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宇选读》看接受美学视域下新闻播客生产叙事
2022-05-30王家佳张晓燕
王家佳 张晓燕
【摘 要】目前国内新闻播客在生产叙事方面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而《宋宇选读》这一新闻播客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受众收听期待与收听习惯的道路,从而走在了新闻播客生产叙事的前列。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陌生化角度切入,探究其在生产叙事方面的实践,以期为国内新闻播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接受美学;新闻播客;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陌生化
作者简介 王家佳,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在读;张晓燕,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问题提出
牛津大学路透研究院在《2022年新闻、媒体及技术趋势与预测报告》中指出,2022年媒体行业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音频产品,更多的听众会在多任务环境下选择通过播客收听新闻和评论[1]。eMarketer(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的播客听众数量将达到1.02亿人[2]。因此,新闻播客需要抓住机遇,在新闻播客领域里拓宽宣传阵地,赢得更多受众。
播客(Podcast)诞生于2004年,是苹果公司产品(iPod)和广播(Broadcas)的合成词,最初指可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允许用户通过RSS(简易信息聚合)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节目[3]。随着时代发展,播客的内涵和外延有所扩大,但究其本质是一种新型数字化音频媒介形态,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数字音频节目,也称“音频新闻”[4]。
近年来,国内新闻播客发展迅速,如澎湃新闻的《涟漪效应》、新京报的《37号热线》、财新网的《财新FM》、《宋宇选读》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宋宇选读》由南京新闻综合频道广播《宋宇的报刊选读》转型孵化而来,其特点是以受众为本位,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对已有的新闻内容进行再生产,探索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主要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南京“紫金FM”等线上平台播放,截至2022年10月,仅网易云音频平台,其收听总量超过4500万次,最高一期播放量达143.1万次。但目前未见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20世纪60—7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其最根本的特征是“走向读者”,文学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和接受,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5]。经过不断的发展,接受美学逐渐建立了以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为主的一整套概念体系。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的方法论为传播效果研究指明了方向,若想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生产叙事上需以受众为中心,使传播內容与形式更加适应受众[6]。
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对新闻播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陌生化”角度,对《宋宇选读》的生产叙事进行研究,以期为国内其他新闻播客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期待视野:满足听众的内容、形式和情感期待
期待视野的观点由姚斯提出。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往往受以前的经验、情感等因素影响,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审美期待[7]。《宋宇选读》从听众角度出发,满足了听众的内容期待、形式期待和情感期待,契合了听众的期待视野。
(一)内容期待:选题紧贴民生实时热点
《宋宇选读》节目选题紧贴民生实时热点,内容大多是与听众息息相关的新闻,或是能够让听众感兴趣的事件。一般情况下每日一期,这使得其能够快速跟进新闻热点,对热点提供相关的解读,节目时长一般30分钟左右。内容上不断地满足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让听众对下一次新闻内容产生了期待。
(二)形式期待:不限时、多场景收听与独特的细节处理
《宋宇选读》以RSS为主的技术分发方式(聚合多个网站更新的内容并自动通知订阅者),将上传和收听的渠道分开,听众可以不限时间和场景进行收听。此外,其以声音调动受众听觉的同时,注重稿件在形式和技巧上的细节优化,从句型句式到语气语感的指标优化,大大提高了受众以听觉接受信息的效果,满足了听众对新闻播客形式上的期待。
(三)情感期待:打造声音沉浸效果调动情感参与
