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传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2022-05-30李波李利功
李波 李利功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新闻实践为当前的思想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北日报》对建党三十周年的系列报道,围绕党史宣传教育这个主题,从实际工作出发,以塑造正确党史观为宣传内核、加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宣传基调、人物宣传与理论文章交汇为宣传方法,从思想理论主线、革命实践全局、理想信仰,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历程,为我们当前的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必须以正确党史观作为党史宣传教育的根本遵循、必须服务于各个时期党的事业的中心工作、必须发挥党媒在党史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东北日报》;党史宣传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1-0075-06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作为党的舆论阵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宣传党史的重要基点,是干部群众学习党史的主要途径,起着教育干部、启发群众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是党史的重要分隔符。《东北日报》对于建党三十周年的系列报道,从思想理论主线、革命实践全局、理想信仰高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历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1921—1951年三十年党的历史成就,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这三十年党的实践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三十年革命与建设成果的根本理论遵循,给东北各界群眾上了一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公开课。《东北日报》以理论宣传为主线,以党史宣传教育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与党史人物特别是革命英烈的生平和理论文章的刊发相结合,立体展示了这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奋进和理论创造。这既是我们认识党史的历史参考和学习党史的历史范例,也对新时代地方媒体发挥矩阵作用讲好党史故事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东北日报》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活动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不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终点,而是继往开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首要任务。为此,党中央决议以庆祝建党三十周年为契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党史学习——党中央领导撰写理论文章。1951年5月30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办法的通知》,明确要开展一场以党史宣传为中心的“群众运动”。[1]170从1951年5月开始,《东北日报》就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始对建党三十周年进行系列报道。这次系列报道从谋篇布局到内容生产都独具特色,形成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优质报道内容,成为建党三十周年的重要见证,同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活动,是充分利用建党三十周年宣传意义和历史效能的大规模党史学习运动。建党三十周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纬上的重要节点。首先,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标志着嘉兴南湖驶来的一叶扁舟,正式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领航船和指挥舰,国家的统筹发展成为亟须规划的崭新命题。其次,它也是中华民族奋进凯歌的时代强音,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节节胜利,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都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已焕发出新的华彩,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侮小觑的新生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梳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革命实践和理论发展的主题主线,汲取三十年来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拼搏奋进的精神养分,总结三十年革命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增强全党信念决心、增进全党团结统一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提高各地群众觉悟、提振民心士气的重要路径。
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宣传,是助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东北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宣传议题。此时的东北地区,不仅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一马当先,而且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从经济发展看,自1948年东北地区解放以来,为了实现东北地区的迅速发展、支援全国解放事业、实现民主革命彻底胜利,中共中央东北局(以下简称“东北局”)就把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工业建设摆在工作的中心位置。农业上,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东北局将领导农业发展作为县以下党组织干部的基本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东北农林部1949年制订的生产计划决定在1948年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增产140万吨,到1949年底实际产量达到1400余万吨,增产200余万吨。[2]246工业生产上,东北局大力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并向苏联政府提出邀请专家帮助的建议。到1951年,东北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历史新高。1950年东北局号召开展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工人、农民的爱国热情。加速了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1年,东北地区国营工业生产较1950年计划超额完成11%。[2]323
东北地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总后方基地,对保障抗美援朝各项物资供应和军事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11月,周恩来专程赴沈阳市,出席东北局召开的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问题的专题会议,足见东北地区作为志愿军后方基地的重要性。1950年末,哈尔滨市仅用4个月时间,就为志愿军赶制棉服棉被35万余件。[2]308而在朝参战、维护战时运输畅通的东北铁路职工和铁道兵团指战员人数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缺乏制空权的战争初期,有力地保障了战时物资的供应和运输。[2]308东北局还组织收容了大量的朝鲜难民和儿童,建立了许多战灾孤儿院。此时,通过报刊加强对东北地区各界群众的党史教育,有助于东北地区人民群众了解马列主义、拥护支持党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有力支援抗美援朝战场和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
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宣传,是《东北日报》作为东北局机关报和东北人民喉舌的重大政治任务。“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3]1319东北局在沈阳成立之初,就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创办了《东北日报》。《东北日报》既是东北局的机关报,是东北地区党组织发布传播党的纲领政策,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支点,也是东北人民的喉舌,是东北人民反映自身诉求、了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创刊起,《东北日报》就将为东北人民服务、贯彻民主建国方针写入血液。至1948年,《东北日报》发行量已突破8万份。《东北日报》不仅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社会状况由简而繁的时代素描,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开展党史宣传工作、巩固新生政权的历史刻画。
建党三十周年作为重要的政治节庆和宣传议题,有着重要的历史效能和广泛的宣传意义。对如何利用好建党三十周年这个关键节点,领会党中央关于纪念建党三十周年的各项文件精神,讲述好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壮阔历程,履行好教育、发动群众的宣传使命,助力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塑造正确党史观,《东北日报》主创人员有着清晰的思考。这次系列报道政治站位高、宣传周期长、报道手法多样。其评论员文章《做好迎接“七一”的宣传》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迎接“庆祝‘七一三十周年”的宣传工作的关键在于使七一宣传工作更具有“思想性、宣传性、系统性”,必须与“发展生产、镇压反革命”相结合,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等当前工作主题相适应,巩固扩大“人民革命”的胜利。[4]《东北日报》的主创人员认识到,东北干部群众对党的历史缺乏了解、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内核和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方法视域下的历史成就认识模糊。由此,提高东北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成了《东北日报》宣传建党三十周年的关键所在。
