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永和方言的小称研究

2022-05-30郑怡

雨露风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郑怡

摘要:小称是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种手段,表示事物小、时量小、数量少等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学界对小称的基本认识与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永和方言中小称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不同形式的小称进行对比分析,以汉语方言中广泛使用的小称义后缀“儿”为例看小称义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最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小称义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小称;表现形式;小称义的产生与演变;演变机制

一 、小称研究的综述

汉语方言中的小称问题一直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就小称的内涵而言,至今尚无统一说法。

学者们从三个角度界定了“小称”的概念。一是從功能角度界定小称。沈明指出小称主要指名词表小指爱。[1]有些学者将某些表示喜爱义的形容词、某些表示动作时量小的动词和某些表示数量少的量词也归入小称。所以,就功能而言,小称是用来指“小”的;就词性而言,小称可以有四种词性。二是从范畴论角度界定小称。刘丹青认为小称是一个见于众多语言的形态范畴,在汉语方言中是普遍显赫的范畴。[2]林华勇和马喆等认为,小称实际上是一种语义语法范畴。[3]三是从形态学角度界定小称。石毓智认为小称指一种稳定的、能产的形态标记或者语法手段。[4]毋荆等学者也就此问题发表观点。

综上,我们从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小称的核心概念是名词性小称表达“小”的含义,其他词性的小称表达“小”的拓展义。

关于汉语方言小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语音形式、结构形态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小称结构形态的分类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苏俊波等学者论述了单点方言小称形式的分类;蒋协众和唐贤清、孙建华等学者探究了整个汉语方言小称形式的分类;傅文臻、胡炎炎等学者讨论了汉语方言小称的某一具体表现形式。

汉语方言小称需要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示,但方言中由这些语法手段构成的词并非都是小称,需要仔细鉴别,如永和方言中“黄黄”是“鸡蛋黄”的专称,不是小称。

二、永和方言中小称的表现形式

永和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方言属于晋语区吕梁片的隰县小片。永和县处于志延片、吕梁片的汾州小片、吕梁片的隰县小片的交界处,是三个晋语小片的交界点。其小称形式多样,呈现出与普通话相区别的地方特色。

小称作为汉语方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在山西方言中,表示小称的方式有四种类型:一是重叠;二是前缀“圪”;三是后缀“儿”;四是小称音。其中,重叠是晋语小称最常用的语法手段,种类多且使用范围广,是晋语小称的典型形式。永和方言中的小称有重叠、前缀“圪”两种表现方式。“儿”缀在永和方言中一般表示类称。在山西省境内,小称音这一现象只在霍州方言中出现。

(一)重叠

重叠式是永和方言中最常见的小称形式。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种“AA”“ABB”“AAB”。从词性上来看,主要有名词性重叠式、动词性重叠式、形容词性重叠式、量词性重叠式。下面按词性分类描述。

1.名词性重叠式

(1)AA式

①名词重叠:

勺勺(小勺) 盘盘(小盘) 碟碟(小碟子)

碗碗(小碗儿) 盆盆(盆儿) 刷刷(小刷子)

罐罐(小罐儿) 锅锅(小锅) 刀刀(小刀)

案案(小菜板) 桶桶(小桶) 筐筐(小筐子)

床床(小板凳) 桌桌(小桌子) 凳凳(板凳)

柜柜(小柜子) 环环(环儿) 瓶瓶(小瓶子)

车车(童车) 珠珠(小珠子) 帽帽(小帽子)

鞋鞋(小鞋子) 袜袜(小袜子)

篓篓(竹编的小篓子) 面面(细末)

眼眼(窟窿眼) 渣渣(碎屑) 牛牛(小虫子)

②动词重叠:

扣扣(扣子) 钉钉(小钉子) 盖盖(小盖子)

转转(陀螺) 剪剪(小剪子) 塞塞(小塞子)

印印(小印子) 卡卡(小发卡) 夹夹(小夹子)

铲铲(小铲子)

