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数据分析

2022-05-30杨彧和玉丹王开明赵明慧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据分析高职

杨彧 和玉丹 王开明 赵明慧

摘   要:教学能力比赛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受到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教学团队结构,发现参赛院校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专业大类作品分布不均,教学团队、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以及参赛作品本身存在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比赛制度,强化三级赛制;依据区域经济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参赛教学团队,优化人员结构等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能力比赛的作用,助力江西省职教高地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   教学能力比赛   数据分析

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从2017年对标国赛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在赛事的影响力、作品的内涵和质量、比赛对教学方法和改革的促进、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成果的推广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情况

2021年江西省正常招生的省属高职院校和职教本科共计64所,省“双高”校10所,按照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方案中名额分配的规定,省“双高”校8个名额,非“双高”校6个名额。另外,对2020年获国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学校奖励名额5个,高职参赛名额有409个,共计提交作品298个,作品提交率为73%。64个院校中51个院校参赛,参赛率为80%。满额申报的院校有34所,占比53%。省赛获奖院校42个,获奖覆盖率达66%。

二、参赛作品专业大类及课程的分布情况

在298件作品中,公共基础课程组有76件,占比25.5%;专业课程一组158件,占比53%;专业课程二组有64件作品,占比21.5%。这个比例与国赛各组指标分配的比例基本吻合。专业课程一组提交的158件作品覆盖所有专业大类,以财经商贸大类参赛比例最高,其次是电子信息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这与江西省各大类招生情况一致。专业课程二组提交的64件作品覆盖了17个专业大类,参赛作品以医药卫生、装备制造和财经商贸大类排在前三,其次是文化艺术和土木建筑大类。轻工纺织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水利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参与率均较低,公安与司法和生物与化工两个大类则没有专业课程的作品。

三、参赛教师整体情况统计

高职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师共计1085人(其中女教师778人),女教师占比71.71%,男教师占比28.29%。从参赛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1~40岁的教师是参赛的主力军,占57%;30岁及以下教师占比25%;51岁以上的教师只有2%。从教龄结构看,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占比最高,为37%;其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占比 23%;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占比22%,参赛团队的教龄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从参赛教师的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教师占比为46%,初级教师占比为23%,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比22%(其中正高职称教师仅有35人,占比3%)。从学历结构看,参赛教师的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66%;其次为大学本科学历,占比32%;大学专科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均不足1%。

四、參赛作品的特色和亮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参赛作品的特色和亮点

从整体来看,参赛作品的完成度和整体水平较高。部分作品的选题立意好,思想主题站位高,非遗元素、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被有机融入参赛项目中。参赛教师整体素养高,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仪态大方,语言表达亲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能够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努力挖掘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充分体现了“三教”改革的实施成果。另外,教师能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展开教学设计;关注“岗课赛证”融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重构模块化课程。

(二)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

在238件作品中,初审环节发现有114件作品的文字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上的不一致;教案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标准在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等方面不一致;少数作品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进行修订,作品的教学实施报告不是针对参赛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课堂实录视频与参赛教案中的环节安排无法对应,有个别存在说课和压缩课时现象。在现场评审阶段,教学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薄弱,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支撑,部分团队存在生造概念和模式的现象。参赛作品总体缺乏显著的创新性,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教学实施报告中,部分作品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和反思改进逻辑关系不紧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各院校的报名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对教学能力比赛较为重视,但有少部分院校积极性不高,作品数为零,还有部分院校没有足额申报,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从作品的分组情况来看,作品数量最多的是专业课程一组,其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二组的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报名比例较往年有较大上升。在公共基础课程组中,思政课占到了三分之一,侧面反映出最近几年各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思政课教师在参与教学研究和竞赛方面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从作品的质量和教学团队的比赛现场表现来看,作品整体质量和教师的整体素养都较高,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岗课赛证、三教改革、校企合作,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更加关注教与学的生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开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动手、动口、动脑,帮助学生形成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议

一是完善校、市、省三级赛制,将办校赛和市赛作为报名资格审核的一个重要环节,鼓励各职教集团和专业学会组织教学能手比赛,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比武”。将教学能力参赛和获奖情况纳入考核体系。重点完善赛项设置、报名条件、比赛办法、网络评审、现场决赛、比赛总结交流会、竞赛规则培训和专题培训、获奖选手经验分享等工作细则,形成完备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依据区域经济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围绕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依据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岗位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以省级“双高”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特色专业的潜力和优势,突出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优”和“特”。

三是优化人员结构,助力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修订大赛的报名条件和评分标准,完善评测方法,建立校企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实现师资队伍的校企混编、专兼结合。通过进一步巩固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成果,充分发挥大赛引领作用,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养和培训,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通过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培育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 付勇.2020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数据统计分析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29-33.

[2]李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特征分析——以高职院校获奖数据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5):83-88.

[3]薛栋,武加霞.职业教育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参考框架、发展脉络与提升策略——基于2010-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1)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2):41-48.

[4]姜丽萍.新方案、新要求、新作为——对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37-44.

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XJG-20-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据分析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校如何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解决男生引体向上这个薄弱环节
Excel电子表格在财务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浅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