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悬崖之上》的叙事特征

2022-05-30陈茹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0期

陈茹婧

关键词:《悬崖之上》 叙事特征 群像塑造 悬念设置 隐喻符号

回顾张艺谋的创作历程,2021年的谍战片《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尝试的电影类型,此片一经上映就收获了无数好评,也因此包揽第3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大奖项。作为建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作,《悬崖之上》以强有力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输出,讲述了无数无名英雄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满怀理想和信念,为心中的黎明在茫茫夜色中艰难前行。本文将立足于张艺谋首部谍战片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力图发现中国谍战片发展的新规律和新方法,为谍战电影的创作提供思路。

一、人物群像:叙事饱满的核心

《悬崖之上》将镜头聚焦于革命历史中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他们始终无法站在阳光下战斗,却将一生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以往的谍战片在塑造英雄时极尽笔墨,忽视了英雄作为常人的弱点,也削弱了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从而使叙事失去了真实性。而《悬崖之上》着重塑造内心丰富、性格饱满的人物群像,英雄们不再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却毫发不伤的超级英雄,敌人也不再是空有精良装备却丧失判断能力的一介莽夫。影片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人物塑造并不是为了取巧而刻意为之,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创作出一系列经得起观众推敲的人物群像,从而让正反两方人物在势均力敌中频繁交手,凸显正面人物的英雄魄力。

在莫斯科接受严格训练的张宪臣、王郁、楚良和小兰,面对组织内部的叛变,四人空降在哈尔滨时就已经遭遇重重危机。如果只是塑造四位所向披靡的地下英雄,那么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扁平化,故事的叙事内容也失去了内在支撑力,所以导演另辟蹊径。“为什么拆散我们”“活着的去找孩子”,仅仅两句台词就清楚地把人物关系叙述清楚,也在人物之间投入令观众感动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把英雄从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完全分解了出来。于是,正是出于爱情的先决条件,楚良频频回头望向小兰,不仅主动暴露了小兰的身份,也把自己置于更难以解脱的危险之中;正是因为父亲的职责所在,身处特务包围的张宪臣即使已经胜利在望,却为酒店前匆匆一眼而再次深陷危险,最终没能逃过被捕入狱的悲惨结果;正是因为友情的相互羁绊,张宪臣的一声老周,让潜伏敌方的高级特务周乙冒死相救;也正是因为对友情的坚定,马迭尔饭店前要饭的孩子这一心照不宣的秘密让王郁和楚良有了与组织取得联系的机会。枪林弹雨中的英雄并不是完全丧失情感的机器杀手,他们同样拥有爱与被爱以及惺惺相惜的人之常情。走下神坛的英雄们,会因情感的难以自抑而忘记特务的职业素养,但也正是这些因情感而造成的瑕疵成为英雄们接近普通人的关键所在,影片叙事也因此更加饱满厚重。

此外,影片中的反面人物诡计多端,心机深沉。在他们一步步的试探、推测、恐吓中,张宪臣等人如履薄冰,四人小组遭受重创,潜伏极深的周乙也险遭暴露。倪大红饰演的反派特务科科长高彬为人阴险狡诈,对待被捕入狱的张宪臣无所不用其极。在揪出内鬼的行动中,高斌与周乙之间细心缜密的推测、你来我往的试探都在倪大红和于和伟的神色中收放自如。影片最后,高彬敏锐地察觉到内鬼另有其人,暗示着这场行动并没有结束,开放式结局让影片充满无限可能,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反面人物的刻画让观众以更加客观立体的视角参与电影叙事,在对比中思考张宪臣等人的胆识与智慧。

人物承担起影片叙事的重任,人物塑造是否成功往往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品质优劣。影片放弃了对个别伟大英雄人物的着重刻画,立足于英雄人物的多重性格塑造,以及反面人物的对比塑造。在敌我周旋中凸显影片叙事内容的厚重感和立体感,没有让影片沉溺于歌颂和缅怀的情绪之中難以自拔。影片基于真实的同时,又跳脱出真实的局限,赋予人物细微但又不可忽视的情感支撑,丰富的人物性格铸就了影片叙事内容的饱满。“观影《悬崖之上》,成熟演员与演技派演员在谍战电影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饰演张宪臣的张译、饰演周乙的于和伟、饰演高科长的倪大红、饰演王郁的秦海璐以及饰演楚良的朱亚文等,呈现出眼神中有深意、内心中有话语、表现中有分寸的扎实且有深度的表演,观众和市场并不以‘颜值‘小鲜肉‘流量 等演员作为肯定与喜爱影片的标准。”因此,人物群像的塑造成为《悬崖之上》之类谍战片叙事策略中难能可贵的优势,让人物直达观众内心,产生共鸣的同时询唤强烈的价值观,将歌颂与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此时的谍战电影完成了传播与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悬念设置:叙事节奏的关键

