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游戏串串乐 课程蕴美育幼儿
2022-05-30胡琳
胡琳
【编者按】课程改革是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必由之路,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聚焦“课程育人”目标,出台《江汉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2019—2021年)》,提出区域化“游戏精神”:兴趣、自由、主动、生成,并以“全域”视角分层分类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同时全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根基研制《幼儿五大领域关键发展要素(试行)》,出版专著《看见儿童——幼儿发展观察工具及应用》,指导幼儿园教师“看见”并“看懂”儿童行为的价值与意义。三年来,全区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动下,呈现出适宜儿童多元发展、激活幼儿生命活力的课程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讲话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立足“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的办园理念,着力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行为、思想、道德、人格与精神。
“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也是园所开展美育园本课程建构的契机。在混龄美术游戏的特色活动与园本课程建构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中,园所将美育作为人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充分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的探索历程
第一阶段:创设环境,丰富游戏材料。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并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所以儿童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园所注重创设开放、自由、探究、创新的混龄美术游戏氛围,力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根据幼儿的喜好,积极投放既有鲜明特色的主材料(一个班级一个主材料,如石头、树叶、木片、纸盒……),又有多层次、适合混龄幼儿合作游戏的美术材料(在主材料的基础上投放辅助材料,如毛根、黏土、颜料……),鼓励幼儿自主参与摆弄、操作。一个可以让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大量可以让幼儿自由操作的开放性材料,对幼儿今后形成主动性人格有积极意义。
第二阶段:课题引领,生成美术游戏。首先,园所更新理念,以课题为引领。2017年底,借助省级“十三五”课题“幼儿园混龄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的申报,园所正式将沿用近十年的“美术串串乐”改为“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游戏”二字的加入,促使教师从思想、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让自主、自由、创造、生成的游戏精神渗入特色活动。如今,每周二上午的“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活动,更加强调幼儿在与开放性的材料和环境相遇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独特、充分而愉悦的自我表达,更加注重表达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教师自身摆脱了“作品”的束缚,就是在观念上迈出了关注“过程”的重要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对“过程”的持续研究和深化理解。
如帮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感知、探索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知道独立的思想和创意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帮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帮助幼儿知道自己的移情能力是珍贵的财富;帮助幼儿养成观察、倾听和提问的习惯;帮助幼儿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力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体会分享和交流想法的乐趣……
其次,实操体验,现场教研。材料是美术游戏活动的重要工具。教师如果能多维度发掘、利用材料的潜在价值,那么美术游戏会更具生命力。为了帮助教师建立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建设要点,园所组织教师采用现场实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如在树叶乐园活动中,教师研究树叶形状多变、柔软易断的特点,尝试用树叶开展叶子贴画、叶子餐厅、树叶大战斗等不同的游戏;纸盒创想馆里,教师用大大小小的纸盒进行堆砌和创作,探究如何将盒子进行连接、怎样拓展纸盒的游戏等,直观有趣的实操体验,让教师深入了解材料的特点,生发出各类创意游戏。当教师掌握了创设让幼儿喜欢的课程的方法,其课程创造力就会被充分激发。
最后,注重观察,积极支持。将与谁玩、玩什么、怎么玩的权利归还给儿童,实现了儿童自主、自由、主动、活泼的发展。园所主张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及时地回应、适宜地支持和深刻地反思,为混龄美术游戏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混龄美术游戏活动的实施过程考验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方法,教师成为混龄美术游戏活动的优化者。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学习混龄美术游戏的科学创设经验),积极上网收看经典幼儿美术视频,或主动向他人“取经”,为幼儿输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活动模式,实现游戏过程最优化。以“纸盒创想馆”为例,教师要在实地观摩中仔细观察大班幼儿是否能够担当起领导角色、中班幼儿是否能辅助大班幼儿和领导小班幼儿进行互助合作、小班幼儿是否能按照预先决定完成辅助任务等,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此优化幼儿之间的合作。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形成课程模式。“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活动已在园所坚持开展近14年,从最初的混龄美术教学活动到现在的混龄美术游戏,经历了从观念到行为的更新,初步形成一套活动流程,将教师的视角从“自我”转移到“幼儿”。
在活动开始环节,选择用表征形式做计划。教师提问:你想玩哪种材料?你想和谁玩?你想在哪里玩?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选择多种方式记录,如画下想玩的材料、同伴以及地点等。
在活动进行环节,建立多维度观察机制。混龄美术游戏具有多元发展目标,在混龄美术游戏中,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使幼儿获得进步。教师借助《幼儿园“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幼儿发展评估表》,聚焦某一个体(区域群体)、现象或问题,进行单次或追踪观察,辅以拍摄记录、观察记录表等,多角度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分析产生问题或发生该行为背后的原因,寻找理论支撑并尝试在后续游戏中进行调整。
在活动结束后,大家分享游戏经历。幼儿分享:我在哪里玩、和谁玩、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好玩或不好玩的事、怎么解决、下次游戏还需要准备什么、需要帮助吗?教师分享:我看到了……大家怎么看?
