比如民族民间传统武术、围棋、象棋、民族民间特色项目等。

如某区一所小学将太极拳引进了学校,并将其开发形成了特色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所学校进行了细致的方案设计。其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开设背景及目的、设置的依据、具体学习目标、课程的设置框架(分学段)、教材编写、课程保障、评价标准与方法等。在具体学习目标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在其中,这为教材的开发和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的制定找到了具体依据。特色课程的开发为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特色,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与深化找到了核心抓手。

三、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区分体育课堂和竞技训练的重要标志,因此,体育课一定要显现育人环节。因为这个环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时机,所以在改革中应规定并利用一些环节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熏染学生。但同时也要求这些环节的育人措施不能生搬硬套,而应适时而为,做到“润物细无声”。

1.开始结束部分

体育课堂常规开始部分一般包括:班长整队、班长与教师见礼、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布置本课任务、安全教育、队列练习等。在布置任务时,可以根据本课内容其蕴含的重点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将其作为任务去完成,这也是课堂传承方面的主要任务。

2.突发环节事件

教师要有传播文化的情怀。在突发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礼貌待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熏染学生。

3.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组织是课堂中的常态事务,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因此我们建议利用好教学组织,围绕课时目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进行组织设计,创造践行场景。

4.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教法与要求,要求一般是服务学生更好完成任务的附加,但却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建议在要求中,一定要有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例如在篮球传球练习组织并布置练习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在研讨时要用敬语,发生不同意见时要强调和谐沟通,高段学生要允许和而不同,鼓励和而不同,不能人云亦云等。

5.设计育人场景

教学模式是人们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式进行方法化、格式化的一种教学模板,一般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及教学方法等。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模式中一定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部分。鼓励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设计进去,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为其建立民族自豪感服务。

6.“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及“人本”思想理念是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和凸显的精神内核,源自孟子,旨在强调个体生命的尊严。在“以人为本”精神理念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此为指导来强化与优化教学设计。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更有层次、有计划地实施,同时也要善于实施分层教学法,给予针对性指导,让不同身体素养、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合理的运动安排,保证其运动安全的同时,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与提升。这种更具“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是用实际行动遵从、践行及弘扬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精神理念的集中表现。

7. 落实“立德树人”

传统文化尤为强调“进德修业”,说明了“德”与“学”的有机统一。故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立德树人”,以此来突出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讲,教学中要多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本着“组间竞争、组内互助、取长补短”的原则,如男女分类并分组,开展篮球比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讨论和协商简单的战术配合,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知集体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使学生习得技巧的同时,加强德育并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发展。

四、深化体育评价改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目标之中,就为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提供了保障基础。达成度直接决定着弘扬的效果和改革的深化度。教师可利用评价功能,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最终达到让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目标。

(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评价目标

1.了解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方法和策略。

3.让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服务学生健康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评价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内容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不同学段的学生掌握对应文化的内涵。

2.态度与参与

主要对学生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等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3.行为与表现

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特征要求标准,对学生在学习后的行为是否有文化要求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评价方法

通过卷面、常态课堂行为表现记录、学生相互观察评价、明确目标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特别要在随堂记录方面进行改革,要将每堂课学生学习、理解、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提前进行设计,根据课堂实际表现进行记录。

(四)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评价主体

1.教师评价,教师记录并在终结和第二节课时将其反馈给学生。

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评价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行为表现是否达到要求。

3.家长评价,对学生在家里是否有中华传统美德等行为进行评价。

(五)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撬动小学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一改革的深化需要行政领导和学校管理者深刻认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教师要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任务,为学生增添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当然,为了能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创新与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郭晓光《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4期。

[2] 殷鼎《审视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湖北体育科技》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目标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