《悬崖之上》将悬念机制贯穿头尾,抓住观众急切希望片中人物转危为安的心理期待,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在持续释放的矛盾中感受谍战片的戏剧张力,从而使观众体会到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对如何制造悬念进行过深刻的探讨,也在之后的电影实践中证实了他的悬念理论的成功。他对于悬念的理论有两个定义,一是悬念不是惊吓,二是推理不具有悬念。他认为,将一颗定时炸弹放置于人物桌下,如果观众事先并不知道这枚定时炸弹的存在,炸弹突然爆炸时,只会引起观众那一刻的惊吓。但是如果观众以全知视角就已经发现这枚炸弹的存在,而剧中人物并不知情,倒数的数字和相谈甚欢的人物交叉呈现,观众就会急切地想要让剧中人发现此刻的处境,并期待扭转乾坤,改变人物命运的情节出现。第一种情况只会带给观众几秒钟的惊吓,而后者则会将这种紧张刺激的情绪蔓延很长时间,戏剧张力便由此产生,悬念效果也更加吸引观众。

“张艺谋导演《悬崖之上》的新意在于,不同于波德维尔与汤普森所定义的‘谜题电影创造出令人困惑的故事时间模式或因果关系,观众可以通过重看电影找到线索这种基本类型套路,他实际上放弃了对时间模式与因果关系等叙事技巧的使用,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直陈手法,人物的真实身份从一开始就被揭开面纱。”导演在电影叙事之初就让观众知道张宪臣四人已经遭遇背叛,当王郁和楚良陷入敌方的圈套中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得紧张,一方面担心人物处境,另一方面又急切希望人物被解救。观众代入人物处境之后,完全从现实中脱离,在保持持续的情绪跌宕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效果也逐渐呈现饱满的状态。故事情节诱导观众沉浸于影片中人物的行动轨迹,思绪也完全被人物命运左右,此时的影片效果更加真实。悬念的设置让影片节奏张弛有度,观众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内容中体会悬念带来的心理快感。火车上张宪臣暗示王郁他冒险留下的暗号,观众暂时放松情绪。但突然闯入的醉汉打乱王郁的行动,观众随之紧张。镜头中出现王郁心领神会的表情,观众被悬念填满的关注度暂时降低。叛变的谢子荣提及他更改的暗号内容,观众随即担心人物因此判断失误。王郁注意到暗号被人更改,开始怀疑接头人身份。至此,观众终于放下担心和顾虑,开始把目光投向另外值得关注的线索。导演赋予简单的故事内容以强烈的悬念观,观众的关注度一再提高,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在快慢相济中得到缓冲。同样,“在刺激紧张的电影情节中,希区柯克利用多种因素和条件干扰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出现暂时性、间接性的缓和状态。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缓和状态加剧了矛盾的尖锐性和紧张感,极大地促进了观众对电影情节发展的各种期待性心理”。《悬崖之上》正是深谙制造悬念的戏剧张力,从而抓住观众的观影心理,强化了观众的视觉印象。

此外,影片还在视听效果中强化了悬念的重要作用,例如放大的钥匙插进门孔的声音、人物踩在雪地上的声音、利用特写镜头强化人物流露出的细微情感变化、敌我较量中的神色交流等,都极大地渲染了谍战片紧张的氛围。作为谍战片,叙事节奏尤为重要,稍有偏倚便成为空有展现枪林弹雨的影像奇观。张艺谋导演独具匠心地设置环环相扣的悬念机制,让观众在缓和与紧张的双重情绪中切换自如,既满足于影片呈现的激烈打斗场面,又感受到收放自如的电影叙事节奏,形成饱和的观影状态,在接受过程中形成审美享受的愉悦感。

