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教育出“真味”

2022-05-30段伟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孩子教育教师

段伟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道路,我的人生道路是从一个山里娃变成一名传道授业的教书先生。流金岁月,沐春风、润细雨,给了我许多成风化人的故事;岁月流金,求真知、育新人,让我走向生命的更深处。教育,除了要用爱做底料,熬出教育的“真味”,还需要激情、耐心和智慧作为辅料。

激情,点亮课堂

“铁匠没样,边打边像”,我是一个“半途出家”的中学英语教师。1982年,我高中毕业,在“英语教师奇缺”的情况下登上中学讲台,成为一名英语代课教师。

然而,一学期后我就后悔了,迷茫、不知所措。代课教师,萍飘如絮,处处无家处处家。坐在学校河边的石头上,我望着粼粼波光,将手中的石子用力扔向远方,仿佛看着梦想渐行渐远。

诚然,当才华不足以撑起梦想的时候,必须默默努力,积蓄能量。于是,我沉下心来读书、教书,敞开心扉,让学生进来。

师者都知道,一节课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活动意义非凡。富有个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其思考,产生共鸣。

我爱用音像、实物等直观导入,让学生对语言学习有清晰的感受。上Hometown Feelings(故乡情)一课前,我请学生欣赏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让他们感受故乡情是一种“往事不可追”的特殊情感。这首歌清新、优美的旋律,醇厚、沉郁的中音,能跨越山河、融化岁月,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愫。在导入Scientists(科学家)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棵树,树上掉下一个苹果,学生们很快联想到牛顿。简笔画只需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不同的人、动植物及大千世界。

当然,导入激趣仅是开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文段阅读环节,我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力图让学生发散思维。阅读材料The Beggar(乞丐)源于莫泊桑小说《羊脂球》,基于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讲解时对文本略做改编。首先,我呈现一幅乞丐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提问:“你对乞丐最初的认知是什么?”推动学生的浅层思维,激活学生的实际体验,让课堂互动生成。然后我又抛出问题:“你想知道乞丐的内心世界吗?”促成学生的深层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使其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接着,我要求他们精读阅读材料,完成句子填空,注意关键词句。通过追问学生填这个词或短语的理由,将其思维由概括引向具体;同时使学生关注细节和重点词句,提升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继而我巧留空白,推波助澜,让学生对“主人公打死母鸡”是否为意外事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丰富想象力。最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回答“生活中你遇到乞丐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升华主题:我们应该拒绝冷漠,善待他人。随着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孩子们的情绪一波三折,课堂高潮迭起,進入了一个新境界。

激情是教育的“动力源”。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作为教师,我们对课堂应有一种展示的激情和欲望,有此激情,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我尽量把无限的世界带进课堂,虽然一段《跟我学》或一篇时文选粹让一节课缩短了五分钟,但枯燥的课堂里出现了一个韵味悠长的支点。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的缩影,也最能体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富有激情的班主任善于突破自我,把烦琐的事做出情怀,把细微的事做出深度,把平凡的事做出新意。每接手一个班,我着力培育班级发展的“土壤”,“土壤”肥沃了,方能以文化润泽生命。我先抓习惯,次激兴趣,再重励志,带领学生设计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学生们像一群鸟儿,一会儿聚首讨论班级愿景,一会儿“飞向”教室的四角。志在千里、本周之星、美文天地……一些富有创意和朝气的班级文化角出自他们之手,教室成了他们梦想起航的港湾。

做老师不一定非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一定要和他们“息息相通”。以今视昔,正是从教最初的几年,我“蹲下身、用心看、仔细听”,深入细致地观察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样态,才有了如今师生激情碰撞,在彼此温暖中收获“教学相长”的汁水和甜味。

耐心,点化方法

说实话,我并不想一辈子做代课教师。夜深人静时,我能听见内心世界的泉涌,那些滚烫的水花汹涌澎湃,胀满胸口。如此,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几年后我参加高考,成功进入长江边上的一所师范院校就读。看见大江,我知道,生活不止老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有大江里远航的巨轮。我看到了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也看到了辽阔的大地敞开怀抱迎接我。

