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期为市
2022-05-30曾信祥
曾信祥
赶场,指人们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到固定地点集中交换或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因山高沟深路远,负重步行不便,各乡场之间的距离最近为5华里,一般为10到20华里。赶场周期一般为十天三场,也有逢单、逢双、五天、七天或十天一场。有的地方则按十二生肖计算,得翻老黄历才能确定场期。
北魏《水经注》记载,平都(今重庆丰都)“县有市肆,四日一会”,鱼复(今重庆奉节)“治下有市,十日一会”。也有每天都是赶场日的,如开州的临江、温泉,被誉为“白日场”。
乡场的开场时间多为上午,也有赶下午场和赶夜市的。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奉节任职期间,曾写诗描写当地夜市:“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每到赶场天,人们挑着蔬菜,赶着猪羊,背负新米,拎着菜油,三五成群从附近村庄涌来。有的出售多余的物品,有的买进所需的东西,有的顺便約亲友办事,也有人是凑热闹的。在没有货币的古代,实行以物易物。清道光《江北厅志》记载:“每逢赶场,摩肩接踵,塞衖填衢,以有易无,听民自便。”
巴渝乡场兴于唐宋,起初为数不多,集中在要道、水码头。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交流的需要,数量剧增。到明代,数量最少的南川有8个乡场,最多的合川有49个,开州也有48个之多,重庆所辖27州县大约有乡场800个。到清代嘉庆前后,重庆有乡场1163个,占四川全省乡场的三分之一。
历史上著名的乡场,地方史籍均有反映。清道光《石柱厅志》记载,西沱镇“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光绪《永川县志》记述,松溉镇“水陆通衢,历朝旧镇,街市断续至两路口十里,贸民数百家”。光绪《垫江志》写道:“前明以来,傍滩为市,凡仕宦之莅止,商贾之出入,士民之聚散,肩摩毂击,恒络绎不绝。”
商人看到场镇人流量大,回头客多,便纷纷设立铺面,常年营业,被称为“铺户”。逢场才来的所谓“贸户”,俗称“串串客”,自称“赶溜溜场”。清光绪年间,永川有乡场35个,拥有百家以上“铺户”“贸户”的乡场为17个,几乎占一半。
但因集市鱼龙杂混,管理不便,当局时有禁市之举。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场市既多,易事通功,诚为民便。然利之所在,奸宄潜滋,无业游民每藉以藏垢纳污,苟辑禁未严,鲜不滋害者”,因而下令禁市。
进入21世纪,赶场难以适应城市发展。2010年以来,重庆磁器口、土湾先后取消赶场日,原因均是赶场影响交通,与周边发展不适应。十八梯停止交易,出于旧城改造。
2015年6月21日,人们聚集在北碚码头,见证北碚码头的最后一个赶场天。这天清晨,天微微亮,北碚场下半城的各条街道已挤满商贩,从南京路一直到文星湾隧道,每个区域均被商贩占据。集市破天荒地从凌晨3点持续到下午5点才结束。
儿歌“天天赶场,天天赶场,芝麻杆,麻糖饼,泡粑炒米糖”,讲的是赶场天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下半城的集市购买糖果,这是物资匮乏年代人们最甜蜜的回忆。
在下半城的集市里,码头正对面的豆花馆是赶场人群休息吃饭的好去处。每到赶场天,豆花店就会出现各种熟面孔,熟人总会约在这一天聚会,碰在一起摆龙门阵。正所谓“交易日,人稠货挤三巴地;赶场天,物美价廉四季歌”。
目前,主城保留的乡场,尚有九龙坡石桥铺、渝北人和、巴南界石、南岸黄桷垭、大渡口跳蹬、北碚澄江、沙坪坝嘉陵厂、江北望海花市等。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