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课堂要注重“本土生根”
2022-05-30卞卫红邹卫红
卞卫红 邹卫红
摘 要:近年來,随着教育形势的巨大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日渐多样化,各种线上、线下培训及研讨活动丰富且便利。其中,模仿优秀教师的课堂无疑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然而,一味地专注于“移植”优秀的课堂,淡化传统的教材研读、分析等备课活动,是不可取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在模仿他人的同时,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从而真正体会教材的精髓,让“移植”课堂重新生根,长出新叶。
关键词:“移植”课堂 名师 “本土生根”
一、关于“课堂移植”的思考
“移植”的本义就是把植物转移到别的地方,在教学领域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等。“课堂移植”就是将他人的课堂经验、做法甚至风格“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名师的“移植”课堂并不少见,教师应博采众长,将名师课堂的亮点“移植”过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笔者曾“移植”特级教师的“认识线段”课堂。在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教学过程如下:(1)认识线段的特征,区分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找出原因;(2)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3)画出长短不同的线段,进行长度比较。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线段的特点。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学生真正动手实践,他们的智慧之花才能开花结果。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
“移植”课堂要针对学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数学教师应经常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取长补短,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助推学生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移植”成功的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引入故事:“阿凡提赶着羊回到财主家里,财主要他把羊赶到长方形的羊圈内,可是长方形的羊圈容纳不了这么多羊。财主说:‘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阿凡提成功把羊赶进了羊圈,你们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做的吗?”学生提出,可以把羊圈围成正方形,也可以围成圆,然而都装不进去。这时,有学生提出羊圈的一边可以靠墙。教师顺势提问:“怎样靠墙围半圈面积最大?”从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依然沉浸在思考中,他们团团围住教师,畅谈自己的思路。
教学创新并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继承、变通、整合。只有这样,数学教师的教学才不会浮于表面,才能够汲取优秀课堂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移植”名师课堂教学的经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将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经常开展“我与名师有约”活动,组织数学教师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录像,整理出一份详细的课堂实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设计出教案,然后进行展示。课后,鼓励教师进行对比和反思,同时请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让教师能“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成长”,以达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的“移植课”不再浮于形式,而赋予了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内容。学生在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时,有位女生坐在座位上一直埋着头,显得忐忑不安。这时,教师走到她的座位前,轻声问:“你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她红着脸说:“我是2月出生的,不知道属于‘大月还是‘小月。”教师微笑着对其他学生说:“有谁知道2月有几天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闰年有29天,平年有28天。”这位女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名师移植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教师应多反思,找差距,把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引入自己的课堂,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青年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何上好高质量的公开课,如何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前准备是否充分,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难点的突破是否精准等。在课堂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反复思考,精心备课,对教材知识做到心领神会,并且不断汲取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观念,从而让“移植课堂”本土生根,重开新枝,再发新芽。
三、让“移植课堂”重新生根,长出新叶
“移植课堂”不仅要“移”,更要“植”,“植”的是思想、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名师风范,挖掘课堂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数学学科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练内功”——认真研读教材,用心领悟知识点,深挖教材的精髓。教师应多维解读、深入探究名师课堂,关注名师的知识、技术、文化、智慧,不再满足于“看热闹”,而要逐步学会“看门道”;不仅要“移植”课堂教学的总体框架,还要“移植”名师内在的神韵,带领学生埋下实践操作的种子。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构建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笔者先对名师课堂进行了多维解读、深入探究,随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敲钟问题”“安装路灯问题”及“锯木头问题”,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形式。在教学中,学生能够理解“安装路灯”“设立车站”“架设电线杆”“设置饮水点”等问题就是“植树问题”,然而却不能够理解“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与“植树问题”的关系。“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及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了。对此,笔者指导学生通过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用画示意图和线段图的方法辅助思考,找出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植树问题”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画图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体会分隔的点数和栽树的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栽树的数量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画图的过程,感悟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再总结规律。
教师的工作对象特殊,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业务上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好地把握课堂的整体状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青年教师想要增强教学技能,可以围绕“移植与创新,继承与发扬”原则,钻研“移植”课堂的内容,继承与发扬他人的优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创新。要想上好“移植”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大胆取舍,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情,适当修改与调整。教师需要“练内功”,认真研读教材,不断“反思”,推敲每个教学环节,认真进行总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沈子兴.数学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确定与实现——以“斜率”教学为例[J].上海中学数学,2016(6):10-12.
[2]余建国.如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现“过程性目标”[J].数学通讯,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