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南曲剧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30胡晨嘉冯甲庆

关键词:曲剧剧种剧团

胡晨嘉 冯甲庆

摘 要:河南曲剧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河南曲剧因曲调易学、本嗓演唱、表演生活化而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传播极快。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河南曲剧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重在分析与探讨河南曲剧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河南曲剧 传承与发展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06

曲剧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汝州市,它的前身为贴近民间生活的“河南曲子”,于1926年结合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曲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剧种的特色,逐渐完善表演形式与内容。现如今,曲剧不仅在河南各地区广为流传,湖北、安徽、山西等地区都设有专业曲剧剧团。河南曲剧因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和简单易学的曲调,备受人们喜爱。

一、河南曲剧概述

1.曲剧的产生与发展

河南曲剧来源于民间小戏,最初的表演为高跷曲子。戏曲的形成离不开群众的需求,高跷曲在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常在庙会时请人进行表演。一次演出中,雨天路滑无法踩高跷表演,关云龙团长及其“同乐社”成员在本打算就此放弃演出时,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舍弃高跷站在台子演出。由此,高跷曲子改变原有表演方式,成为新的形式台子曲子,这一新颖的演出形式因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更加便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娱乐,而收获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此后,在每年的庙会中开始以新的形式进行表演,剧团也着力训练并推广这一演出形式。

曲剧在形成初期发展不够完善,未形成专业形式的戏剧班,演员大多存在业余性质。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结合了洛阳通俗话剧的演出方式后,曲剧逐渐向各大剧种不断学习和完善,表演形式逐渐专业化、伴奏器乐增多、发展成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完成了以地方戏曲向正规剧种的转变。

抗战时期是曲剧发展阶段中重要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戏曲成为抗战宣传和鼓舞人心的重要工具。曲剧艺术工作者贴合民众的生活,编配出不少关于抗战题材的作品,剧团也不断壮大至全省及周边省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曲剧在各地的传播。河南被日寇占领后,很多艺人被迫流亡至南阳地区,结成职业班社,以南阳为主要中心进行演出,由此在当今南阳地区也算是曲剧的第二大“据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严令禁止曲剧演出,曲剧这一表演形式不被国民党认可,使不少艺人被迫去外地谋生。当时虽没有形成正规化的剧团表演,但艺人的流动表演推动了曲剧在全国各地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得曲剧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各种题材层出不穷,内容上逐渐丰富,形式也更加完善了起来。曲剧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曲剧题材在纪录民间生活方面有较大发展,这就使得曲剧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拉近了群众与曲剧的距离。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逐步达成,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流传较广。新的娱乐化形式层出不穷,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相较新的娱乐方式而言,曲剧传统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稍显逊色。曲剧这一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曲剧能否成功转型、与新时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曲剧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曲剧的艺术特点

曲剧的结构是戏曲中的曲牌连缀体的結构体系。其中,部分小调因创作较早,属于单曲成段,用一个曲牌来表现故事、演唱一个故事情节。但随着表演形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曲牌的连缀体结构。曲牌连缀是指一个唱段由两个及以上的曲牌相连而成,它比单曲成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更加细腻、缜密,更利于讲述故事情节,也更便于同观众形成共鸣。

从曲剧剧目来看,无论是早期创作的家庭生活题材“三小戏”《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还是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祭塔》《花亭会》《闹书馆》等,皆是源自民间生活、贴近于人民生活的,它们更加真实地表达出人民群众生活的真正面貌,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获得不了不少观众的青睐。

曲剧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连套体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种,按类型可分为三大类:来自明清民歌小调的如【阳调】【诗篇】【茨儿山】,来自鼓子曲的如【马头】【潼关】【满江红】,伴奏用的丝弦曲牌如【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等。曲剧的行腔是板腔体结构,就是一曲多用。曲牌在演唱和使用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结构有独立的特征, 由此,程式化运剧曲牌是曲剧的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每个曲牌在情感和内容表现上,都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化使用模式。这种程式化表达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演员的演唱和学唱的效率。