大学毕业,我被故土拽了回来,到一所乡村中学教英语。白天工作很充实,除了教学,还要应付各种杂事。难熬的是晚上,学校分给我的那个房间,破旧,不蔽风雨,一熄灯,世界仿佛就沉寂了。头顶是漆黑的瓦楞,床下是老鼠肆无忌惮地追逐打闹。失落、忧郁、迷惘,我心里煎熬,但别无他法。教育,既成了我的衣食饭碗,也成了我的精神依托。我只有一个念头,成为一个“课上得不错,班管理得好”的老师,变着法子激起孩子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望。

接手八年级两个班时,“前任”跟我说,山里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教他们英语,压力会很大。但我不服气,成长就是要接受挑战,我深信“野百合也会有春天”。可是上了几节课后,这群孩子的“猴性”开始显露了:大部分孩子上课东张西望,前后左右聊个遍;下课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似乎上课、作业与他们无关。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只要老师一布置作业,教室里就人声鼎沸、漫天抱怨。

多么希望学生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快马加鞭,但总是事与愿违。我越来越焦虑,仅仅一个月,就身心俱疲。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学生的成绩没提高,自己的身体就先垮了。也许走得太急了,脚步等不及灵魂同行。我改变策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学生们是一只只小蜗牛,我就要当老蜗牛,领着这群小蜗牛慢慢欣赏风景。

冬长三月,迟早打春。耐心是教育的“补给站”,教育需要浸润、需要等待,这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我和孩子们相约:超越昨天。我根据学情设计三种“随堂一刻钟”分层教学:给优等生以雄心,让他们阅读篇章,除了随堂演练,附加精选提升,力求“吃饱”;给中等生以信心,让他们完成随堂演练,力求“吃好”;给“后进生”以上进心,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句型、语法开始,力求“吃到”。我尽力让每个学生“开口动手”,涮出英语的“洋”味。虽然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成绩,但他们多了一份底气。渐渐地,孩子们英语成绩“小幅攀升”,书写越来越工整,口语也越来越标准。期末全镇统一抽考,不少孩子都有了很大进步;学年检测,全班成绩竟跻身全县前列。但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获得了自信,他们脸上绽放出笑容。

“沧海自浅情自深”,教育最耐人寻味的是纯净的师生情。山里淳朴的孩子,带着大地的气息,他们黏着我问这问那,团聚在我这抹微光周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我们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一起嬉戏,成了伙伴,成了相知……

然而生活不是真空,大山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冲击着我的内心。一个乡村教师,注定会“落伍”,被遗忘在山乡里,这无论对哪个年轻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在我迷茫的时候,是阅读、是经典让我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人生,重在“厚度”而非“宽度”。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几年后,我调到曾经读书的母校任教。重走儿时路,风景自不同。读书、教书和写书,在山岚水意、绿野长风里享受桃李满天下的乐趣与价值。我自费外出学习,汲取教育理论的营养,获得智慧的启迪,对课改的“虚火”有了自己的认知,我开始把这些所思所悟记录下来。我还记得,平生第一个“豆腐块”被《中小学外语教学》录用,收到样刊的那天,我兴奋得难以成眠。从此,我循着思考、写作的门径一路走去,从《中国教育报》到《人民教育》,从《人民日报》到《人民文学》,发表了数十篇教育随笔和文学作品。

“写作量+背诵量=双语作文天天向上。”我“手把手”带着孩子们从遣词造句入手,然后写下水作文,和他们“一起走”。如何谋篇布局?当他们慢慢能够“偷梁换柱、借花献佛”时,我便“放开手”“看他们走”,训练他们如何做到“情节的悬念和表达”。同样教书,因选择和坚持不同,便有了不同的结果,我辅导学生在《中国青年报》《学英语》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作文。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它让我在单一的“试题研究”中嗅到了一股“授渔启智”的清香。一本书、一篇文章,看似不起眼,但它们是一块块砖,垫在脚下,久了,我们就长高了。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厚植沃土,花蕾绽放成春。我的许多学生在历年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后的若干年,他们也先后交出了优异的人生答卷,这让我找到了作为“筑梦人”的价值。

