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2022-05-30葛传丽

关键词:双减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葛传丽

摘 要:为了实现教育的“返璞归真”,双减政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落实。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就需要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强化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还要注意适当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定制与学情相符的教学目标,进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本文结合“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阐述文化渗透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研究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關键词:初中语文 双减政策 传统文化 高效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17

语文课程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而它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历史经过沉淀、创造、更新,传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的重要组成内容了,它更加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源与依靠。“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对教师本身来讲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教师不仅要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优秀的民族精神,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增加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

一、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进入发展的高峰期,人们越来越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一度受到国民的冷落。基于这一问题,国家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视程度,也更加关注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经过上千年时间的冲洗不褪色,经过朝代更迭、日月交替且历久弥新,是因为无数人的传承。也正是因为综合了民族特征和多元思想,中华文化才显示出海纳百川的气势与度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优秀精神的浓缩,是思想潮流的精髓,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迈出的一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与认知,帮助其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引导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发扬者。让学生帮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环境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入新的时代内容,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强化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增加软实力支撑。故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整合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全面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其了解、感受、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精神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中流传开来,获得了社会与国民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之下,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也开始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综合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开发培养。在传统模式的教育理念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都由教师主导,教学方式也主要是“填鸭式”“灌溉式”,课堂互动较少,教学结果反馈不及时。教师大多采用浅显的眼光看待学生,喜欢用考试成绩评定一切。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无疑是错误的,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以长远的目光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着学生潜力的开发,也未将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全面发挥,对学生未来发展中的很多诉求不能满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情感的渴求、思维的拓展、文化的认知等都处在高峰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通过在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多种诉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多种人文主义精神,还赋有许多人生哲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自身的创造性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教学来提升课堂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综合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转换教育理念,将教学重心放在课堂创新上,改善教育流程,通过引入多方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浓郁的历史氛围、坚韧的民族精神,还有多种时代化元素。将其融入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型,还与学生的个人认知、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速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速度,整理科学的教学框架,梳理教学重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渲染教学氛围,升华学生的个人内涵,推动学生创建多层次、高维度思想,在文化影响学生、学生继承文化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发展自身的思维与情感,加速“双减”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现状

1.教学观念未及时更新,缺少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意识

就目前来讲,初中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大,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少主导地位,学科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初中语文教学大多只是单一传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也是围绕考试而制定,形式化严重,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课堂缺少活跃度。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大多教师没有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形式化的结合了一些传统文化,没有实现全面渗透,使中华传统文化流于表面。学生难以窥探其中奥秘,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以深入的目光看待事物。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与时俱进,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意义。在教学中只关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注重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潜力开发的重要作用,使语文教学过于表面化。因此,教师必须做出调整,通过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深入剖析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意义,增强文化融入教学的意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媒介,丰富课堂内容,加强课堂深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方式不够科学,文化融合方式需要创新

在素质教育理念盛行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教学方式没有随之改进,在语文课堂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式,这就导致文化深入课堂教学的速度极慢,渗透的范围也受到限制。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支撑文化融入,更不能激发传统文化改善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效率的作用,进而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教学质量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没有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缺少对教学模型的创新,大多借鉴或者照搬其他文化教学成功融合的案例,针对性较弱。就实际来讲,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结合教材内容对文章进行分析,但是没有结合背景史实,拓展文章其他相关知识。这就导致文化融入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时模式过于僵化,缺少创新,不能满足“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内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借鉴其他成功案例经验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提高灵活性与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上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下的学习压力,完成“双减”。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1.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强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意识

随着“双减”政策的大范围落实,教师逐渐提升了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大部分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环节,统筹教学流程,以此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与可持续性。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背景环境、相关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各种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文化内涵。还可以适当的扩充教材知识,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联想,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优化教学质量。

初中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养成阶段,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材料与文章,着重讲解来培养学生现代与传统审美相结合的具有独特性的审美理念。分解并剖析文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感悟,了解文章引申出的知识,在接触、了解、掌握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岳阳楼记》,文章开篇便点出时间“庆历四年春”,此时可以引出“庆历”就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逐段分析,研究文章主旨。然后就重点段落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在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背后表达的是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析,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那种虽遭迫害,但心中仍坚持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进而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2.多元化教学方式,创新文化融合教学路径

“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提升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教学依据,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积极学习,以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所占比重极大,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分析重点内容,了解文章中的优秀精神。不管是趣味的短片阅读还是复杂的文言文典故,对学生来讲都极具学习价值。因此,在学习压力较大时,教师可以选择趣味的寓言故事来为学生解压,环节阅读焦虑。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可以选择文言文阅读,来激励学生不松懈。通过课堂课外阅读相结合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国古典名著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长时间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训练中,拓展学生思维,强化逻辑结构。

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自由阅读。学生经过教师引导确定文章主题思想,再进行课外阅读。要注意建立一定的时间标准,防止过分解读的现象,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学生思考。在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要指导阅读方法,粗细结合。

3.渗透优秀传统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各项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与落实者。因此,在面对“双减”政策时,教师是执行减负的主要目标,应该发挥自身积极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讲十分重要,是学生人生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但是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经验也比较少,主要就是通过接触所学知识,跟随教师指导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学生学习经验来开阔其视野,时期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建立基本的思维品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传播优秀的传统精神和优良品德。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和人生航向。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增加实践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信心,再所学基础上增加文化探索活动,对学生将优秀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应用于实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马说》一文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总结表达统一思想的文章有哪些,通过系统的整理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作者运用不同的寫作方式所表达的相同情感。这种自由分析整理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大幅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总的来讲,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分析当前形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传统文化中渗透现代化元素;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强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意识;多元化教学方式,创新文化融合教学路径;透优秀传统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调整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双减”要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浩志荣《“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33期。

[2] 杨刚《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创建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17期。

[3] 罗亚妮《基于智慧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年第10期。

[4] 马培元《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学苑教育》2021年第29期。

[5] 殷密密《立足双减政策,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新一代:理论版》2021年第15期。

[6] 李亚玲《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读与写》2022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双减教学方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