③形容词重叠:

尖尖(尖儿) 弯弯(小弯儿)

以上AA式小称形式基式A重叠后有两个变化。第一,重叠后词义发生变化,如名词重叠式中有些重叠前后含义改变[床(寝具)—床床(小板凳)、牛(哺乳动物)—牛牛(小虫子)]。第二,重叠后词性发生变化,如动词重叠式其基式词性是动词,重叠后的词性全部变为名词;形容词重叠式其基式词性是形容词,重叠后的词性全部变为名词。

(2)ABB式

永和方言中有ABB式重叠型的小称形式,一般是由单音节词根后附双音重叠式构成。就结构而言,大多是词根语素修饰限制其后的重叠语素。AB往往可以单说或单用,AB后附加B表示表细小或亲昵的意义。

①刀刃刃(刀子锋利的一边)

碳渣渣(煤渣) 瓶口口(瓶子口儿)

酒盅盅(喝酒用的小酒盅)

布袋袋(小沙包) 米颗颗(小米粒儿)

毛扎扎(多足小毛虫儿) 药面面(药粉)

②羊羔羔(小羊羔) 沙梁梁(小沙丘)

鸡娃娃(小鸡仔) 土壕壕(漫灌庄稼用的土壕儿)

以上两组词都有“表小”的含义,但略有区别:第一组例词表示的事物小,但不是相对于同类事物而言的,属于相对小称范畴;第二组例词表示的事物小,是相对于同类事物而言的,属于绝对小称范畴。

(3)AAB式

人人书(小人书) 块块钱(零钱)

温温水(微温的水)

AAB式重叠型小称数量少,A的词性各异,但重叠后都为名词词性。

其基式AB一般不能单说。

2.动词性重叠式(ABB式)

歇凉凉(乘凉) 拉手手(牵手) 亲口口(亲吻)

睡觉觉(睡觉) 打站站(小孩儿学站立、学走路)

动词性重叠式一般用于儿童语言。附加重叠式语素之后,能明显感觉到“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这是“歇凉”“拉手”等动词不具备的。

3.量词性重叠式

永和方言中有“数词+AA式量词”的小称形式,表示数量少、动量小或时量短。

一把把 两根根 三颗颗 一对对 一丁丁

一丝丝 一趟趟 一阵阵 一下下

其中,数词一般都是“一”,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改动,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二)前缀“圪”

“圪头词”指由只表示某种语法意義的前缀“圪”加上词根语素构成的词。“圪”是一个表音词头,没有语义内容,不能起到标明词性的作用。前缀“圪”可以附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词根前,表达小称义,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语化表达。

圪头词包括由其他读音不同,功能相同的前缀加词根语素构成的词,包括“卜”“忽”等。卜头词和忽头词是讫头词的同根异缀现象。永和方言中,圪头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卜头词和忽头词。

永和方言的圪头词主要有名词性、动词性和量词性二类。名词性圪头词包括AB式、AB儿式、ABB式;动词性圪头词包括AB式、ABAB式;量词性圪头词包括AB式、ABB式。

1.名词性圪头词

(1)AB式

圪洞(浅坑) 圪台(低矮的台阶) 圪针(刺儿)

圪渣(碎渣儿) 圪糁(面食的碎渣)

圪梁(小山梁儿)

圪疤(疤痕) 圪枝(细小的枝儿)

圪蛋(小的圆形的东西) 卜脐(肚脐儿)

(2)AB儿式

圪台儿 圪枝儿 圪节儿 圪折儿 卜脐儿

(3)ABB式

圪洞洞 圪台台 圪渣渣 圪糁糁 圪枝枝

圪蛋蛋 圪梁梁 圪折折 卜脐脐

名词性圪头词的AB式、AB儿式属于相对小称的范畴,其小称含义与词根本身表示较小的事物有关。ABB式属于绝对小称范畴,小称义在三者中最为强烈。

AB儿式、ABB式二者语义与附加色彩一致,其区别在于一方面,ABB式在数量上多于AB儿式。在永和方言习惯性说法中,某些圪头词只有ABB式,没有AB儿式:圪渣渣、圪糁糁、圪梁梁、圪洞洞等都没有对应的AB儿式小称形式。这表明ABB式在数量上占优势。另一方面,二者在使用对象的选择上有区别。以“卜脐”为例,“卜脐脐”只能用于指儿童的肚脐,“卜脐儿”则成年人与儿童都可以使用。

