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改名,别跑偏了

2022-05-30熊锦秋

董事会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含量主营业务名称

熊锦秋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50家上市公司更改了证券简称,“科技”“智慧”“新能”等时髦词汇纷纷亮相。9月22日,创业板某上市公司刚更名时髦简称,当日股价就触碰20%涨停,由此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公司主营业务与新简称的逻辑关系,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形。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的情况,应完善上市公司起名及变更证券简称规则。

如果因为上市公司业务扩展或转型,公司原有证券简称不能准确反映当前主营业务的全貌,更名情有可原;可是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务等基本面并无变化的情况下就更改,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公司也带上“科技”之名,让其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这就有点跑偏了。

目前,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更名有一套规则约束。比如按深交所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业务经营实际情况审慎对公司名稱进行变更,不得随意变更,变更后的公司名称应当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匹配,不得利用变更名称不当影响公司股价;原则上应当在主营业务变更完成后进行公司名称变更,且应符合“新业务最近十二个月已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30%以上”等标准。上市公司全称在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完成后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办理证券简称变更的,应向证交所提交申请。

我们不妨先追根溯源,看看企业名称是怎么来的。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组成。其中字号应由两个以上汉字组成,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应当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标明。也就是说,“科技”“智慧”等字眼应是由其行业或经营特点所带来的。不过,无论哪个行业或企业,谁没有一点科技含量呢,有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在上市之前、起名之时,堂而皇之冠上“科技”之名,就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

上市公司名称涉及其品牌价值,起名、更名也成为市值管理的手段,起个或者换个高科技的时髦名称,基本相当于零成本实施市值管理。证券市场讲究真实性、准确性,讲究名副其实,为防止上市公司起名、更名可能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利益,笔者建议:

首先,应进一步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起名和更名。上市公司起名、更名,应当切合其主营业务特点进行,可定义主营业务为占公司营业收入50%以上的业务,引导上市公司做好主业。企业IPO时,发审部门应要求企业对名称先进行规范,要名副其实,若想冠以“科技”等名称,可在科技专利数量、质量等方面为其设立门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生变化的,可以更名与主营业务一致;若要变更为高大上的证券简称,同样需要设立相应门槛,证交所对不符合条件的可拒绝变更证券简称。

其次,要打击上市公司更名中的误导性行为。在证监会处罚鲜言操纵“多伦股份”股价的案例中,鲜言采用的一个操作手法,就是将企业名称变更为“匹凸匹”。www.p2p.com网站当时只在筹备中,并无任何业务运营,且当时控股股东只免费授权上市公司使用该网站域名1年,更名信息公布后股价连续6日涨停,误导性明显。上市公司更名若名不副实,存在误导效应,意图影响股价,尤其二级市场还存在相关账户组的配合操作行为,可认定为新证券法规定的“利用虚假或者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的操纵手段或“其他操纵手段”。

再者,投资者对证券简称不要望文生义。目前上市公司起个高大上的名字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如果投资者按照证券名称来选择投资,那就背离证券投资的本义,投资者买的只是个花里胡哨的名字,而不是股份内在的价值,如此在市场很容易成为“韭菜”。

上市公司要在市场活得长久,要充分彰显自己的品牌价值,光靠起个(或更换)高大上的证券名称,这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只有潜心创新,踏踏实实提高主营业务的科技含金量,内蓄强大发展动能,内在价值才会获得投资者的真正认可。

猜你喜欢

科技含量主营业务名称
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
高科技创意鞋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山西证券公司主营业务创新策略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