听觉神经科学家塞斯·霍洛维茨认为“声音是情感的驱动力”。《宋宇选读》的两位主播在叙事、提问、旁白的转换中设置跌宕起伏的悬念,引起听众的情绪波动。同时,除了对事件做详细报道外,还通过现场采访的声音、权威人士评论、音乐背景等多元的声音元素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效果,利用声音引导听众进入新闻故事场景,从而调动情感参与,得到情感体验上的满足。
三、召唤结构:结构“空白”与听众参与意义生产
“召唤结构”由伊瑟尔提出,是指文本的“空白”和意义未定性会吸引读者注意力,赋予读者参与意义生产的权利,促使读者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不确定性和空白等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8]。《宋宇选读》的召唤结构是其文本结构“空白”和意义的未定性,给受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吸引听众参与意义生产过程。
(一)感官注意力集中与结构“空白”
相较于视频媒介,新闻播客可开拓的想象空间更大。脱离视觉感官后受众更专注于听觉感官,为听众留下了独特的交流空间以及思考想象的余地。《宋宇选读》在节目中穿插其他录音素材形成时空交错感、在新闻叙述环节进行省略,语义的跳跃情节自然中断,从而出现结构空缺或间断,形成声音文本的结构“空白”,让听众去想象、填充和开拓。
(二)意义的未定性与读者参与意义生产
《宋宇选读》节目相对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并且在节目中注重设置未定点,留下空白引发听众思考,听众通过思考来填补意义的空白,将未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例如其中一期节目《刘学州,一个“想要家”的少年》中对新闻进行客观陈述,中途穿插疑问“少年的悲剧有没有可能避免呢”留下意义未定点,促使听众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并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听众对空白做出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以及参与线上点赞评论或者转发的过程,就是参与到新闻意义生产的过程。
四、陌生化效果:新闻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的选择
接受美学中,姚斯将“陌生化”理解为读者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即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是对以往审美经验的扬弃过程,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反映读者视野的变化。《宋宇选读》通过把控讯息文本的叙事视角和聚焦来达到陌生化效果,使新闻避免模式化和同质化,达到听众对以往审美经验进行适度否定的效果。
(一)叙事视角选择与转换
叙事视角即看新闻故事的角度。不同生产主体对同一新闻故事会有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陌生化效果。《宋宇选读》在全知、第一人称、观察者等视角中选择与转换,让听众耳目一新,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重新审视之前的经验,达到陌生化效果,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刷新自己的认知基模。
(二)新闻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是指新闻叙事的侧重点,即什么是重点能够被看到[9]。叙事侧重点不同,新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由此可产生陌生化效果。陌生感意味着新信息,新信息能够调动听众的基模认知行为,动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的性质进行判断,促进信息接受。新闻叙事聚焦是新闻播客打造陌生化效果的有效方式。《宋宇选读》是以声音形式展现新闻事件进行二次创作,就意味着不能按照模式化的叙事方式,其综合参考选择一个侧重点将不同的新闻素材进行组合差异化报道,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
五、接受美学视域下《宋宇选读》对新闻播客的启示
接受美学下新闻播客需要以听众为中心,听众位于传播链的终端,听众的接受程度是检验传播效果的唯一尺度。因此,新闻播客首先需从听众角度出发,坚持内容第一,深耕内容领域,满足听众的期待视野;其次注重声音叙事,召唤受众参与;最后追求适度陌生化,把握与听众审美距离。
(一)深耕新闻内容,满足受众期待
接受美学视域下新闻播客需要找准节目定位,选择有新兴新闻价值的选题,并且深耕新闻内容,满足听众对内容和社交的期待。
1.新闻内容期待
无论新闻行业如何发展,新闻内容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内容仍然是新闻播客获得新发展的突破点。《宋宇选读》深耕内容首先体现在选题深度上,不仅需要选择有深度的新闻内容,选择的新闻故事选题还需要声音能够转换,适应受众听觉逻辑;其次对新闻文本进行二次生产时并不是将新闻简单音频化,而是遵循传播规律,通过重组,创造具有深度的内容,传递正确价值观,并在结尾说明参考的文章来源,避免了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和版权纠纷等问题。
2.社交期待
社交媒体时代新兴新闻的价值:一是可讨论性;二是易参与性;三是话题延伸性[10]。新闻播客节目同样要适应社交媒体时代,《宋宇选读》在坚持新闻真实基础上将新闻故事化,主播新闻人物的经历通过声音媒介表现出来,将新闻的主体、背景、分析、延展等娓娓道来,使听众对新闻事件背景知识有更多了解,降低了新闻的接受门槛,可参与性强。此外,节目多是对时事热点进行深度报道,选题本身就具有话题延伸性,能够引发讨论,参与线上点赞、讨论、转发的同时满足了听众社交的期待。
