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典范
2022-05-30罗海曦
罗海曦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中,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诠释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核心要义。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自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方针。中央军委批示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必须攻击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敌人的强大机动兵团作战,必须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必须集中兵力,分批分期就地歼灭敌人的战略集团。继而,解放军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展开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决战。
斗争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
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基于准确的战略判断。决策者凭借高阶的格局、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科学预测和综合判断力,能夠排除各式各样干扰,从战场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战争发展的大趋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全国政治、军事形势进一步朝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及时把握住这一有利形势,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
其次,坚定的必胜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是指挥员保持冷静分析的重要前提,更是对指挥员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第三,应变能力,是在战略环境发生变动时,能够准确预测变化趋势,进行战略预置或及时调整已定方案,推进变化或防止不利状态的发生。在淮海战役进行中,毛泽东洞察到全国解放战争全局即将出现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决策,迅速发起平津战役,并完成新的战略部署,把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引向最后胜利。
任何战略决策的成功,都包括战略执行力在内。
战略执行力,既包括决策者能够把局部的战局同战略全局实行有机的无缝结合,也包括进行战略部署使决策得以高效运转,更重要的是执行者具有高度的大局意识,把自己的局部同全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战略决策目标。执行力的基础在于各级执行机构的大局意识。决策把全局目标与各个局部行动有机衔接后,需要各级执行者从大局出发,致力本级目标。各级执行层需要判断形势、理解上级意图并能够在大局中根据战局变化处置突发情况。战略决策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在党群之间、军政之间、军民之间,辽沈战场、淮海战场、平津战场与全国其他战场之间,淮海战场与平津战场两个区域之间,战略协调,全要素、全时空、全过程各方面,有极强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植根于人民战争的伟力之中,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人民战争,把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作为根本目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夺取胜利。
三大战役积累的战略决策艺术,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对于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迎接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