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俭,守家第一法

2022-05-30徐梓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11期
关键词:治家俸禄传家宝

徐梓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仁宗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张知白,他虽居于显贵的相位,却俭朴如寒士。亲友规劝说:“您俸禄丰厚,就算全家人锦衣玉食也享用不完,还是随俗一些好,免得被人说装穷。”张知白回答道:“的确,以我现在的俸禄,让全家人好吃好穿毫无问题。但,由俭入奢很容易,由奢入俭极困难。我不可能永远活着,更不可能永远做宰相,这样丰厚的俸禄自然也不会永远都有。一旦失去了这样的条件,而家人又长期奢华,积以成性,一时不能习惯俭朴的生活,必然会陷于困顿。与其如此,还不如我活着在相位和死了失去相位一样的好。”在司马光看来,张知白如此深谋远虑,是一些只顾眼前享受、醉生梦死的庸人所远不及的。

与勤奋一样,节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易》有“君子以俭德辟难”的说法,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墨子更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说法,节俭就会昌盛,沉溺享乐就会败亡。

如果说勤奋旨在开源,节俭则指向节流。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说:“人家勤俭二字,乃是根本。勤则无废弛之事,俭则无空乏之虞。人所不能做的事我能做得,勤也;人所易尽的物我犹存得,俭也。”正因为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在历史文献中,二者或同时并举,如“勤俭,治家之本”,或对举并称,如“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勤俭被看作治家的根本、兴家的秘诀,构成了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所有规范性的家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这一内容,而非规范性的家训则有像司马光《训俭示康》这样专门的训诫。

居家过日子,节约、节俭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说:“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王师晋在《资敬堂家训》中说:“凡治家之道不一,于俭用最为上策。”吴麟徵在《家诫要言》提到:“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俭被当作治家的最高原则和不二法门。

说到底,节俭是要“忍当前之淡泊,省不急之经营,留有限之脂膏,屏无涯之嗜欲”。在用度匮乏、日子艰难的时候,就要像焦循的《里堂家训》所说:“所入不足以食肉,宁食蔬;所入不足以食饭,宁食粥。”平常日子过得去,则要用度有准、量入为出,并“常须稍存盈余,以备不虞”。即便家境富裕,也不可肆意挥霍,要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总之,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用度才不至于匮乏,否则用多进少,难免衣食不继、贫苦求人。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说过这么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未富先富不富,未贫先贫不贫。”还没有富裕的时候,就去过富裕的生活,永远不会富裕;而在没有贫困的时候,就按贫困的标准安排生活,永远不会陷入贫穷。

当然,节俭并不意味吝啬。何大复在《四箴杂言》中说:“吝则不俭,俭则不吝。”汪辉祖在《双节堂庸训》中说得明白:“节用云者,非不用也,特不宜妄用耳。”著名的《朱伯廬治家格言》主张“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平居自用一定要节俭,但宴请宾朋千万不能过于吝啬。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而且,地球上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承节约的原则,力戒奢侈浪费,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养成如此才能确保家园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治家俸禄传家宝
红色“传家宝”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探春治家新论
俸禄的标准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一间破旧的“传家宝”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忠厚是可贵的传家宝
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