(二)注重声音叙事,召唤受众参与
新闻播客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它需要通过声音叙事来展现新闻内容,吸引的是受众的听觉注意力。《宋宇选读》在声音叙事上,一方面通过设置结构“空白”,激发受众兴趣,引导受众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声音文本结构的巧妙设计,营造新闻的时空感,吸引受众进入声音的空間,由此召唤受众参与对内容的思考和意义共创。
1.声音叙事设置结构“空白”
节目通常有两位播音员,其中一位主播主要负责新闻故事叙事,根据其自身语言声音的可塑性和创造性贴近新闻人物,使新闻人物更加丰满,更富有立体感,并且重点刻画新闻事件中具有矛盾冲突和画面感的关键细节,将细节的表现力发挥到最大,利用新闻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设置悬念;另一位主播负责旁白,通过直接提问等方式设置悬念。两位播音员相互配合,共同设置了播客文本的结构“空白”,引发听众无限遐想。
2.声音文本结构召唤听众参与
正如《宋宇选读》片头讲的那样:“讲述现实世界里的真实故事,把小空间阅读变成大空间分享”,通过声音设计打造一个想象空间,将听众聚集到声音的世界。《宋宇选读》声音设计巧妙,多元的声音素材和恰当的背景音乐打造声音场景,以身临其境的强沉浸效果[11],构建起独特的交流空间,召唤听众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及线上点赞、讨论等,参与到内容的意义生产过程中。
(三)适度陌生化,把握与听众审美距离
“认识论上阐述陌生化的深层意味,则是以某种手法促使人们经由‘理解—不理解—理解的过程,于‘否定之否定中对审美对象达到某种更深层次的、具有质变意义的理解”[12],新闻播客在生产叙事方面需要做到适度陌生化,把握与听众的审美距离。
1.追求创新达到陌生化效果
新闻播客是诉诸听觉的创意性新闻作品。如何做到创新?一是媒介形式上的创新,新闻播客在生产中需要诉诸有声语言和音效的搭配创新。有声语言指的是主播对语言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把握,音效包括背景音,现场声穿插等。二是文学形式的创新。如以语言和修辞为手段进行陌生化的创新,新闻叙事视角转化和新闻叙事聚焦上的创新,由此给听众带来新奇的体验和感受。
2.把握好陌生化与熟悉度的关系
新闻播客在生产叙事时要将通俗性话语与专业性话语相结合,把握与听众的美学距离,打造出审美主体听众与审美客体之间切身而又疏离的特殊关系,把握好陌生化与熟悉度的关系。陌生化可以吸引听众兴趣,唤起听众的参与热情,但也要适度。如果陌生化超过听众所能接受的限度,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新闻播客的内容与听众认知基模的重合程度要适度,重合度过高和过低都无法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如何把握这个度?这是新闻播客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六、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媒体探索有声新闻内容传播的新模式,媒体积极入局新闻播客,必将使新闻播客在数量和质量上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宋宇选读》目前在这一领域中发展较为成熟,其契合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其他新闻播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可以帮助其实现思维上的突破,以此扩大新闻播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尼克·纽曼.2022年新闻、媒体及技术趋势预测报告[R].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2022.
[2]eMarketer:中国播客正从利基市场走向新兴市场[DB/OL].[2021-08-09].https://www.emarketer.com/content/china-podcasting-emerging-its-niche.
[3]史安斌,薛瑾.播客的兴盛与传媒业的音频转向[J].青年记者,2018(16):76.
[4]潘亚楠.听新闻:新闻故事的音频化探索:以“财新FM”为例[J].青年记者,2021(17):55.
[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6.
[6]张小琳,方礼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3(5).
[7]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79.
[8]刘艳青.全媒体语境下国内新闻播客发展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209.
[9]郭赫男.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J].新闻爱好者,2008(10):44.
[10]徐剑,黄尤嘉.社交媒体之于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基于奥运会热搜榜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2):17-24.
[11]蒋才静,王敏.声音有深度:音频深度报道实践:以《境外人群》为例[J].青年记者,2021(24):115.
[12]孙君华.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J].国外文学,1982(04):6.
(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