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振兴发展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2022-05-30

共产党员·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辽宁辽宁省

9月5日,辽宁科技领域迎来“高光时刻”——由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组成的辽宁实验室正式揭牌。辽宁实验室的布局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供给,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步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辽宁省强化省市联动,积极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有效供给,统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平台与载体,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稳步提升。

聚焦产业升级创新研发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辽宁省委、省政府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力度,全省科技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并跑”“领跑”领域加速涌现。

几年来,全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5项,无论获奖总量还是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纳米限域催化、“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国产止裂钢等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活力迸发。在落实“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过程中,全省布局31条重点创新链,服务22个产业集群建设。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注重强化科技赋能。先后攻克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五轴运动控制、铁路信号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平台型智能机床等世界首创的高端产品,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2021年,辽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

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注重突出科技支撑。突破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清洁高效炼焦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止裂钢、耐蚀钢、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剂等一批新产品。海洋工程用钢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生物基尼龙纤维填补国内空白,“超纯镁”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注重发挥科技引领。相继研发出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第四代人机协作工业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薄膜设备等一批国际先进的重大创新成果。沈阳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大连信息技术服务和智能制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搞研发。针对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堵点”“断点”问题,让企业做“盟主”,构建省级典型产学研联盟400个,提升类产学研联盟628个。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省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67个,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75个,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1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40项,研发重大创新产品257个,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5月30日,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撮合对接会在辽宁省科技馆举行。本次对接会致力于服务“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需求,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撮合对接作用。

近年来,辽宁省通过积极推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各市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使区域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得到有效对接,促进了大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发挥辽宁自身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在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布局建设“盘锦精细化工”“大连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等典型示范中试基地4家,推动建设省级中试基地18家,实施中试项目41个。面向地方需求,建设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辽阳科技创新中心、朝阳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基地、辽宁(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辽宁(沈抚)数字经济创新育成中心等区域服务平台,推动地方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培育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3家,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大连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2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1879人,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15个。建设省级以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283家,在孵科技苗企业近1万家。

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交流渠道,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桥梁纽带。2021年,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3所驻辽部属高校和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5个驻辽科研院所为重点,举办“2021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辽宁)”“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辽宁)”等各类对接、路演活动1455场,服务科技企业20694家(次),深度挖掘技术需求700余项,收集技术需求解决方案90余项,现场推介最新科技成果75项、签约项目27项,签约金额突破3亿元。本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981项。推动东北科技大市场等市场化机构开展各类分领域、精准化、常态化线上线下科技成果撮合对接、路演活动等400余场,畅通了企业与高校院所交流渠道,营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今年一季度,辽宁省成功举办8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撮合对接活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开展24项成果路演,60余家企业对接交流。截至目前,东北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已分别与铁岭贵鑫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二一三控制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建立完善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项目库,有效提升撮合的成功率。梳理并发布转化潜力大的科技成果3467项,主要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九大领域,进一步摸清辽宁省高校院所现有科技成果情况。重点梳理了“三校五所”成熟度高、质量好的科技成果345项,编制了首批100项“三校五所”科技成果汇编,通过撮合对接活动向全省企业、科技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发布,为企业提供優质成果项目。将入库的科技成果通过东北科技大市场等线上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向社会推广、发布,强化企业靶向推送,安排专人跟踪服务。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段时间里,辽宁科技成果转化被指“墙里开花墙外红”,对此,辽宁省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科技成果外流时,不是进行行政干预,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凭借环境来留住人才和科技成果。

激发转化主体积极性。辽宁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后出台《辽宁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2021年10月1日实施的《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重奖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供需服三方股权和收益分配比例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让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出台《关于完善辽宁省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区、各单位探索建立简便、实用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规范和流程。修订《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职称评定暂行办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开设专门职称系列,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此外,“十四五”规划也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了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培育壮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主体。辽宁省将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纳入省政府对各市考核指标,重构了高新区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培育、创新孵化评价指标的权重达到70%,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一票否决,对在企业培育工作中排名后三位的高新区进行全省通报,限期整改,未取得明显进展的予以摘牌。

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今年以来,调度全省适用于科技创新再贷款的企业名单,申请利用再贷款超过120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推出“首户快贷”“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加快建设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全省推动科技发展的“金融力量”不断加强。截至目前,辽宁省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总市值约838亿元,在证券交易所审核企业13家,其中科创板2家、创业板7家,从孵化、培育、成长到成熟的企业全链条金融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辽宁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辽宁辽宁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