三、隐喻符号:叙事细节的点睛之笔

在电影的叙事语言中,视觉符号经常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用以揭示主题,精准地将视觉符号运用于谍战片会让硬核的电影类型在叙事中平添一丝细腻。《悬崖之上》承袭张艺谋一贯冷峻克制的电影调性,不仅处处彰显着张艺谋式电影的独具匠心,也符合谍战类型电影叙事的整体风格。

《悬崖之上》中最明显的视觉符号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大雪,故事背景设定在哈尔滨,这是一个特务与情报密集交换的危险地区。“奇观一般的暴风雪使得哈尔滨城获得了与外界的天然隔绝性,这不仅是指地域风貌上的陌生感,也是那个日渐远去的时空与观众所处时代的距离。那个时代里无名英雄的心境在这种审美距离下得以呈现。以这座城市为隐喻,‘冬夜里漫长的北方也由此获得了某种近似于异托邦的属性。”漫天的白雪既满足了背景设定的自然环境,又暗示人物命运的走向和任务的严峻性,雪既可以代表圣洁无瑕,同时也可看作暗藏杀机。雪景中的激烈枪战,人物在布满积雪的街巷中穿梭躲闪,雪夜枪决主人公的触目惊心,都让大雪成为冷酷、残忍的象征。“‘雪一直下是《悬崖之上》的核心视觉符号,也是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隐喻,构成了影片在美学层面的重要支撑。”视觉符号的隐喻性的确可以为影片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内涵延伸,但也不可滥用隐喻而导致影片整体叙事的不和谐。赵宝刚首部执导的电影《触不可及》,看似一部谍战片,却掺杂了许多混乱的视觉元素。例如,反复出现的探戈舞曲碟片《一步之遥》,虽然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情感节点,但作为谍战片的叙事细节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价值。因此,谍战电影不能为了添加视觉隐喻而喧宾夺主,过于依赖视觉符号会让影片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在张艺谋导演的一贯风格中,他善于把颜色的视觉体验放大到极致,《悬崖之上》也秉承了这一特点,黑白色成为影片传递主题的颜色。首先,在视觉上,黑白色更易于营造谍战片所需要的冷酷阴郁的冷色调。其次,白雪和夜色可以掩盖罪行,同时也可以隐藏伟大的牺牲。张宪臣和楚良都牺牲在漫天大雪的夜晚,目睹二人牺牲的周乙成为唯一铭记他们的证人。最后,影片在漫天白雪和茫茫夜色中暗示共产党地下组织身处雪夜难行,守望黎明的关键时刻。同时,导演也并未放弃几处暖色调的点睛之笔。夜色中,暖黄色的室内场景下张宪臣和小兰互诉衷肠,彼此坚定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黎明定会到来。

作为一部谍战类型电影,《悬崖之上》叙事逻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视觉符号的精心雕琢。还原度极高的哈尔滨老式街景,黑色大衣、礼帽,豪华的伪政府办公厅等都让观众在视觉引导下沉浸在故事的叙事之中。此外,导演还大量使用俯拍战斗,近景、特写放大人物眼神交汇,将紧张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符号本身携带的隐喻功能为影片增加了思考性和艺术性,导演并未全然借用演员之口推动电影叙事,而是通过构建不同的视觉符号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内涵,延伸作品本身传递的视觉内容,让影片向更深层的语义跨进。

四、结语

近年来,优质谍战类型影视作品稀缺,《悬崖之上》可以说是《风声》之后又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为谍战片开启了新的创作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在思想碰撞激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主流谍战电影如何兼顾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电影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创造影视高峰,成为电影叙事模式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首先,承载叙事主体的人物形象要區别于其他类型电影,风格鲜明、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才能完成谍战电影的文本书写和叙事表达。其次,悬念机制是让叙事节奏游刃有余的重要内容。动静结合、缓急相济的情节设置符合观众的观影心理,当电影注入当代主流观影群体所认同的电影化方式时,历史故事才能真正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最后,在科技手段日益成熟的今天,电影技术不能仅仅成为电影制造噱头的营销工具,要真正运用其中,才可以发挥电影这一科技产物的最大价值。谍战类型电影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创作类型,应该以丰富的创作形式,多元的内容表达传递历史、寻找内涵,持续产出对观众具有正向引导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