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30谢江洋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壮锦服饰文化壮族

谢江洋

壮族服饰以刺绣和壮锦为主要表现形式,壮族女性尤其擅长纺织,服饰中经常会绣制鸟兽、花卉、人物等精美图案,配合当地特有的“蜡染”工艺,赋予了壮族服饰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研究壮族服饰是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口,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壮族服饰文化,对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民俗风情。民族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艺,而且还传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民族信仰,承载着民族古老而辉煌的历史文化。目前,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同时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壮族女性擅长纺织和刺绣,技艺精湛,其中壮锦作为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經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传统服饰的角度来看,在面料、色彩的使用上表现树木、鲜花、飞鸟、青蛙等动植物形象,除了用于日常穿着外,在重大节日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壮锦作为壮族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手工织锦,精美的图案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场景,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其功能和精神追求融合在一起,以服饰为载体,使用不同色彩进行搭配,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壮族服饰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壮族服饰简单实用,服饰颜色以蓝、黑色为主,男装为对襟唐装,头裹方巾,短衣裤;女性头裹彩色印花毛巾,腰间系精致围裙,上衣为短领右衽偏襟上衣,下着宽松黑裤。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化发展中渐渐消失,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就有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壮族服饰文化特性

壮锦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主要的聚居地,人口约占广西总人口的1/3,壮族传统文化不仅对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地区还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民俗习惯。壮族服饰文化的形成不仅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关,而且还和民族信仰、族群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壮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岭南一带。岭南一带有很多不同的族群,所以被称为“百越”,壮族就是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壮族服饰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书中详细记录了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其中志蛮篇中记:“椎髻跣足,或著木履,衣青花斑布,以射猎仇杀为事。”文中所指的“青花斑布”是壮锦早期的表现形式,采用先染后织的技术,编织出不同色彩搭配的图案,凝结了壮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宋代是壮锦发展的重要时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壮锦工艺的改良,直至明清时期,质地精良的壮锦已经成为上品,并且与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壮锦作为少数民族织锦中的代表作,不仅得益于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壮族人群生活的环境相对闭塞,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让当地人民远离统治者的制约,而且可以让传统文化的发展摆脱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一条发展路线,完美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特征和生活态度。从壮锦的图案中不难发现,大量的树木、鲜花、飞鸟、青蛙等动植物形象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图案线条简洁、抽象,体现了壮族人民粗放、质朴的品格,与细腻的针织和华丽的装饰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壮族服饰特征

壮族服饰主要集中在龙州、隆林、西林、龙胜、那坡和靖西等壮族聚居的地方。壮族服饰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包括首服、身服、足服在内的一整套独特的服饰形制及完整的制作工艺。壮族服饰一般要通过纺织、印染、刺绣等手工工艺制作完成。壮族人民将产于岭南地区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通过纺织工艺纺纱成线,织线成布,作为制作服饰的面料。织出的胚布需经过染色后,才能用来制作服饰。壮族民间传统的印染方法有平染、蜡染、扎染和糯米染。

在服饰刺绣方面,壮族刺绣大致可分为针绣和剪纸贴绣。壮族男子大都穿着对襟上衣、宽脚裤,用布帕缠头。上山耕作或者徒步远行时,会裹绑腿,穿着布鞋。壮族女性服饰会有不同色彩和款式的搭配,并且不同的族群会有明显差异,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服饰风格特点。壮族服饰的基本色系是黑色和蓝色,这是由于壮族服饰以蓝靛浆染为主,古时壮族人使用蓝草作为染料,将蓝草叶放入蓝靛池中加水浸泡,使其充分发酵,沤制出蓝靛膏。将蓝靛膏放入染缸中加水搅拌,溶成染剂,再将织物放入染缸中浸泡染色。染的次数越多,呈现的蓝色越深,最终接近黑色,称为靛青。男子衣装多以黑色为主,头帕、胸兜、鞋、帽、背带以及挎包会绣制各种鸟兽、花卉等图案进行装饰。广西那坡黑衣壮的服饰,衣裙、裤子都是以黑色为主,配着闪闪发光的银饰,领襟、袖口、衣摆绣有花边。广西隆林沙梨壮族以黑衣黑裙为礼服,手工缝制,极其精美(如图)。

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

壮族分布地域广阔,族群支系众多,不同分支之间的服饰文化具有明显差异,各具特色。

戴织花头帕,身着靛青色对襟上衣、黑裙,以示富贵和喜庆。其上衣系挑花腰带,长裙用丝线挑绣水波纹,并用彩布拼出几何纹,呈现出美观大方的风格。戴白色头帕,上着右斜襟短衣,下着长裤和短裙。其衣短齐腰,裙长至膝,裤长及脚面,又称为百褶裙。