二、《东北日报》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活动的报道特点
《东北日报》通过建党三十周年报道向东北地区干部群众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年的辉煌历史,通过塑造正确党史观的宣传内核、加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基调、人物報道与理论文章结合的主要方式,提高了东北地区干部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认识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了解。促进东北地区干部群众从主观上认同党跟随党,支持抗美援朝,投身国民经济建设,更加有效地落实东北局的各项决策部署。
塑造正确党史观是《东北日报》进行建党三十周年报道的宣传内核。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员干部人数出现快速增长,至1950年10月已达五百万之多。[5]这些新党员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理论认识不深,而部分老党员也因为长期的战争无暇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加强党的教育,提高新党员政治觉悟,对发展组织采取严格谨慎的方针”[5]成为新的重要任务。东北地区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就成为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势力争夺的焦点。东北地区的经济不能自主,路权、矿产长期由殖民势力把持,国民教育受侵略者渗透,民众长期受军阀和殖民者掠夺压迫。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低,对党的理论主张缺乏了解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而学习苏联经验,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又对以工人为主的干部群众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学习要求。运用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方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历史,有助于东北地区广大群众提高思想觉悟,提升理论水平,从革命实践的全局高度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历史。
在这次系列报道活动中,《东北日报》分别在1951年6月30日和7月1日全文转载了陈伯达撰写的文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和胡乔木撰写的文章——《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这样的时间设定和文章选择体现了《东北日报》主创人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主线的精准把握。陈伯达的文章从全球视域和民族解放视野审视了中国革命的巨大意义,认识到“毛泽东思想胜利的道路”就是“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6],梳理出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来理论创造与发展的主线。胡乔木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回顾了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囊土壅水到水到渠成的实践历程,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从落地生根到瓜熟蒂落的发展历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中,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得到伟大胜利的历史”[7],讨论了中国革命的成就和教训,梳理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革命胜利的实践主线。
加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东北日报》进行建党三十周年报道的宣传基调。东北解放后,无论是学习苏联经验有效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还是加强党对厂、矿、村、社的组织领导,都亟须提高人民群众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加强人民群众的党史教育和政治常识学习。《东北日报》的主创人员在建党三十周年报道的准备工作中,就认识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深入人心,是助力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当前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报道来提高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
《东北日报》在建党三十周年报道中,从两个角度把握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解读报道和宣传工作。首先是帮助东北地区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认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历史成就的思想遵循,认识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后的“第三个伟大胜利”[4]。《东北日报》发表了马克思生平和一系列烈士的传记,以人物为主线,串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刊发于瞿秋白逝世十六周年时的《纪念瞿秋白同志》,不仅回顾了瞿秋白的革命事迹,而且介绍了瞿秋白在文学批评方面“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传播“社会主义苏维埃文学”的重要贡献。[8]其次是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于三大作风的宣传。《东北日报》刊登了大量毛泽东在延安时工作和劳动的照片,不言自明地展现了党的领袖毛泽东的简朴生活和刻苦工作。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评论员文章,解读和阐发毛泽东思想。如《学习理论与联系实际》[9],就紧扣群众学习《实践论》的共同困惑——“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指出不要为了学习理论而强调理论重要,也不要为了实践重要而说成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既不能从历史类比出发也不能从主观臆测出发,而是将从实际情况全面充分的调查研究出发,从“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工作的具体问题。
人物宣传与理论文章交汇,是《东北日报》进行建党三十周年报道的宣传方法。在这次系列报道中,《东北日报》将革命英烈事迹、东北地区党员模范的事迹的报道结合起来,将各县为庆祝建党三十周年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具体情况和各大区领导人为纪念建党三十周年形成的理论文章和大区建设情况介绍结合起来,把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革命精神和物质实践结合起来,统一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回顾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信仰和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血与火写就的壮烈长歌,更是革命意志代代相传,为了远大理想而接续奋斗的不歇钟声。由此,《东北日报》开辟的“烈士传”专栏,是对革命英烈的纪念和告慰,而“党员模范事迹”专栏则是对革命英烈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烈士传”以革命实践发展为主线,报道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澎湃、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革命烈士的人物生平、理论贡献和革命功绩,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烈士们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大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共产主义组织活动的具体事迹,指出李大钊是“唯物史观在中国最早的介绍者和传播者”[10]。《邓中夏同志》记录了邓中夏荡气回肠的临终遗言:“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11]对党员模范的报道则把镜头对准了东北地区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党员代表。如抗联战士林玉珍、大连玻璃工人刘茂有等。《模范工会干部周桂兰》就报道了从佳木斯话务员成长起来的工会优秀妇女干部周桂兰,深入报道了她全力以赴做好工会工作,发展话务业务的先进事迹。[12]《共产党员张启明》则报道了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中涌现出的代表——采煤工人张启明,全面介绍了张启明“积极带领群众,研究改造探矿方法”的先进事迹。[13]
《东北日报》在这次系列报道中除了胡乔木和陈伯达的文章,还转载了邓小平、习仲勋等时任大区领导人为建党三十周年所作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以概括阐发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方面、介绍大区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主要内容。对东北群众了解其他大区的建设情况、进一步提高政治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如:邓小平《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纪念而作》指出“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热爱群众的思想”是攻坚克敌、建立布尔什维克工作作风的关键,提醒全党“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不能因胜而骄。[14]这篇文章清晰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是邓小平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三、《东北日报》开展建党三十周年报道活动的当代启示
