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统编教材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22-05-30曹霞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鼓琴钟子期伯牙

曹霞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将文言文分散安排在不同册次、不同单元中,作为课文供学生学习,而且还强调文言文一般不承担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惑:小学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笔者认为,教师要从整体着眼,抓住文言文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这个关键,才能确定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打好诵读文言文的基础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才能读出课文中独特的节奏美、动态美、语气美,进而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文言文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处理不好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都要进行点拨与示范。文言文虽然安排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但是,在学习朗读文言文方面,教师要像一年级学生学习朗读课文一样,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这也是统编教材在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的训练方法和要求,体现的正是起步训练应有的样子:从头做起,扎实训练,打好基础。学生跟着教师初步读出一定的感觉后,还要自己多加练习,勤读课文,找到与平时朗读白话文课文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困难所在。它们可能是由句读引起的,也可能是古汉语运用习惯不同带来的,还可能是古汉语中独特的内容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学生先要跟着教师把课文朗读正确。

二、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课文

文言文课文与普通课文在编排上的明显区别是安排了比较多的注释。学生阅读文言文,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不懂的字词。

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编者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给出了注释,有不常见的名词,如“株”“耒”;有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如“走”;还有古汉语中变化多的虚词,如“因”等。《守株待兔》是统编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适时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如“……者”,这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词语,学生可以用“……人”来理解。又如“触”,学生平时多是以“接触”“触摸”来理解,此处显然行不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词语“触碰”,感受“碰”的力量比“触”要大,力量再大一些就是“碰撞”了。学生用“撞”来为“触”做注释,就可以理解“触”在文言文句子中的意思了。

三、重视文言文语感的积淀

文言文语言具有凝练、简洁、含蓄等特点。通过诵读文言文,学生可以積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积淀文言文独有的语感,增加对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表达方式的了解。

如教学《伯牙鼓琴》一课,伯牙鼓琴和钟子期听琴的表达,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积淀文言文的语感。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片段的内容,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即“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在这一片段中,前面的句子说出了伯牙通过琴声表达的对象,后面的句子描述了钟子期感知到琴声中有巍巍高山的形象扑面而来。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通过琴声达到了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境地。当文本以“志在流水”再次出现类似表达后,学生就初步形成了相应的语感积淀。对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巩固和强化学生对这种语感的感知:让学生选择“清风”“明月”作为伯牙鼓琴的“志在”对象,仿照课文的句子表达,进行仿说;然后再自选语感对象,设计伯牙与钟子期二人知音间的互动交流。

四、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入选小学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至今的典范佳作,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文言文,可以从中找寻中国人的文明之根、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品味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课文的题目中就含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很特别,‘杨氏之子是古人用来称呼人的一种方式。请你们用这种方式,来一次自我介绍吧!”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沿用到今天的“姓氏”一词。在课文中,孔君平与杨氏之子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的对话非常精彩,对话中不仅包含着两个人的奇妙的内心活动,还充分体现出古汉语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一个“此是”恰到好处地让孔君平装得满不在意,一个“未闻”在看似天真无邪中尽显机智聪慧。教师在总结这篇课文时,指出《杨氏之子》的源头是《世说新语》,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学生阅读。

总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文言文教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

猜你喜欢

鼓琴钟子期伯牙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