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2-05-30肖礼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生传统

肖礼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占据课堂主导,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借助传统文化绘制小学语文全新的教育蓝图,不仅能够充分彰显语文学科魅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09

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不仅仅是民族语言教育,更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小学教育是基础义务教育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于语文,如若水之于鱼,不可或缺。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关键时期,加强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开阔小学生视野,还能够有效弥补教材知识内容空白,形成延伸创新,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教育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教育是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在长久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失落,小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屡见不鲜,说到底是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不足,部分学生对我国我国文化不自知、不自信。借助语文教育这一载体,促进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加强小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受重视程度,进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第二,小学语文教材多围绕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编制,篇幅最长不过几百字,导致在教学时只能让学生粗显的了解文章思想,更多的文化价值未能在文中得到有效彰显。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很好地为教材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发散了学生思维,利于构建多元化、广容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重大。第三,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和补充部分,小学生对其的掌握是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古诗词能够提升学生语感;成语、谚语、民间故事等能够丰富学生语文素材;对汉字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识字;礼仪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语言交流与待人接物等能力,传统文化的广域特征提高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文素养能力,为其今后长远乃至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传统文化渗透观念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多轮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传播普及,教师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反映在实际教学中,仍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革新。在应试教育余温尚存的当下,教师还是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唯一重点,分数观、成绩观等“功利”主义占据课堂教学主导,这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带来限制,渗透实践开展不足。部分教师一味将语文教学肢解,用理科的教学观念实施语文教育,读文、识字、分析、找观点、背答案的教学过程,而并未有意教授传统文化,在教材中遇到后也是一扫而过,认为过多讲述文化知识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传统文化渗透流于形式。

2.渗透方法不足

部分教师虽然革新了教育观念,但是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落实上仍未找到有效突破口,呈现出渗透无效、低效以及过程枯燥、背离实际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比如,部分教师提倡“自主学习”模式,积极地让学生在课外寻找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然而在课堂教学时却并未对学生搜集的材料进行深入讲解,忽视学生收获过程。再如,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但是部分教师自身认知不足,在开展相关教育时普遍喜欢揪住一种不放,如古诗词,导致古诗词文化探究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其他传统文化知识则“备受冷落”。此外,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传统文化,都不应脱离实际,但是很多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过于死板和知识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相背离,导致学生不易理解。

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足

在绚烂多彩的多元化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学习相较其他活动而言很难对小学生具有太大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不足也是影响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以传统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为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本就对古诗词学习颇感头痛,再加大古诗词渗透量,更让其感到疲惫不堪。所以教师在课堂引入一些复杂的传统文化时,会使小学生本能产生抵触心理,这与教师的引入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有关。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形象化、趣味式的教学手段,强输硬灌只会适得其反,然而有些教师却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往往喜欢较为直接果断的导入形式,导入情境创设不足,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落实策略

1.革新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教师需树立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识,转变应试教育教学思路,做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充分准备,把传统文化渗透当作教学重点看待,以自身态度引导学生态度,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行为。第一,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做到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教学的游刃有余、自然过渡,让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丝滑顺畅”,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明确传统文化类别和形式,研究各类传统文化的组成形态和内涵特征,区分其与语文教育的异同点,以专业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能。第二,善于捕捉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点,拓宽传统文化渗透渠道,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足够重视,并寻找教材之外的文化知识补充,促成以点画线、以线成面的良好渗透局面。例如,在《花的学校》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花”这一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补充,向学生讲解我国花文化相关知识,如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古有“梅兰竹菊”花中四君、林黛玉葬花等典故,今有各种花语、花意表达祝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而且对花的认知更为深刻,促進了课文理解与情感升华,起到了很好的反哺教学作用。

2.借助情境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涵盖广泛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人文体系,其呈现方式可以是抽象无形的思想,也有附着于具象化的艺术载体。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深刻性特点,为其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此,教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不同的教学视角,以情境为载体展现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增强课堂教学的代入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古诗词不仅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知识模块,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彰显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趣,教师借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唯美意境。以《山行》的教学为例,此为杜牧所写描述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极具画面感。首先,教师构建感官情境。捕捉诗文中的关键词,如霜叶、寒、晚、白云、人家等,运用多媒体设备以情境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的同时,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以此促使学生对诗文的意境美、韵律美形成初步感知,形成深入探索的欲望。其次,教師构建体验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诗文内容编撰成完整、丰富的故事,并以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立足第一视角审视诗文,形成自我意志与作者情感的碰撞、交融,实现主客体的融合。在情境的加持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