知史重史用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沿袭百年的重要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学习党史是每一位党员的义务。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15]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日报》在1951年对建党三十周年的系列报道,坚定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开展纪念建党三十周年的文件指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最好注释和历史范例。它通过一系列导向鲜明、思想深刻的人物报道和社论文章,回顾了党的辉煌历程,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了东北地区群众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当前,反华势力通过抹黑、污蔑、攻击中国共产党历史,妄图实现和平演变的活动仍未停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种程度上仍较为猖獗。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增强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反驳外部势力的污蔑指责,在舆论上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维护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总结借鉴《东北日报》在开展党史宣传的成功经验,深化对宣传工作的规律认识,并在适时而变和随事而制的基础上,应用于新时代党史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首先,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以正确党史观作为党史宣传教育的根本遵循。近代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认为,近代社会以来,对于统治阶级或者新兴阶级而言,政治統治和对于精神、道德的领导都是建立领导权的必要路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通过建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方式对从属集团进行领导并把他们团结成新的“历史集团”。党史作为“国家历史最具特色的部分”[16]124,形成对党史的正确认识是建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方面。在网络时代,葛兰西的观点并未过时,而且随着纷繁复杂的舆论斗争而日趋重要。正确的党史观关乎着意识形态领导权,《东北日报》对建党三十周年的报道始终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实践主线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催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线,准确地把握了前三十年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所在,全面客观地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历史的全景展示。
正确党史观是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认识不清,就会对党史事实形成离题万里的错误认识。有的媒体在报道巴黎公社运动时,罔顾其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进步意义,将其描述为“无政府主义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集体行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有的媒体为了片面夸大市场调节的巨大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割裂改革开放史和党史、新中国史的内在联系,造成了不良的舆论后果。当前开展党史宣传和教育,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以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方法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主题主线的内在联系和沿革逻辑,形成对党史的宏观认识和科学认知,以此来指导党史宣传教育工作。
其次,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党史宣传教育的任务主线。《东北日报》对建党三十周年的报道,始终把系统性作为宣传报道的重要依循,始终把巩固“人民革命”作为宣传工作的重心,始终强调要把“七一”宣传与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展生产、镇压反革命”的现阶段主要任务结合起来,服务于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和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东北日报》从版面设计上将“烈士传”“党员模范事迹”和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审判放在一起,把当前工作与学习党史结合起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形成了三者的鲜明对比,用事实有力地教育了东北地区的广大群众。
党史宣传教育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其就必须服务于各个时期党的事业的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对党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为人们正确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提供历史依据和历史启示,更好地为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务。”[17]11当前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就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最大前提,服务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中总结历史经验、提炼精神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借鉴和养分。
最后,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发挥党媒在党史宣传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就极为重视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工作,迅速组建了一张覆盖东北的、以报告员和宣传员为主体的宣传网络。至1950年12月底,宣传人数已达11.7万人。[2]283东北地区开展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各级宣传单位以刊发在《东北日报》上的党史文章和英烈事迹作为宣传重点,为东北各界群众普及了党的斗争历史和革命先烈事迹,提高了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对党的认识。
当前,纸质媒介虽然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内容为王”的传播趋向并未改变,各级媒体单位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以地方为依托的融媒体中心依旧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技术上看,各级媒体单位要善学善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媒体融合,创新传播模式,实现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从组织形式上,各级媒体单位应当汲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网络构建的历史经验,认清其工作实质,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结成媒体矩阵,做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戴茂林,李波.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1954)[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
[3]毛澤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做好迎接【七一】的宣传工作[N].东北日报,1951-06-19(3).
[5]中国共产党日益发展壮大党员已超过五百万[N].东北日报,1950-10-01(1).
[6]陈伯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N].东北日报,1951-06-30(1).
[7]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N].东北日报,1951-07-01(1).
[8]林艺.纪念瞿秋白同志[N].东北日报,1951-06-18(3).
[9]洪彦林.学习理论与联系实际[N].东北日报,1951-06-09(3).
[10]【烈士传】李大钊同志[N].东北日报,1951-06-20(3).
[11]【烈士传】邓中夏同志[N].东北日报,1951-06-23(3).
[12]模范工会干部周桂兰[N].东北日报,1951-06-25(2).
[13]共产党员张启明[N].东北日报,1951-06-23(3).
[14]邓小平.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纪念而作[N].东北日报,1951-06-26(3).
[15]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08-19(1).
[16]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丛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