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太行山主题美术的创作特征

2022-05-30苑振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太行山

摘 要:太行山是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价值导向,深刻地表达了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近些年,随着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形成了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特有的“太行风尚”和“太行精神”,成为当今非常值得研究的美术现象。因此,从塑造太行山的精神性、多元化语言形式的探索、注重太行山写生实践三个层面研究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成就与价值,分析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以促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突破与变革。

关键词:当代美术;太行山;主题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美术中太行山意象的审美研究”(SQ201167)阶段性成果。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画家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大众为表现主体,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构建出了中国美术独特鲜明的创作形态。其中,很多画家对太行山主题美术产生了较大的创作热情,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果。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价值导向,塑造民族精神、表现人民生活、追求自然之道已成为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最富有标志性的思想内涵,深刻地表达了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太行山在中国传统美术中没有被过多地应用到创作中,当代画家以太行山为主题创作了很多山水画,不仅填补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空白,更是创造出了鲜明的现代山水图式。在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中,画家以地域性视角把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的描绘作为观照现实社会的出发点,通过对太行山区的抗战历史、民俗生活、自然环境的描绘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时代风采与人文思想,尤其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创作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互渗贯穿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全过程,当代绘画形式多元,具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类别,当画家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本土化绘画主题时,则必然会对创作方法与表现技法进行实践探索,使得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碰撞与融合,这表现了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现代性变革。近些年,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受到了来自高等艺术院校及其他机构团体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些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策劃与举办了太行山主题性美术展览,例如 “全国太行山主题绘画与文献研究展”、“走进太行——河北古村落主题美术作品巡展”“锦绣中华万里行——太行篇”画展、“太行丰碑——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这些展览推动了当代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成为当今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美术现象。

一、塑造太行山的精神性

在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中,画家多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再现历史,描绘自然,表达了对太行山崇高民族精神的赞美。例如,在中国画《太行铁壁》中,杨立舟、王迎春巧妙地运用语言形式将八路军将领、战士与太行儿女并置在一起,描绘了中华儿女上下一心抵御侵略者组成的犹如太行山一般的铜墙铁壁,表达了太行儿女英勇不屈、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而贾又福在国画作品《太行丰碑》中采用了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太行山的自然景象,将太行山描绘成一座丰碑,表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振奋人心的作品中,太行山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脊梁,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最真实的精神与情感。

太行儿女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不断拼搏、奋斗,追求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画家在美术创作中通过描绘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使太行精神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为作品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例如,费正在油画作品《金秋太行》中,通过表现妇女、儿童在秋季的太行山中日常劳动的场面,呈现出了太行山自然淳朴的山乡风情,表达了当代太行儿女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此外,除了再现历史、描绘现实之外,还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贾又福提出了“以石观化”的创作理念,即在面对太行山开展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激发自身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感悟,将太行山水转化为更抽象的“意象山水”和“观化山水”,使其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例如,在《大音希声》《穿破固垒》《无边心潮》等作品中,贾又福通过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了某种奇特的自然场景,塑造出了富有精神性的意象,蕴含着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理解。当代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中表现的太行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太行人民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饱经磨砺、淬炼出来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塑造太行山的精神性对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化语言形式的探索

画家在开展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中会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例如,西柏坡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前建造的《赶考》《太行山》两件雕塑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够对参观群众起到强烈的视觉感染效果,而且衬托了纪念馆的庄严性与主体性。这两件作品取材自太行山红色革命历史题材,运用写实的艺术手法,逼真地再现了革命领袖们的精神与风采。巨大的作品尺寸与青铜材质体现了作品的质感,艺术化地传递了太行山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重要作用,也显示了雕塑作品在社会赋能下的形式要求及语言探索。

