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双创”培育

2022-05-30潘禹锡王硕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富裕双创

潘禹锡?王硕

摘 要:强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共同富裕的“排头兵”,如何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型是当前急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現实需要,揭示了高素质农民“双创”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后备人才储备不充足、培育模式实施不科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双创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建立长效统筹机制,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健全综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培育氛围;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探索闭环式教育体系。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结构不断改善,为优化共同富裕人力资源布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双创”带头人、农村发展“领头雁”、农民致富“主心骨”,其高质量创新创业活动是赋能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平均71.7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人带动17户周边农户共同进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的现实意义重大。

一、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现实基础

第一,农村“双创”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凝聚了强劲动能,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双创”素养培育是新时代全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需要。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双创”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间仍有差距,农村劳动力“三低一少”特征明显。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掌握不熟练、经营管理能力不强、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农民工、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新生力量的“双创”成功率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有的思维保守、故步自封,难以有效适应农业发展新理念和新趋势。

第二,遵循“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工程顺利开展的配套政策。一方面,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自2012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2016年“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到2019年明确强调“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再到2022年全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鼓励“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与建设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家相关涉农政策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例如,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双创”教育培训的要点,在拓展了“两新融合、农学结合、学分银行”等培训模式的同时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内容。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队伍的培育体系、培育方式及培育路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就顶层设计而言,这一系列支持政策的相继颁布确立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体系框架和基本格局,为培育工程的高效开展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工作基础。

第三,随着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市场稳步增加,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结构化、立体化的教育形式和培育特色。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多以政府主办的专题讲座、农广校等专业培育机构的集中授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形式为主,凸显“兼顾专业,注重创新”的课程体系特色;“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育形式特色;“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办学模式特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框架,不同教学方式各具特色,这为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发展瓶颈

第一,从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政策体系来看。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支持政策不够具体,政策落实仍不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相关政策,然而缺少目标细化、方案具体的针对性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培训机构因缺乏明确的政策落实指导,出现将“双创”培育视作一项“政绩考核”和“精英工程”,“稀释”甚至“曲解”中央政策精神的现象。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扶持政策不够全面,政策衔接配套不够紧凑。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各类配套政策间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合力,存在“执行盲区”和“重复激励”现象,需进一步提升中央政策在各级地方的落实效果。此外,扶持政策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不同地区间同样存在“执行盲区”和“重复激励”现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区域差异明显。

第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教育对象来看。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后备力量较为薄弱,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据统计,2020年全国5.09亿农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20.04%,劳动年龄人口中专职务农人员仅占三成且90%左右的人员受教育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务农劳动力呈现平均年龄较高、兼业程度较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新生代力量相对匮乏,“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趋势加剧,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人才基础薄弱。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参训意愿不强,创新创业成功率不容乐观。由于一些留守农民长时间被土地束缚,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未能敏锐地察觉到农业新知识、新技能、新路径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同时,大部分地区的耕地细碎分割限制了一些新型农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较小的种养规模难以有效提升农民营农收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参训积极性。此外,部分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选择和时间设置未能根据农耕时节进行有计划的科学调整,农事活动与课程培训的冲突也是影响农民学习主动性的因素。

第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教育模式来看。首先,一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存在教学结构与实践需要脱节现象。一些涉农高职院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据调查数据,我国高校“双创”必修和选修课程开设占比分别为84.2%、94.5%,而专创融合课程开设率仅达56.0%。此外,部分地区涉农高职院校的培训目标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逻辑上,对“两新融合”的重视度也有待加强。现阶段示范性智慧农场项目在国内快速兴起,如新型职业农民返乡探索智慧家庭农场建设、进行“科学种田”的事例层出不穷,而“双创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设置对类似的现实诉求关注度不足,知识体系构建也需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落实到解决好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其次,一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一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传统集中教学为主,未能充分考量新型职业农民因职业类型有别、综合素质有异、知识储备不同、创业活动多样、认知倾向偏差等因素造成的课程需求多元化,“以偏概全”的教学思维削弱了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的时效性。不同地区间课程内容也没有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和偏重理论阐述,削弱了培训效果。最后,一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多以一到两周的阶段性培训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示、重结果轻过程,短时间的“政绩评比”工程难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整体质量。

三、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优化路径

第一,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机制,促进宏观政策与地方政策间的配套与衔接。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将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从整体思路、培训目标和认定标准等方面出台全方位扶持政策,形成长期稳定的顶层扶持机制。从地方层面而言,应根据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与特征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政策,从人才培养、技术支持、金融补贴、风险管理、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完善配套,贯彻落实“政府推动,部門实施”的要求,将相关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县、乡、村等基层单位。

第二,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参训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环境。首先,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双创”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群众深入了解“双创”培育的重要性。其次,打造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双创”成功案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领军群体,激发农民参训热情,促使其从被动接受培训向主动参与培育转变。最后,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农业企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等群体的培训,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多样化、多元化、多维化发展,壮大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后备力量。

第三,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形成中国特色的“政府牵头、机构管理、社会协同、个体配合”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育体制。首先,应注重构建“专创融合、产学融合”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格局,同时应结合农事、季节、地点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培育方式。线下理论培育应合理安排、避免农时;实践应用指导可送教上门、现场示范;线上课程培训应降低门槛,搭建平台。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菜单式按需施教”的能力培训。依托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等建立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实训基地,形成“一班一案”的科学培训模式。最后,还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双创”培训后续服务工作,定期对参训人员开展“电话+上门”跟踪回访,了解学员实际情况与实践困难,及时给予技术支持或提供再教育,形成“教育培训—实践指导—定期回访—后期服务”的完整闭环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沈琼.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挑战、引领、重点与对策[J/OL].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3):81-90.

[2]沈琼.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的关键因素及面临的难题[J/OL].社会科学家,2020(09):15-21.

[3]杨健,李增元.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困境:政策约束及内在机理——基于Z市的调查[J/OL].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2):70-84.

[4]张恩广,谢丽娜,王开香.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OL].教育与职业,2022(13):70-75.

[5]朱恬恬,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03):83-93.

基金项目: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2021ZZZLFZB1207131)

作者简介:潘禹锡(1997—),女,河南平顶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富裕双创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