曲剧的伴奏乐器,在发展初期仅有手板、曲胡、三弦、软弓京胡和笙。随着剧种的不断发展以及演出需要逐渐增多,不但增加了古筝、二胡、琵琶等乐器,也增加了武场,使得音乐类型更加完善、表演更加丰富,文武场的分明代标志着曲剧成为标准化的剧种。

二、曲剧传承面临的问题

在当今“快餐式”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传统艺术难逃衰落的命运。尤其是戏曲,现如今已很少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欣赏戏曲了,不少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显现出危机。

1.本土风格丧失,缺少创新性

在当今时代,曲剧在向其他剧种借鉴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特色。曲剧本身所具有的绵长悠扬的曲调,易于抒发感情,所缺少的是气势恢宏、庄严大气的风格。在向京剧、梆子及秦腔的学习借鉴中,未学到曲剧所需部分,反而将本有的质朴、抒情性、亲民化的特点消磨掉了,使得曲剧停滞不前甚至一度出现风格不明确,观众不能很好地辨识曲剧的特点,因此与其他剧种相比,曲剧缺少了竞争性。

曲剧剧目现也缺少创新性,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们广为传唱的曲剧剧目寥寥无几,仍只有《卷席筒》《陈三两》等。现在新创编出的现代剧,在表演技巧及故事情节上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但在情感表达上常常较为隐晦,不够贴近群众的生活,因此曲剧在剧目创新中未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观众不能通过曲剧很好地产生感情共鸣,久而久之,相比较其他更能反映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曲剧越来越缺少竞争力,观众也在不断流失。

2.人才培养匮乏,传承“后继无人”

目前在青年一代中,对曲剧喜爱的人数过少,能够传承的更是寥寥无几,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离不开曲剧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但同样与相关培训机构稀缺、师资力量薄弱有关。在发展初期,曲剧几乎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曲剧培养主要集中在剧团里,演员多为“世代相传”或“拜师学艺”。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对曲剧表演的限制,学习曲剧的人数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曲剧传承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出现了一些培养学习曲剧表演的专业机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曲剧逐渐被大众遗忘,有关曲剧培训的机构少之又少,青年一代学习曲剧的人数十分稀少,曲剧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专属。

时代发展使得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网络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青年一代的娱乐生活,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让青年一代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因此相对于没有创新、仍保留着冗长内容、不具有吸引力的曲剧,青年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的“快餐文化”。年轻人对待曲剧这一“老古董”失去兴趣,更别提弘扬与发展而言了。

3.剧团表演与群众脱离

因大众娱乐方式的变多,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况且网络全覆盖使得视频传播迅速,关于曲剧的免费音频视频广为流传,大众更加不推崇需要收费观看的曲剧演出。在表演场地上,也出现了许多限制,就曲剧发源地汝州市而言,现在建造的能够进行剧团表演的舞台大多都在农村,且在表演不是时常有的,仅在一些特定的时间上演,专门的剧院因时间推移现已荒废。农村地区老龄化相对会严重一些,因此剧团的受众基本上是老龄观众。青年人对于曲剧本就没有那么喜爱,又不能随时随地专门观看剧团表演,曲剧与人民群众便逐渐脱离了。

曲剧现有的剧目中,经得起推敲、能够获得大众喜爱的剧目寥寥可数。通过观看剧团演出可以发现,剧团为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在完成政府下达的演出任务外,会接受商演。商演剧目往往与民众喜爱有关,表演较为频繁的大都是经典流传下来的剧目,甚至穿插其他受大众所喜爱的剧种剧目,这使得剧团摈弃了原有的剧种特色。以营利为目的演出和排练,使得曲剧缺少创新性,人们对曲剧的喜爱和关注度自然也降低,不利于曲剧的发展。