以太行山为主题开展油画创作的画家也比较多。以老一辈油画家费正为例,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出了“太行山”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太行山区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挑水、放羊、包饺子等生活细节的鲜活描绘更具本土特色,画面中对构图、造型、色彩的处理,明显是对中国北方民间艺术与传统山水画进行了吸收与借鉴,整体富有民间意味和装饰风格。例如,在作品《包饺子》中,费正采用了平面化的饱满构图、充满稚趣的简约造型及大面积的暖红色调,融入了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审美元素与艺术形式,营造出了热烈喜庆的场景,成为当时极具代表性的绘画语言。而在作品《蓝色太行》中,费正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汲取元素,将传统山水画中的韵律、线条、布局、散点透视法与油画的造型及色彩表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太行山沉稳静谧、意趣灵动的美感,探索出了具有东方山水特征的油画表现形式。费正正是从太行山中进行取材,在艺术表现上扎根于本民族艺术并进行广泛吸收,探索出了油画独特的语言形式,并逐渐形成了醇厚、朴拙的艺术风格,为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开始,中国画画家在开展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既没有直接表现太行山的绘画可以借鉴,亦没有画法可循。其次,面对改良中国画的困境,传统绘画的程式化表现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画家的创作理想与审美需求,求新求变已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主流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画家从西方绘画中借鉴表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太行山主题中国画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程式化语言形式的局限。例如,在作品《太行铁壁》中,贾又福运用了西方素描的造型方式来描绘人物造型,然后整体塑造出了一种群组雕塑的画面效果。最后,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斧劈皴,把人与山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在作品《太行丰碑》中,贾又福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运用传统笔墨技法并结合素描的黑白灰方式塑造画面山石的大块平面结构关系,形成了新的山水画图式。此外,贾又福在《穿破固垒》《大音希声》等作品中对现代山水画表现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强化了画面的构成感与抽象性,使画面更具张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现代山水图式。值得一提的还有白云乡的山水画作品,他使用猪鬃笔作画,产生了与传统皴法不一样的笔墨效果,在表现太行山的长坡大壑时,融入素描手法,产生了独特的笔墨语言与山水图式。当代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在语言形式上展现出了创造性与丰富性,承载着众多美术工作者的审美体验与创作探索,展现了新时代以来美术在创新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

三、注重开展写生实践

走进太行山采风写生是一种开展美术创作的普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而且还可以从自然物象中汲取创作灵感,而写生就是用来记录和积累创作素材常用的一种手段。写生在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像费正、苏高礼、王迎春、杨立舟、贾又福、吕云所、白云乡等画家在创作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时,无一不是深入太行山开展了大量的写生实践。比如,贾又福曾20余次深入太行山,在反复的学习、思考和写生实践中悟出了艺术的真谛,在绘画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变化。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日常劳作的景象,或者有几只羊、几头耕牛陪在老人前后左右,生活的瞬间被他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呈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此外,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与写生的关系又比较独特,催生了许多高艺术水准的美术佳作。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提出了改造中国画的具体方法,即面向自然生活写生,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对自然创作的感受,汲取创作源泉。在太行山主题山水画创作中,他就完全受到这一思想观念的影响,既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程式化的创作思路,又没有向西方自然主义靠拢,呈现了太行山水画具有时代审美特色的新面貌。而在太行山主题油画创作中,李可染则延续了西方油画史上直面自然的优秀传统,以写生为训练基础,在写生与创作中尝试开展油画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探索。

如今,写生实践已经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到太行山开展写生实践。太行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写生胜地,不仅与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广泛的艺术影响有关,更是受到了众多美术大家太行山写生实践创作经验的影响。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太行山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体验,可以通过写生呈现对太行山的内心感受,从而促进美术创作的开展。同时,深入太行山进行采风写生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种创作路径。美术创作不能靠照搬传统和借鉴他人经验来完成,而要靠自己从生活中获得。在当代太行山主题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点景人物,当然,这些都是生活在太行山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的表现,比如行走在山路上赶着驮货的毛驴的人,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动形象的放羊老人等形象,表现了太行人民的勤劳。因此,画家应到太行山体验革命老区的百姓生活,观察自然中的山川草木,从中提炼出鲜活的形象,表达太行山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此外,画家还要以太行山为根脉,不断提升太行山主题美术作品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形成新时代美术作品中特有的“太行风尚”和“太行精神”。太行山是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并且画家的创作观念与表现技法非常多样化,在创作中不仅有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同时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切观照。比如,王福明的油画作品《一方山水》描繪了太行山脚下的风景,并融入山水精神。再比如,戴增钧在油画作品《歇》(图1)中描绘了太行山田间地头的一位老农和一只喜鹊的场景,以当代绘画的隐喻方式进行表达,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太行山发生的新变化、新景象,而且传承了新时代下的太行精神,在艺术表现上打破了地域局限,为当代美术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综上所述,在太行山主题美术创作中,画家应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将太行山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时代精神、一种问题符号,而非局限于对固有内容进行描绘,使作品体现出太行山崭新的姿态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美术,1950(1):35-38.

[2]范迪安.美术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J].艺术品鉴,2019(4):169.

[3]贾又福,于洋.贾又福谈《太行丰碑》[J].美术向导,2010(1):49-51.

[4]孟彦军.费正: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J].大舞台,2016(增刊1):72-76.

[5]刘骁纯.也谈贾又福的“以石观化”[J].美术,2009(6):64-71.

[6]尚辉.新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命题与特征[J].美术,2020(5):15-22.

[7]王福明.全国太行山主题绘画与文献研究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苑振威,硕士,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太行山
太行山村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饮一杯尧羽连翘茶 品太行山河之精华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太行山写生》
左太北:太行山上永远的明珠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的耕耘者:秦同和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