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

2022-05-30程文静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民唯物史观

摘 要: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篇章。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主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本文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体系:从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出发,满足人民利益诉求是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主要内容;从历史的纵深发展来看,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从党的实践中得出结论,党不断以实际行动激发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厘清其内在逻辑,有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视域,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使共同富裕生活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人民;人民立场;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人民立场,并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人民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尝试建构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体系,以期更快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理论逻辑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百年间矢志不渝的初心。消除阶级压迫、改善人民生活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助推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动能新优势。

(一)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

人民这个词由来已久,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开始关注人、人权等问题,但那时人民是指排除奴隶、外邦人之外的奴隶主和自由民,不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中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注重张扬个性,解放人性,人民也随之走进了哲学家的视野。人民概念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总体可以说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推动者。马克思强调人民的阶级属性,关注人民的现实利益需求。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人不再受资本的裹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从各种异化关系中回归人的真正本质,最终实现每个人个性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才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一系列人民思想。首先,唯物史观为研究考察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抽象人,强调从人的视角观察和解释历史。人不再禁锢在神、上帝和其他一些虚无缥缈的存在的精神统治之下,开始从容地表达自我、探索世界。其次,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资本裹挟人、阶级压迫人,当时人民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劳动成果被不合理占有。马克思想解除劳动者困境,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剩余价值,揭露了资产阶级压迫人民的罪恶与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吸血的事实。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把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作为自己的目标。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武装人。以人民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切实需求,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获得自由解放提供理论指导,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

(二)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发展性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主要内容

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政治立场,坚决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诉求是一个渐进性和发展性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就是把人的需要同其存在方式紧密结合,人的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的产生不断推进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存在方式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新需要的产生和新需要的被满足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更好的存在方式的表达。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内生动力,如果没有新需要的产生,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的需要的不断扬弃推动全面发展。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是现实的人,同时也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那么人的基础需求比如吃喝住穿,首先需要被满足,其次具有发展性。

人民利益诉求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党始终在坚守人民立场方面毫不动摇,坚持满足人民利益诉求,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的基本利益诉求是赶走侵略者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武装革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开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人民的利益诉求有了变化,开始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希望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得到合理分配。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不断产生新的利益诉求,更加向往美好生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再次有力证明了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发展性,不管什么时候党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目的

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发展性,是我们党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主要内容和坚定信念。人的发展不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更应关注个性发展,关注体力和智力更好地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所畅想的那样,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个体和群体、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和共同体的全面持续发展三者和谐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是党的奋斗目标。

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对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缺乏物质生活条件的保障,党注重工业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握国情民情,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人全面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且注重中国特色,如“美丽中国”理念和“两山论”生态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二、历史邏辑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变化,是党同人民一同奋斗的实践: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人民“站起来”的迫切愿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启人民“富起来”的幸福生活;新时代新篇章,带领人民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人民“站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人民作为统治者的劳动工具,尽管承担着生产、防卫等绝大多数的重要工作,其历史主体地位还是被忽略了,生活困苦、政治蒙昧。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王专制体系,民主共和浪潮蔓延开来,人民从封建统治下解脱出来,是时代的进步,但此时国家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在国家民族解放之前无从谈起,民主意识和个人自由发展的重担交给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解决人民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资产阶级压迫的问题,首先就要让人民“站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党动员人民群众解放自身的成果,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找到正确的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道路,并完成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正是党领导人民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才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上少数人的统治。国家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初步实现了“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新中国是人民的新中国,人民享有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重新昂首挺立在世界东方,人民阔步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人民“富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首先面临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问题。党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边巩固新生政权,边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依附关系,重新划分了土地资源,“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穷困的问题,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改变了落后农业国的状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全面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多方面扩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规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说,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幸福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调动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重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南方谈话发表后,社会建设理论创新成果更加丰富;经济特区建设日新月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化。但使人民富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生产力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打破平均主义,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是党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利民惠民,探索出的使人民“富起来”的康庄大道,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进行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人民“强起来”

党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国情,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一道奋斗,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制度体系、工业基础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国家防御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关注聚焦农业农民农村现代化问题;着力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这是新时代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实证,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强国时代即将到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日益提升,离近代中国人民实现国强民富梦想的距离更近。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国家是人民坚强的后盾。同样的,人民生活幸福是国家富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和血脉。

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党追求的是人民的利益。“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统揽“四个伟大工程”,继续为了人民“强起来”而奋斗。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多样化,党更加注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正、科教文卫等资源的提供,推动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民生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等。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新时代国家迎来新发展机遇,人民迎来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三、实践逻辑

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党不断激发人民的主体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

(一)保障了人民的自为性

自为性是人为了自由自觉自在做自己而明确了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党接过了寻找人自由解放道路的接力棒,一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都是党一直以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能不断促进人的自为性的原因。

党把工作建立在人民的事业基础上,不断保障人民自为性的实现。党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勇于改革创新,坚持自我革命,发出时代最强音。在革命时期,党关注人民生活困境,积极组织领导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主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汇集人民智慧,与人民一起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党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领导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令人民满意的成就,党的主张与人民自为性目标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二)激发了人民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作用。人的能动性体现在人能自由自在地从事生产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其能动性的发挥,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资本以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复制了新的奴隶制压迫体系,人民曾是最苦难的群体,对内饱尝腐朽政府的统治和压迫,对外饱受西方资本的侵略和奴役,人民的能动性无从得以发挥。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成功夺取政权,为人民赢得了话语权和主动权,极大激发了人民的能动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的能动性。

党在不同时期在实践中践行着人民立场。人民的事业靠人民自己来完成,人民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使人民有更大的权力和能力参与治理国家;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给人民带来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提高了国民素质;和谐社会的导向,给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了人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等。总之,始终相信、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创造中国发展的奇迹。

(三)促进了人民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主体有一定的按照自己意志做事的能力,处于支配的主导性地位。人民的自主性体现在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党长期把工作重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不断提高了人民的自主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恐惧到凌驾再到和谐共生。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不是附属物,必须有其自身的自主性。近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关系,还将持续在不断改善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寻求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主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党不断促进人民发挥自主性改造客观世界,以便人民得到更大程度的活动自主性。我们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为线索,来回顾党百年奋斗史和人民自主性发展史。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极大地压制了人民自主性的发挥。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但资本剥削、阶级压迫制约着人民自主性的发展。党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自主性发挥的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层面为人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保障,用改革的方式继续解决社会矛盾,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信人民的力量,保障了人民的自主性。

四、结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现代化建设的原生动力。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社会发展奇迹。研究党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继承先辈遗志,铭记初心使命,携手创建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6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8]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22-10-17(00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党百年来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研究”(S20210162Z)

作者简介:程文静(1996—),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人民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