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5-30蔡磊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遗产中华民族

蔡磊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態性决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必须加强非遗体验,注重实践环节,从而使学生不仅在认知层面,更在情感、精神和生命体验层面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活态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史,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创造了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各族人民联系交往的纽带。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已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课程,或结合原有音乐、艺术、戏曲、绘画、工艺等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个别院校也已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系统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不过20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建设和高校课程开设也只有十多年历史。就总体而言,目前多数高校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为框架设置,教学目标基本定位在宣扬文化多样性上,对文化的交融性并未过多强调,也较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程。针对这一现状,为更好地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我国中东部地区高校的民族构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设情况,提出以下探索式建议。

认知非遗的民族交融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融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对作为实践文化和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更是重要的特征。因为商贸、战争、迁徙、政治、旅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经过不断传播与融合,拥有不断变化和创新的活态特质,比如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传统的多民族口头传播,民间信仰跨地域的杂糅融合,仪式节庆在不同族群中的创新重构。

但目前多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并未将交融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以较为通行的王文章编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为例,该书第二章第四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其中独特性被放在首位,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性和共享性并未提及,可以看出它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理念的直接影响。另一个较为流行的教材,牟延林等学者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也未将交融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而将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这里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性并非要否定其独特性和多元性,而是在独特性的基础上,呈现非遗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融合性特质。

过于强调非遗的独特性也容易导致非遗申报过程中不良倾向的产生,误导公众对某种非遗事项的认知。其实一部分非遗是可以联合申报的,但是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只能分割申报,在申报材料的写作中为突出独特性和地方性,往往容易遗漏这一非遗项目在更大区域流传的事实,或弱化或隐瞒这一非遗受其他族群或地域文化影响的历史。民俗学者菅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反思时曾指出,在全球化以及文化的混杂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过分强调民族的划分,有时候会成为引起排他性的民族问题的原因,有时候也会因为强调民族这个概念而产生社会问题。

因而引导大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性尤为重要。我国中东部地区有许多非遗项目体现了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比如湘西阳戏为土家族和苗族所共有,在历史上曾受楚文化的影响;畲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则深受汉族民间传说、章回体小说和戏曲评话唱本的影响。非遗的这种交融性在人口流动性增强和数字时代的巨变下更加彰显,借由旅游和网络传播,人们对他乡非遗的认知迅速增加,对非遗的体验和传承也不再囿于单一的民族或者地区,而是扩展到更多族群和地域,甚至成为全民共享的时尚。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当代大学生认知非遗的地域和民族交融性显得尤为必要。认知非遗的交融性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均衡介绍各族非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对待不同文化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提供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即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认知和尊重,互相欣赏,寻求共通之处,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阵地。

但不容乐观的是,相对于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居住的西部地区而言,中东部地区以汉族人口为主体,多数省份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较低。这一现状也影响到中东部地区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仅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深入认知,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成长环境脱离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特征不明显,逐渐对自身文化缺乏了认知和自觉。对于不少汉族学生而言,因为缺乏文化熏陶和教育学习,对家乡和所在地域文化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则尤为必要。

从目前的教材内容和课程实践上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学习,确实提高了大学生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但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倾向依然存在。比如对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一些教材基本只介绍汉族的传统节日,介绍端午和中秋节时,只提及汉族风俗。其实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些节日,如果要全面呈现节日活动内涵,应补充出相关少数民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差异中的统一,自然而然地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大多数非遗教材重在介绍非遗的知识框架,所列举案例不多,较少涉及具体地域和民族。比如对非遗的分类一般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分类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两者的综合,基本不涉及非遗所属的具体民族或者地域。在介绍非遗价值和保护等相关问题时,一些教材会列举事例,但这些事例并未有意地注意维护民族和地域平衡。若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非遗事例的选择则应注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平衡,不能有意无意地偏重某一方,在联合国和我国非遗名录分类的基础上,可按照民族类别来介绍非遗,以减少遗漏和偏颇。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民族类院校,应适当加大对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以传统节日为例,尽管国家已把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中,但无论是汉族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了解這些节日内涵的并不多,再加上商家的促销和网络对节日的片面解读或误读,容易误导年轻人,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有责任有义务介绍传统节日的最初内涵,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也让迁入异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族文化,了解身边的同学和居住的城市。

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非民族类院校,则应适当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及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较好的地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较高外,其他地方因为现代化变迁,了解途径有限,对非遗的认知尤其是少数民族非遗的认知有限。通过课堂给大学生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可以增进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了解,让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如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了解和交融的基础上构筑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体验地方非遗,凝聚精神认同

不同于静态的凝固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是流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形式,是正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是联系个人和家庭生命历程的婚丧嫁娶仪式过程,是乡间戏台上正在展演的戏曲,是热闹忙碌的节庆活动……这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仅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述以及课件上的文字和图片,难以展示和传达出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置身于非遗的展演和传承之中,方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高校非遗课程可鼓励学生探索家乡非遗,因为这是学生对非遗认识的起点。一些学生在探索之前会认为自己未曾接触非遗,但探索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错觉,他们意识到原来非遗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是过去未曾自觉,未曾反省和咀嚼而已。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家乡非遗,让他们通过回忆、访谈和实地调查来体验和思考家乡非遗的特征、内涵和意义,这种课程设计易于被学生接受,且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能会遗忘课堂所学知识,但体验家乡非遗的感受却会深深烙印在心中,家乡非遗探索引领体味家乡文化,学生因家乡文化自觉而升起的爱乡之情也会逐步扩展到更大地域,乃至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爱。

高校非遗课程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为学生展示非遗项目,分享非遗传承的经历和感受。比如,可以邀请刺绣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授学生基本的刺绣技艺。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会刺绣技法,而是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灵巧和不易。虽然许多非遗传承人学历不高,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工匠精神却能深深打动学生,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手工技艺,还有手艺人的尊严、生活智慧以及普通人身上折射出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恐怕很难由外向内灌输而成,而是需要由内而外地自然生发出来。由此看来,体验和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时,高校一般都会有文化展演等活动,非遗课程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共同观赏和传承非遗,增进友谊,交流文化,凝结共同体意识。非遗课程同样可以利用一些地方资源,像非遗展览馆、非遗传习中心、文化遗产日展演等,为学生创造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的机会。如此,学生对非遗的情感联结不只停留在远方的家乡,也会驻足于他们大学期间生活过的城市、旅游过的城市、同学的家乡等,从而在不经意间升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铸牢共同体的意识。高校非遗课程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为学生制定的,不只是抽象的知识和理论,还有更珍贵的精神、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东部高校非遗课程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开展教学、编写教材、设计课程等活动,尚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探索,寻找更多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OL].人民日报,(2019-09-28)[2022-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28/c1024-31377932.html.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菅丰,陈志勤.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文化遗产,2009(02):106-110+30+158.

[5]季中扬.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3):59-67+183.

[6]胡兆义,林继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思路[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3):102-108.

[7]严庆.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5):5-13.

[8]律丽娜,黄斯.广东非遗舞蹈英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文化产业,2021(12):143-144.

[9]马伟华,李修远.认知、情感与互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视角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5):18-24.

[10]董岱宜.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97-100.

[11]后慧宏,苏德.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1):54-63.

[12]李吉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特点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6-60.

[13]梁土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2017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1):10-18.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化遗产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文化遗产相遇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