三、曲剧发展对策研究

1.剧种传承与创新

曲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专业的创作团队,以保证曲剧剧目的创作质量和数量。创作要结合本土特色、保证大众需求、吸收兄弟剧种特色。剧本创作是河南曲剧及河南其他剧种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相当重要的节,与其他剧种革新相同的是,曲剧发展应当具有多元化倾向,满足各阶段观众的审美要求,不必要求每一题材都追求表达的厚重感。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故事通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人物性格单纯,传达人之常情、生活常理、社会常识的剧目仍然是受欢迎的,这类作品是最贴近人民生活并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就曲剧的长远发展而言,只有这一类作品也是不够的,还应创作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反思历史、拷问人性、展开文化批判、表达终极关怀的思想性力作。这两种类型对剧种的贡献各有不同,二者对剧种的贡献各有侧重。

曲剧传播途径的改革与创新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较为便捷和迅速,曲剧可借助网络这一传播途径,利用段视频等多种途径推进曲剧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曲剧可借助电视、网络媒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进行展演。传统的剧目现场表演,在转换场次及演员服饰变化上多有不便,但是电视网络媒体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较为丰富的灯光效果、多样的剪辑手法,使得曲剧剧目表演更加完善,能够增加曲剧艺术对观众的吸引力。其次,电视网络媒体不受场地限制,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演出。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还能把传统的河南曲剧艺术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让更多层面的观众体会到河南曲剧的魅力。

2.政府支持

近年来,在国家倡导下,全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曲剧作为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财富。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河南农村各地纷纷修建起乡村大舞台,以供村民们观看演出。大舞台的建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号召,同样也推动了曲艺在乡村间的传播。

对于曲剧的传承与保护,政府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从资金上支持曲剧表演,进行公益性演出,鼓励广纳社会资金的注入,搭建企业与剧团间的桥梁,实现合作共赢、互利共通。二是在公共场所宣传曲剧,开展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曲剧普及活动加强居民对于曲剧文化的保护意识。第三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人民的喜好,将曲剧与人民喜好相结合,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曲剧艺术作品。

3.培育旗帜性人物

如今曲剧的发展情况不好,剧团的标志性演员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变少,能够挑起“大梁”的演员少之又少。剧团标志性人物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应该是经历过过度宣传包装出来的,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业务能力,以及经得起推敲的代表性剧目做基础。以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曲剧是因为缺乏代表人物而无法频繁活跃在大众视野,倒不如说正是因为曲剧现存并未打造出标志性剧目,而无法推出标志性人物来宣传曲剧文化。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打造标志性人物与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两者相辅相成,都很重要。

4.加强曲剧教育

劇团演员文化素质不达标、老龄化严重,是影响曲剧发展的重大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对于剧团演员素质不达标的问题,可加强培训,鼓励曲剧演员“走出去”,加强各剧团间的文化交流,为曲剧演员多创造外出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其次针对剧团演员年龄较大的问题,引进一批新的年轻演员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现状,汝州市地区可大力推进曲剧进校园活动。剧团与学校间形成有机合作,聘用专业演员进行曲剧知识普及,从而增加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并提高曲剧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进一步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曲剧演员和新一代观众。

总之,河南曲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值得人民去保护与发扬的传统文化。若要曲剧长期发展下去,保护好这一文化,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曲剧现面临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曲剧传承的途径。更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多方面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让曲剧这朵艺术之花结出成熟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穆海亮《提升河南曲剧文化品格的三个维度》,《东方艺术》2017年第5期。

[2] 董国政《浅谈河南曲剧艺术》,《东方艺术》2009年第S2期。

[3] 李庆勋《河南曲剧的历史繁衍及唱腔艺术特征》,《四川戏剧》2015年第4期。

[4] 张寒宁《浅谈电视媒体中河南曲剧的发展》,《黄河之声》2013年第13期。

[5] 赵静斐《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以河南曲剧为例》,《戏剧之家》2018年第8期。

[6] 马奕茗《数字媒体时代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2021年。

(胡晨嘉,2003年生,女,汉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河南青少年曲剧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以汝州为例,编号:S202110467007)

猜你喜欢

曲剧剧种剧团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