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2-05-30徐蓉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量感计量单位小学数学

徐蓉菲

[摘  要] 量感对于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对后续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助推学生“量感”的生长,最终让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文章认为,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数学教学,教师需要用适切实境,制造冲突,催生量感意识;利用具身实感,开拓视域,丰富量感体验;开展数学实验,拉长体验过程,让量感得到深度生长。

[关键词] 量感;小学数学;计量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建立“量感”。数学中的“量感”源于“造型艺术”的范畴,就是指学生不需要通过测量工具去推断,而是借助于视觉、触觉等不同感官去接触这个物体之后,在大脑中形成对该物体的感知,再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进行匹配的一种感觉。“量感”与其他感官类似,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一种对物体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对其的培养。

量感对于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也对后续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不仅需要将有价值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还需要想方设法地引发学生经历主体体验式学习过程,以此来助推“量感”的生长,让学生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具身感受,最终让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实境”“实感”“实验”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夯实“量感”的培养过程。

一、活用适切实境,制造冲突,催生量感意识

量感的建立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与已有经验为依据的,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仅仅叙述了一般性的结论,无法因“生”制宜地提供培养量感的平台。因此,量感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计量实际内容,通过情境的再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量感素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境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投入挑战性和生活性的学习情境之中,通过行为、认知及情感的参与,增加孕育量感的机会,获得活动经验的累积,最终形成量感意识。

例1  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

实境:红红今年12岁了,可她每4年才过一次生日,真的太可惜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情境是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的,所以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各种猜测,迫切想要知道其中的缘由)

师:你们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不同年份的日历,好不好?(教师课件呈现日历,并在2月份这个特殊月份多作停留,让学生可以深入观察)

生1:2月份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

生2: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则是28天。

生3:通常4年里有1个闰年。

生4:我明白了,红红是2月29日出生的。

生5:哇!日历里还藏有这样的知识呢!

师(启发):我发现还有个别同学有疑问,有疑问的同学请大胆地说一说你的想法吧。(教师用眼神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生6:如何才能知道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7:2月的天数为什么不是固定的呢?

……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兼具生活味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在的思维因子,给学生更多深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猜想、质疑发展思维,体验量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利用具身实感,开拓视域,丰富量感体验

人的身体在认知中十分重要,通过身体的感知可以促使认知的形成。量感的形成需借助身边的事物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直觉判断,并借助于主体的切身接触,在多个感官协同参与下,如用眼睛去看、用手指去摸、用嘴巴去说、用大脑去想等,建立清晰的量感认知,以产生量感的具身效应。因此,教师可以从为学生提供具身实感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具身实感的时空,从而开拓学生的视域,丰富量感体验。

例2  以“认识毫升”的教学为例

师:刚才我们在观察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计量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现在你们一定很想知道1毫升到底有多少吧!大家先猜测一下,你觉得1毫升大约是多少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刚好盛有1毫升的水,看到这1毫升水,你有何想法?下面,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观察一下,再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在自己的手心中,数一数有多少滴,充分地去感受1毫升。

……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依据,为学生提供具身体验的相关条件,唤醒学生的思维与经验,让学生眼看、手动、口数、脑想,不仅水到渠成地数出1毫升的水大约有10来滴,还能真正意义上感受到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量感认知平台,让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既身临其境地体验了1毫升,又在触碰量感中建立了1毫升的量感认知。

三、开展数学实验,拉长体验过程,讓量感得到深度生长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是一种数学能力,也是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倘若仅仅依靠生活中对量的感知来培养量感,往往无法深刻且随机性大,所以,为了促成生活量感向着数学量感的自然转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数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时空,在“做数学”中拉长体验的过程,自然培育准确的量感,让学生充分感知到量感的深度生长。

例3  以“吨”的教学为例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掂一掂和看一看的方式来初步构建了“吨”的表象。下面,你们想更加深入地体验“吨”到底有多重吗?

生(齐):想!

师:这里老师已经准备好了3种素材,老师猜想你们也都认识,有重为1千克1棵的莴苣、重为20千克1桶的食用油、重为5千克的2块实心砖,请每个小组充分利用好以上素材,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如下:

1. 提一提每一种物品,在脑海中估一估需要多少个这种物品才能达到1吨的重量呢?并将你的猜想记录在表中。

2. 想一想,倘若有1吨这种物品放在一起会有多少呢?

(学生在认真阅读要求之后,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

组1:1棵莴苣1千克重,那么1000棵相同大小的莴苣的重量是1000千克,即1吨。

师:非常好,1吨=1000千克,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1吨莴笋有多少呢?

组2:1桶油20千克重,那么5桶相同的油的重量是100千克,50桶这种油的重量就是1000千克,即1吨。

师:非常棒!我们再来想象一下,1吨水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观看这样一段视频。(课件呈现:①自制木框来比照1吨水的体积;②通过一组科学数据呈现1吨水的饮用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观看,你们一定对1吨水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组3:2块实心砖的重量是5千克,计算后可以得出400块这样的实心砖的重量就是1000千克,即1吨。

师:能细致地说一说你们的思考过程吗?

组3:根据2块实心砖重5千克,可以得到200块这样的实心砖重500千克,因此,400块这样的实心砖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

莴笋、食用油、实心砖都是学生生活中可以时常看到的物体,教师通过巧妙组合,给予学生量感体验、应用到再体验、再应用的时空,以此促使学生对“1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這里教师活用了教材,通过实验活动盘活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练习,让学生掂、提、称、想、说、算,在深化触觉体验的同时,实现了“1吨=1000千克”这一换算率的反复巩固。本例真正意义上释放了实验的潜能,学生在实验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欲望被充分激活,从不同角度的创造性实验中获得对“1吨”更加清晰、深刻、优质的量感构建。

总之,“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以培育,如灵活应用好适切实境,利用学生的具身实感,开展合理的数学实验等,这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量”的切身体验,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强化、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最终助推学生形成高品质的量感。

猜你喜欢

量感计量单位小学数学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