3.结合文化阅读,拓展课程资源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十分关键,是拓宽学生语文视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可以依托阅读载体,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以阅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以传统文化拓展课堂阅读资源,实现教学相长、相辅相成,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首先,古诗词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教学板块,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可从古诗词教学找到突破口,加强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古诗词阅读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元日》一诗,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诗文借放鞭炮、贴门神、贴春联、穿新衣等情节讲述了春节的习俗和热闹场面,这些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诗文时,除了要讲解每句诗词含义,还要引入诗文之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年”或“门神”的来历、春联的相关知识和写法、过年串亲时的一些礼文化等。孩子喜欢春节,喜欢过年时的热闹气氛、美食和新衣,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渗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认知,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内化。

其次,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语文学习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像《千字文》《三字经》等读物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为加深学生理解和活动趣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书中情节设计一些小游戏,如角色扮演、分段朗诵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4.借助汉字文化,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汉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立足探寻汉字背后丰富的内涵与精神,将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相结合,可在强化学生识字能力的同时提高识字教学趣味,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发展,是契合新时代语文核心素养与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的有利结合契机,拓展汉字文化渗透渠道与资源,开展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活动。

首先,从字源演变角度融入汉字文化,例如针对《灰雀》一文中的“雀”字识字教学,教师就可以将其字源演变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趣味。“雀”字本为形象字,源于甲骨文,像一个鸟头的样子,鸟的头顶有一撮羽毛;本义指麻雀或山雀,由于这类鸟体型较小,所以也泛称体型较小的鸟为“雀”。而小篆中的“雀”字也变成“从小从隹”,成为会意字,专指小鸟。此外,教师还可以从“鸟”和“隹”偏旁入手,如鹂、雁、鸥、鹤、鹃、雉等,让学生观察鸟名,发现鸟的特点,提高学生识字趣味和认知。

其次,从汉字艺术角度融入汉字文化,帮助学生总结汉字规律,加强记忆。例如,把姓氏歌中的姓名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先着重根据班级学生姓氏讲解汉字构成,再慢慢拓展姓氏歌中其他字符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识字内容。比如,“李”这一姓氏,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理政被追杀途中食李果充饥而得“李”姓的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历史故事背景下加深对“李”字文化内涵的认知,并将“李”字分解,让学生体会方块字的魅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5.引导小组合作,开展文娱竞赛

学生是课堂主体,无论是传统文化渗透或是小学语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从学生的素养发展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热爱的必要前提。因此,在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布置各项学习探究任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依托知识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小组荣誉感、参与感、价值感、趣味感,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首先,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划分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单位学习力处于均衡态势,并实现优劣互补。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渗透目标统筹设计小组探究任务,例如,在教《清明》一课时,可以让各个小组搜集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比如人物、食物、习俗、节气、术语、诗词等,看看哪个小组搜集的材料最多、最有价值,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激情。再如,教《纸的发明》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纸相关的竞技活动,如折纸、剪纸比赛,根据各小组最终呈现的纸艺作品,选出班级折纸、剪纸小能手,树立学生实践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团体文化活动拓展到课外,渗透入校园,借助学校力量开展相关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树立独特的校园文化旗帜,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例如,举办传统文化表演比赛,烟云渺渺、钟声遥遥,还有背景屏幕上的山河画卷,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化身剑客、化身书生、化身舞者,或仗剑天涯、或读书奏琴、或舞动乾坤,用精彩的表演彰显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基于语文的课程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黄金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必要且必需的,教师要从提高自我传统文化认知、捕捉传统文化渗透点、丰富传统文化渗透模式等维度着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郎建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学周刊》2022年第10期。

[2] 余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8期。

[3] 罗桂英《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文理导航》2022年第4期。

[4] 刘晓梅《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途径分析》,《新课程》202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小学生传统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