以“混齡美术游戏串串乐”推进“蕴美课程”建设的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经验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园所立足幼儿游戏经验,采用“五步走”的策略,以“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促“蕴美课程”建设。
策略一:寻找课程生发游戏的兴趣和热点。从五大领域出发,调整和预设“蕴美课程”实施的主题和路径,各年龄段在同一主题不同目标的指导下,尝试寻找课程生发的兴趣和热点。因此,游戏前的讨论计划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幼儿对于相关主题的经验和能力来发现和确定课程的路径,提供满足幼儿游戏的材料,支持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
策略二:以导图式预演合理推动游戏进程。主题与游戏材料都已具备,教师需要在大脑中初设一个课程发展框架,预估幼儿的游戏进展。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教师进行游戏预演。通过集体教研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修改思维导图,形成清晰的课程框架,构建科学的课程理念,为后续指导幼儿游戏发展助力。
策略三:基于儿童经验整体架构课程并促进课程融合。教师在活动形式、空间安排、材料提供、经验提升等方面,对幼儿活动给予多方面支持。教师带着幼儿走进区域、游戏室、户外,灵活采用混龄、小组活动方式,在相对自由的游戏时间里探索新材料,尝试新方法,积极进行师幼互动。在创造美的游戏中,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策略四:“边审议、边实施、边分享”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智慧。课程实施完成后,组织教师用课程叙事的方式进行分享式教研,在叙事中梳理课程推进脉络,总结成功与不足。教师通过横向比较,取长补短。
策略五:用好观察工具,以评价促进课程持续优化。首先,用好观察工具。立足幼儿园实际,将园所设计的《幼儿园“混龄美术游戏串串乐”幼儿发展评估表》与江汉区“幼E+幼儿发展评估系统”结合,建立“点(个案)、线(持续)、面(群体)”式的多维观察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纵向观察与随机横向观察,聚焦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建构起对游戏价值的立体认知。其次,开展有效的幼儿发展评价。“蕴美课程”的有效实施和管理需要结合幼儿发展评价,用多样化评价(如跟踪评价、资源库式作品评价、多元化综合评价等)及时准确获取幼儿学习与发展信息,描述、识别、助推幼儿各领域发展。在正确的评价理念指导下,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自己及认识他人,让教师明确游戏课程开展的效果,加深家长对幼儿以及园本“蕴美课程”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路
提高课程领导力,让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文化中进一步彰显。在幼儿园混龄美术游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园所不断地计划、行动、观察、反思,逐渐实现了从美术教学活动到美术游戏活动的转变,从关注教师到关注幼儿的转变,从重视幼儿美术素养提升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转变。如何以混龄美术游戏为抓手整合幼儿园园本课程,使其更具有游戏精神,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是园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提高教育创新力,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获得专业成就感。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游戏中细致的观察,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开启自己的“诗性智慧”,努力理解幼儿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积极给予回应和支持。如:支持幼儿与材料对话过程中获得的多维经验;鼓励幼儿在美术创作与讲故事等多种语言交织过程中所创生的无限可能的意义世界;支持幼儿用美术创作在百种语言之间建立桥梁,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更深远、广泛地生长。
提高保教质量,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蕴美课程”的评价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方式不应是幼儿园的“一言堂”,应有效发动所有人参与,直击关键核心,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