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课与研讨相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体系

2022-05-30范一强张懿奕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评价

范一强 张懿奕

[摘 要]近年来,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将研讨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式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通常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量化评价,而研讨式教学或研讨与讲授相结合的课程实践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且合理的评价,尚未有较为统一的方法体系。文章介绍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某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授课实践中使用了授课式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其方法模式对理工类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92-04

研讨式教学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国内研讨式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由郭汉明教授首先开展的研讨式教学实践[1]。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研讨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3]。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研讨”的课程实施方法因其最为适应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传统的考试方法并不完全适用“授课+研讨”的课程实施,传统的考试方法侧重于对所教授知识点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研讨式教学学习成果和研讨过程中实际表现的考察,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讨式教学过程。目前,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授课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对评价标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4-5]。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是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动态评价方法体系,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整个课程实施過程中的学习成果;二是研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不一,不同课程的评价方法可能有显著差异;三是研讨式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中,对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等一些指标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量化。

哈佛大学早在1959年就开始了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并积累了较为丰硕的成果[6]。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某门本科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体系,以期能够对目前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借鉴。

哈佛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在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有过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本文所介绍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新生,总选课人数约300人,教学团队包括授课教授2人、课程指导教师(Preceptors)2人、实验课程教师2人、助教(Teaching fellow)22人(由该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历史超过30年,其授课形式和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经过不断的实施和改进,目前已较为成熟和稳定。笔者通过全程观摩学习该门课程,形成了本文。

该课程的授课环节共有22讲(每周2讲),每讲75分钟,分别由两位授课教授主持开展。授课环节的节奏比较紧凑,主要以授课式教学为主,伴随少量的随堂演示和实验,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较少(课程具体实施过程在下节详细介绍)。该课程除授课外,还包括学生必须参加的13次研讨课或实验课(每周1次),在助教或实验教师的带领下分组(每组10~15人)进行,时长为3小时。此外,每周还会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小组学习讨论,每组10~15人(课程网站自愿报名登记),时长为2小时,学生一般会利用这个时间来讨论作业或课程项目。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还会增加一些复习环节,由课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该课程每周还设有多个一对一答疑环节,在答疑环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与教授或指导教师单独讨论。

一、课程组织实施过程

该课程的组织架构较为复杂,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指标点也较多。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各项评价指标,有必要简要介绍该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的基本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课程实施的基本组织架构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小测、课堂授课、作业、期中与期末考试、研讨课、实验课、课程项目计划书撰写等环节。

图1A展示了该课程每周的基本授课规律,在每次授课开始的前48小时,课程网站会给出相应授课内容的教材章节电子版,还会提供将要授课内容的部分幻灯片供学生预习。完成预习后,学生需要在上课前登录网站进行预习知识的在线测试,在线测试的参与情况(不计回答对错)将计入最终成绩。随后,在教授的带领下开展课堂授课,授课过程中会有2~3次的随堂测试(多为选择题),学生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实时参与答题,教授可以实时查看和分享测试结果并进行适当点评,随堂测试的参与情况(不计对错)也将计入最终成绩。课程中的随堂测试环节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出勤情况。

授课结束后,课程网站会给出当天授课所使用的所有幻灯片和演示动画视频的副本,还会提供当天授课的全程录像供学生复习。随后由助教或实验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研讨课或实验课(分小组进行,每组10~15人),每次时长3小时,助教会记录学生参与研讨课的情况并进行评分。研讨课内容围绕该周2次授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拓展,还包括作业和考前复习等内容的讨论。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每周会布置1次作业,如果有实验课,还会安排实验课作业。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该周有期中考试或网上考试,作业量会相应减少。该课程每周还会安排学生自愿参加的学习小组讨论,虽然其出勤不直接计入学生学业考核结果,但学生普遍反映,学生之间的集体学习与讨论对促进课堂授课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并行开展了课程项目计划书(单人、多人合作皆可)的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定题目,提交1份研究计划。学期中段提交计划书草稿,两周后提交第二稿,期末前提交课程项目计划书的终稿。课程项目计划书的写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要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拓展和应用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从课程的授课方式和组织架构可以看出,该课程尽可能地为学生对该门课知识的掌握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在整个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课程的组织架构设计保证了学生可以随时得到教授、助教或其他学生的帮助。如果需要,学生甚至可以在已有的课程安排之外单独申请一对一的课外辅导,由高年级选修过该课程且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负责辅导,辅导费用由学校承担。

总体来看,该课程的实施过程节奏较为紧凑,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据笔者粗略估计,学生每周在该课程上投入的时间不少于12小时,而该专业本科生每学期的选修课一般不低于3门,因此,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重。

二、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作为授课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为了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持续激发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积极性,该课程学业评价体系科目较多,具体如表1所示。