壮族女性头帕高耸,身着黑色大襟长衫、宽脚裤,系腰带。其装束虽融合了瑶族服饰元素,但仍保留了传统的素色。广西隆林沙梨壮族头戴黑帕,以黑色衣裙为礼服,上着立领大襟短衣,下着百褶长裙,裙内穿筒脚黑色长裤。百褶裙穿着时由前往身后系,平时裙子撩起掖在裙腰中,呈现隆起的样子。

广西那坡黑衣壮头戴靛青色布帕,内着对襟长袖衫,外套右斜襟无袖短褂,衣前有彩绣装饰,下穿黑色长裙、绣花鞋,系围腰。头戴绣花黑帕,上着黑布圆摆翘角斜襟长袖衫,以织锦刺绣镶边,衣襟点缀银饰,下着黑色百褶大裙,穿翘尖绣花鞋。头戴黑布帕,上着黑色对襟圆摆长袖衫,下着百褶长裙,外出时将长裙做结于身后,翘摇如尾,因此,又称为“著尾壮族”。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且在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传统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化,这些都是传统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手工技法面临失传的窘境。穿壮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壮族服饰仅成为壮族人民节日时的穿着,并逐渐演变成为民族盛装。壮族服饰制作过程复杂烦琐,服饰面料都需要自纺、自织、自染。现阶段,壮族农村地区的农田都以甘蔗、水稻、香蕉、速生桉等经济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的种植正在取代苎麻和蓝靛草的种植,服饰印染也都逐渐由化学方式取代。与此同时,多元化的社会改变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越来越多的壮族人民开始穿着颜色更加艳丽的现代服装,传统服饰也只是在节日时穿着,并且掌握壮族制作服饰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对民族共同体文化传播和推广产生冲击。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积累并承载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不仅与壮族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有关,而且也是壮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壮族服饰作为民族共同体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颗明珠,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元素与其他语言符号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元素类型。下面对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详细分析。

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良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交织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在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赋予了人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壮族服饰。同样,需要把握时代和潮流的发展方向,传统壮族服饰需要在工艺上进行升级,同时也需要传承手工制作的精髓。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文化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并非是对立的,相反,对现代服装观念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增强传统壮族服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民族共同体背景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传统技法的保护

壮族服饰依赖于传统手工艺制作,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传统手工技法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壮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何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壮族服饰的传统技法包括原料、制作技术、图案样式的象征意义。服饰原料包括棉纱和蚕丝。棉纱是将棉花通过弹、纺、染、浆等多道工序纺成纱,然后将21支棉纱胶合成棉线用于纺织;蚕丝是将蠶茧放进碱水煮泡并漂白,使用冷染发制成不同颜色的丝绒。制作技术包括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传统服饰使用织锦机进行编织,染料选择当地的野生植物和矿物中的物质,捣烂熬水提取。壮族女性擅长纺织,在手工编制过程中,以原色棉线为经、彩色丝绒线为纬进行编制,织物的背面和正面形成对称的花纹,花纹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节日庆祝、婚嫁时还会用一些特殊图案进行修饰。手工制作的产量不高,传统技法的传承通常是手艺人口口相传,具有稀缺性。壮族传统服饰精美别致,可用于日常生活,也可以当作艺术品欣赏,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给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壮族传统服饰文化在旅游推广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因此,壮族服饰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法的保护不仅是对制造技艺的保护,而且还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此外,还可以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壮族服饰文化,建设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发壮族锦绣工艺品等,让壮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复制,而应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将壮族民俗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为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借助旅游资源来对民族服饰进行开发策略,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旅游业与壮族服饰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壮族服饰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壮族服饰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范围。

综上所述,服饰是人类文明和精神追求的象征,是外表特征和心理审美的结合。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是各民族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也是长久以来民族团结奋斗、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壮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特色,这些世代相传的古老服饰艺术展示出恒久的魅力。通过研究壮族服饰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各民族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纪潇宁,王冲.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J].旅游纵览.2022(11):114-116.

[2]任晓波,刘刚.云南壮族服饰研究综述[J].明日风尚,2021(05):175-176.

[3]任晓波,刘刚.文山壮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03):26-30.

[4]王玥.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报告,2020(02):109-110.

[5]匡迁.壮族服饰研究现状与传承发展的问题探析[J].轻工科技,2020,36(04):105-106+118.

猜你喜欢

壮锦服饰文化壮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