智慧,点亮心灯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对教师来说,站稳讲台是底线。靠什么站稳?除了专业功底之外,能够走进学生的心坎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初中,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三年系两端,一端稚气未脱,一端意气风发,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和栽培。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无声传递着不一样的信息。真正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细节中。

好几次因学校教师调动,有的班成了“燙手山芋”,领导就让我去当“后妈”。有一年,我接手一个“鬼见愁”班,第一次见面,班上“带头大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刚一推门,门楣上一瓶墨水泼洒在我的T恤衫上。此事若处理失当,班务工作难以打开局面。震惊之余,我很快镇定下来。

“同学们,俗话说,哪有舌头不碰牙呢?师生之间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了。不过善良不是天赋,而是选择,刚才这种恶作剧就有些过头。我不是神,没有改换班级天地的神力,但我们再也不能一点点沉沦了。”进一步,我跟孩子们交流:“放风筝的人都知道,因为有风的协助以及线的牵引,风筝才能起飞,在空中摇曳。可一旦没有了线的束缚,风筝不仅无法在空中飞翔,还会栽倒在地上。同样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自由,但也不能没有约束。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才是自由,没有约束的自由那叫放纵。之前的一切都清零吧。”

班上的小H父母离异,母亲经营着一家娱乐场所。小H身高不足一米六,却非常彪悍,他追星、逃课,通宵待在网吧,学业一塌糊涂。

我私下找他谈过几次话,未果。

对“带刺的花蕾”,我们更应多给予一些关爱和呵护。看到小H桀骜不驯的眼神,我思来想去,决定先走近,再走进。他家位于临街一栋楼上,二楼是他母亲经营的店,三楼是他家。偌大的几间房只有一排旧沙发,生活用品凌乱散落,灶清锅冷,没有温馨气息,只有一台超大游戏机屏幕不断闪烁刺眼的光,楼下不时传来刺耳的叫声——此情此景令人窒息。我边和小H聊天,边与他一起收拾房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针对他乖张易怒的性格,我掏心掏肺地劝慰他:人要像龙一样,要懂得趁势,不要一味逞强。

随即,小H打开他的电脑,一边滑动鼠标,一边嘟哝着:“一般人我也不给他看。”然后我看见了他自暴自弃的心路历程。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他父母是因为他而互相埋怨最终离婚。这更让我坚定了将小H托出井底,还他一片天高地阔的决心。我请他母亲回家,建议她给小H换个环境。

立物易,立心难。智慧是教育的“助推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键的点,看你能不能击中它。关键点找对了,教育之门就打开了。家访后的第三天,小H被爷爷奶奶接走。因爷爷奶奶的关爱,以及我的“反复抓、抓反复”,小H终于回应了我的苦心,各方面都有了进步。虽然因学业底子太薄,他中考成绩不太令人满意,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父母因他的转变而和好如初。

委实,学生是一茬又一茬的,“刺头”孩子也会不期而至。每个“刺头”都有存在的理由,就像一根带刺的黄瓜,等他慢慢成熟,刺就落了。尊其人,润其心;知其心,救其失。遇到棘手的“泼猴”,我们须“层层剥茧”,顺其“不自然”,逮住时机给他戴上“金箍”,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此,方能“熘”去“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苦味。

从手足无措,到如鱼得水,“教”与“学”,“育”与“长”,在萌芽,在勃发,在变换。平素,我刻意“留白放手”,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主动好学的习惯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带着他们品读美文,随兴说古诗,每天读《走遍美国》一刻钟。阅读无异于把神奇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守静而生,向光而长。倏忽间,人生逾半百。韶华有尽,行者无疆。“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多年来,我一直品咂这句朴实的话,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反省。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孩子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