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进阶性追求

2022-05-30高杰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研究

高杰

由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旨在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其中的“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在聚焦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聚焦“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

应该说将优秀教师培养成“教育家”是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养工作的高端目标,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至高追求。现实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能被称为“教育家”的教师凤毛麟角,但一旦被公认为“教育家”,比如孔子、陶行知、于漪等,往往都是其所包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技艺以及高深的教育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比起人格魅力、教学技艺,教育思想更为可贵,也更能彰显教师的个性,助力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在追求成为“教育家”的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重提炼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思想的外显形式就是教师的学术能力、研究水平。

当前在教育领域,诸多评优评先都有着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术研究能力,比如“是否有文章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是否主持省市级重点课题”“是否主持基金项目”等。尽管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入,对一线教师而言,这些指标逐步在弱化,但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上说,论文、课题、基金项目等显性成果却又是个人成长的必要因素。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要想站稳三尺讲台,担当“两个大计”的重任,就要努力做研究型教师,特别要聚焦研究力、影响力、辐射力。

研究是学术的起点,研究力是学术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线教师最有利的研究条件就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资源。在这样有利的现实背景下,教师要在增强研究意识的同时,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课堂、课程等方面,在“熟悉的风景”中找寻研究的切入点。

要研究学生。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白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于教师而言,“学习者”就是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思潮的冲击,网络时代的学生,在信息的接触、搜集、整理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意味着知识的来源更为广泛。如果教师依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变”,自然无法走近学生。身处新的时代,教师要综合考量教育现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言行举止,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察言观色”,了解其所思所想,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将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童心童趣作为最生动、最直接的研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能够恰如其分地“换位思考”。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心理学、脑科学、儿童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研究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自己更好地成为“儿童研究者”。

要研究课堂。“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就一线教师而言,大部分的学术成果与课堂教学有关,这也是关注教育教学主责主业的现实体现。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思维激荡、思想生长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的现象,而现象即问题,问题即研究点。通过对课堂的“复盘”,将实际教学过程与预设过程进行对比,往往可以更好地找到教学“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对比便是最直接的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反思、提炼形成的经验,可以视为浅层次的“学术成果”。此外,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也意味着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材、分析学情、整合资源,对自己的课堂不断进行反刍,倒逼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而优化的过程也是研究深入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一名研究型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坐而论道”,而应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能够经常性地呈现出“优质课”“精品课”,并形成和巩固属于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要研究课程。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教师能力的考量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意识”日益强化的当下,课程开发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但是课程的开发与建构,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具备物质资源、教师资源以及适合课程实施的良好机制等;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要有主观兴趣、一定的开发能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背景等。在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教师个人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因为一位教师开发出了一门课程,进而形成了学校甚至是区域的一种特色。教师要研究课程,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即厘清“想做什么”,进而通过实践与探索,明晰课程脉络、集聚课程资源,逐渐形成独特的课程见解和课程体系。目前,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均已出台,教师可视其为“风口”,应结合教学实践做好解读与融合工作,将新课程标准之“新”及时融入课堂,实现课程思维的更新。在研究课程、开发课程的同时,教师要做到“跳出课程看课程”,避免“课程浅表化”,要树立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思维,实现从课程到课题、项目的迁移,将实践成果理论化、学术化。

研究型教师必然也是有影响力的教师。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与他人(包括学生、同事、学生家长等)交往的过程中,影响以及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产生与强化,存在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包含情感、能力、人格等多种因素,并最终呈现出吸引、感染的效果,是教师朝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影响力,体现在人格魅力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与亲近,往往始于感觉,终于人品。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会让人有隔阂感和距离感。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拥有高尚的师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充分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师德是一张无形的名片,但是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起着约束和指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必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师要深刻认识师德建设是自我提升的基石,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突出言传身教重要性的现实基础——学生可以在教师身上看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敬业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韧性和勤奋好学的习惯等,还可以在教师身上看到对他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对世界的关注。实践多次证明,教师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

教师的影响力,体现在创新思维上。教育工作是相对固定的,却又充满变数。固定的一面表现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书和育人”,这是核心任务;变数的一面表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对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教育内容包含时代性和政治性,而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顺应时代,乃至引领时代。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防止“新瓶装旧酒”;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实践,具体到自己的学科教学、班级育人、社团辅导等方面,要敢于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尝试,营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改革“小气候”。在教书和育人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的“微创新”,推动量变到质变的升级。教育工作有着突出的实践性,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吸纳新的内容,并做好内化和提炼,增强工作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繁杂的工作迸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教師的影响力,体现在优良关系上。当前,“教育学就是关系学”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顾明远先生更是强调“师生关系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从实践上看,一个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世界,以及自己与同事、学生、家长关系的教师,自然能够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将个人对教育、对学科、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巧妙传递。那些受学生爱戴、推崇的教师,首要的是得到学生的认可,能够巧妙地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而参与他们的生命进程,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良好的教育关系,考验着教师为人处世的能力,体现着个人的智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又区别于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更好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懂得体谅,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向师性”的作用。

此外,研究型教师必然是有辐射力的教师。教师的辐射力可以理解为教师自带的“磁场”。表面地理解,教师的辐射力有一定的“功利性”,与“名”和“利”有了关联,但恰恰体现了努力的“社会性”。辐射力是对个人付出的补偿,是“天道酬勤”的现实表现。对教师来说,也只有具备了“辐射”的能力,他才能获得相应的回馈,比如各类荣誉、称号、奖励等。而在向上生长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较长时间向下扎根的过程,且在持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生命的自觉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争做研究型教师,理应成为教师的自我追求。教师在不断提升研究力、影响力、辐射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己学习的专注力,真正实现从学习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研究型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