总之,在名词性圪头词中,三种形式都具有小称义,其中,ABB式具有强烈小称义、数量多、适用范围广,ABB式表小指爱是最占优势的。

2.动词性圪头词

派生圪头动词的表小意味不是因为附加“圪”字产生的,而是其在词汇系统中与基本式的对立、制约、分化产生的。永和方言中动词性圪头词有AB式与ABAB式。

(1)AB式

圪蹴(短暂地蹲着) 圪遛(稍微逛逛)

圪挪(一点点地挪动) 圪歇(休息一会儿)

圪眯(稍微眯一会儿) 圪转(转转)

圪晃(小幅度地晃动) 圪摇(小幅度地摇动)

圪搅(稍微搅动) 圪夹(夹在胳膊下面)

圪凑(往一块儿凑) 圪喃(说话不清楚)

卜拉(扒拉) 卜咂(小幅度咂嘴)

动词性圪头词的AB式词根绝大多数可以独立使用,将AB式与其词根对比,可以凸显AB式所附加的语义色彩,即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幅度小,有的还带有反复和尝试的意义。

(2)ABAB式

圪眯圪眯 圪搅圪搅 圪囔圪囔

圪挤圪挤 圪凑圪凑 卜拉卜拉

ABAB式是AB式重叠产生的,其表小的程度更深。

3.量词性圪头词

永和方言中有少量量词性圪头词具有小称义,包括AB式和ABB式。

(1)AB式

圪卷(一小卷儿) 圪堆(一小堆儿)

圪团(一小团) 圪搭(小块)

圪撮(一小撮儿) 圪截(一小截儿)

(2)ABB式

圪节节 圪瘩搭 圪堆堆 圪卷卷

同动词性圪头词一样,量词性圪头词ABB式是由AB式重叠产生的,其表小的程度更深。

总之,永和方言的圪头词包括三种词性,共七种形式。通过对这些形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名词性圪头词表示事物小;动词性圪头词表示动作幅度小、动程短;量词性圪头词表示事物量少。其基本式在词根重叠之后小称义更为凸显。

三、永和方言儿缀与普通话儿缀的功能对比

“儿”在产生之初是一个实词,有实在意义,在语法化过程中演变成小称词缀,随着语法化的深入发展,读儿化似乎已经成为习惯,而小称义在某些方言中已经感受不到了。

永和方言中一般不用后缀“儿”表示小称,但这种后缀“儿”表小称的现象分布十分广泛。孙敏指出汉语方言中用后缀“儿”表示小称“多见于吴语、粤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平话、闽语、徽语、赣语,晋语的一些方言点也有使用”。[5]在汉语普通话中也常用后缀“儿”来表示小称。附加后缀“儿”表示小称义的现象及背后的动因值得关注。

永和方言中不用儿缀表示小称,并不是说永和方言中没有儿缀。普通话的儿缀表示小称义,而永和方言中的儿缀多是表示动植物、家用器具、衣物、农具的类称,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小称。

永和方言重叠的功能大致与普通话儿缀的功能相同。永和方言的重叠既可以表示小称,又可以与普通话中不表小称的儿缀对应(见表1)。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儿缀与永和方言重叠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重叠与儿缀这两种不同的构词方式在普通话与永和方言中的功能不同。

四、以“儿”为例看小称语义的产生与演变

(一)小称“儿”的语义特征

关于小称词缀的起源问题,王力、曹志耘、林霞、石毓智等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讨论。曹志耘明确提出儿缀是表“小”的源头。[6]目前学术界就此问题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观点。表“小孩”义的“儿”字是表小称义儿缀的来源。