本课程的各项考试在课程考核总分中的占比为55%,在总共只有13~14周的教学时间里,密集安排了5次考试,包括网上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其具体实施方法与时间如图2所示。在开学第3周组织第1次网上考试,学生参加网上考试时可以携带参考书籍,但不能使用互联网设备,网上考试采用计算机作答,答题时间为40分钟。第6周组织第1次期中考试,考试时长为1.5小时,闭卷笔试,可以携带一张手写的A4纸作为参考。随后还会进行第2次网上考试、第2次期中考试和最终的期末考试。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前课程网站会发布2~3套模拟试题及答案,并且组织额外的复习课,帮助学生加深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网上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占据不同比重。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课程设计者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冰盒原理来进行解释。冰盒内有9块冰,2次网上考试共占2块,2次期中考试共占4块,期末考试共占3块。在最终的成绩评价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去掉1块不理想的成绩,用其他成绩进行最终的成绩评价。例如,某次网上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选择从最终成绩评价中剔除该成绩,如果是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则可按比例降低不理想成绩的比重。这个“冰盒”考试评价方法较为公正合理,也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

该课程学业评价体系较为复杂,评价项目较多,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业成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会分3次通过电子邮件对所有学生分别发出成绩预警(预测),具体发出成绩预警的时间如图2所示。预警(预测)的成绩是基于学生现阶段作业、考试等情况的最低成绩进行预测的,整体成绩偏低,对学生有一定的鞭策作用。

据笔者观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紧密安排的5次考试和成绩预警等,对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推动作用。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能够通过课程提供的各项优质学习资源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从每次发布的考试平均成绩来看,每个学生的成绩均值在86~88之间(百分制),反映了学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表1所示的學生学业评价项目中,作业占比15%,比重较高。课程每周会布置1次作业,作业内容较多且开放性较强。作业一般包括8~12道题目,仅有2~3道题目为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其他题目则需要通过反复的教材研读、查阅资料甚至学生之间讨论后才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粗略估计单次作业需要5~6小时。据笔者观察,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自愿参与的学生小组学习中将作业内容作为讨论的重点,实际上,该课程的设计者建议学生先独立完成作业后再针对作业难点进行讨论。

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课程实验项目计划书经过多次修改后由教授进行最终的评分,优秀者可以推荐参加国际会议,学生的热情较高。该实验项目计划书在最终的成绩评价中也占了10%的比重。

表1中的预习后小测、随堂小测、研讨环节的评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出勤情况。在预习后的网上测度中,如果回答错误系统会不断提示,直到回答正确为止。随堂小测的目的在于实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测试情况及时实时调整教学节奏。随堂小测只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分(不计回答对错)。

表1中的研讨环节由助教带领小组进行讨论,研讨环节评分的占比为3%,主要依据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主观性较强。研讨环节虽然只占3%,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和拓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该课程的设计者特别指出,学生在听课学习和阅读教材后往往会产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的错觉,只有在讨论和作业等过程中才能发觉自身对知识掌握的错觉和不足。笔者观察到在研讨环节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能够圆满完成助教安排的任务。研讨环节与该课程授课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每次3小时的讨论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授课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从预习后小测、随堂小测、研讨环节这3项的评分标准可以看出,在授课和研讨的过程中,非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并不单纯纠结于学生回答的对错,这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的教学思想。

在该课程最终成绩(由表1计算得到)的评定上,只有最终成绩前10%的学生才可以获得A-及以上的成绩,前20%的学生可以获得B及以上的成绩。该课程可以认为是哈佛大学生命科学本科学生的入学“第一课”,选课人数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对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转换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总结

文章介绍了哈佛大学的一门授课式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其评价方法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课堂教学、研讨教学、实验教学、课程项目等各个教学环节,评价方法中考查点繁多却不散乱,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每堂课、每次研讨、每次作业、每次大小考试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本文所介绍的基于授课式与研讨式相结合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对国内相关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汉民. 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2):109-112.

[2] 毛新宇,王志军. 实验课研讨式教学实际问题探讨:以北京大学电子线路实验课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2):32-35.

[3] 俞宏毓.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 课程为例 [J]. 数学教育学报, 2016(2):88-90.

[4] 杨艳东,刘洪民. 大学研讨课的学业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研究[J]. 考试研究,2015(6):85-90.

[5] NUNGSARI M,DEDRICK M C,PATEL S. Team teach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first-year seminar on magic, religion, and the origins of science: A ‘pieces-to-picture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7(1): 24-36.

[6] TALAS,SOFIA.the philosophy chamber: Art and science in harvard's teaching cabinet, 1766-1820.[J].Isi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Devoted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Influences,2018(4):848-849.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学业评价教学评价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产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探索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