以表小称义的儿缀为例看小称的具体语义特征。

(1)这样结果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彼此谁也说服不了哪一方。

(2)淮河四月风光好,麦苗儿青,菜花儿黄。

(3)花盛开时,多得分不出个的小黄花,像新脱壳的小米儿,密密麻麻,无计其数,香遍你的全身,香满你的全家。

(4)你先看看,待会儿我们再谈。

(5)一绺儿松散下的头发耷拉在脑门上。

(6)老娘患有老年性痴呆症,这我们姐儿四个都清楚。

(7)而她既不是他真正的母亲,也不愿收他做儿子,她不想因这么个偷儿来败坏家庭名声。

例句中儿缀的含义具体如下:例1表示“小孩”:例2表示“动植物的幼崽或幼苗”;例3表示“体积小”;例4表示“时间短”;例5表示“数量少”;例6表示“昵称或爱称”;例7表示“贬损或轻蔑”。

通过分析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儿缀的演变方向。

从词性的演变来说,“儿”的词义呈现出逐渐虚化的过程,从人类社会“孩童”义拓展到动植物世界的“幼崽或幼苗”义,再由有生命的事物推及无生命事物,最终用于表述空间、时间、性质等抽象概念。词性也从只能表示名词虚化发展为量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缀。

从感情色彩的演变来说,由“小”的基本义引申出了两种不同的色彩义。一是由事物“小”而产生的亲昵与喜爱的情感。二是由“小”引申出“轻视、贬损、轻蔑”的情感。

(二)小称的语义演变机制

以儿缀为例看小称语义的演变机制。

1.隐喻

隐喻作为基本认知模式,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是原始域与目标域的映射,二者具有概念上的相似性。

小稱在女性语言中广泛使用,如小姨儿、姐儿、小妮儿。我们可以借助性别隐喻理解小称义。从形体与力量的对比上,男性往往要更大、更强。小称在女性语言中的应用源于男性表达原始域的概念。男性获得“大的、重要的”义项;反之,女性获得“小的、次要的”目标域概念。

2.虚化

虚化过程中语素失去了部分语义特征,变得更为抽象,从而将更多对象纳入自己的范围,适用于更大范围的语境。小称是经历了词义的虚化过程,通过虚化使其具有了抽象的语义特征。

以上文例句中的儿缀来看其词义的虚化过程:

小儿(小孩)→麦苗儿(植物幼株)→小米儿(体积小)→待会儿(时间短)/一绺儿(数量少)→姐儿(亲昵义)/偷儿(轻蔑义)

可以看出“儿”的词义经过了两段虚化过程,前半部分从人到空间,实词向虚词转变的过程,后半部分从空间到性质,是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完成了从具体认知域向抽象认知域的扩展。

综上,在小称语义演变中,隐喻与虚化起重要作用。它们既是小称语义拓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小称义的基础。

五、结语

本文对永和方言中的小称形式做了细致的描写与分析,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永和方言小称体系。在全面观察分析汉语方言小称的基础上,对山西永和方言小称做了细致描写,探讨其构词形式与表义功能,并以儿缀为例,从语法化视角看小称语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促进方言小称研究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J].方言,2003(4):335-351.

〔2〕刘丹青.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J].方言,2013(3):193-205.

〔3〕林华勇,马喆.广东廉江方言的“子”义语素与小称问题[J].语言科学,2008,7(6):626-635.

〔4〕石毓智.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J].语言科学,2005,4 (3):31-41.

〔5〕孙敏.汉语方言小称基本类型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2.

〔6〕曹志耘.南部吴语的小称[J].语言研究,2001(3):33-44.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幼儿园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初探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煤层气井排采管理异常表现形式及处理对策研究
浅析安德鲁·怀斯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卷首
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在数字绘画中的应用与拓展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
浅析芭蕾舞《茉莉花》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