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对港工作
2022-05-30邵明众
邵明众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直将香港作为重要的革命阵地,利用香港特殊的环境条件,开展各项革命活动。成立之初,在港领导了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人大罢工,直接促进全国工人运动,促成大革命的高潮到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条件,开展各项革命活动,把香港变成沟通海外联系,开展统战工作,保存革命实力,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的重要阵地。抗战时期,香港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外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港领导反蒋民主运动,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突出贡献。香港这颗东方明珠,也和其他有影响的城市或地区一样,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中國共产党香港组织初创,因势利导展开工人运动
早在香港开埠初期,劳工就经常组织起来,保护自身的利益。19世纪末,木匠工人、藤椅工人、箍桶匠工人先后发动罢工运动。1884年9月中旬,香港爆发了反法罢工运动。1920年,香港爆发了首次由工会—香港华人机器会组织的罢工运动。但这些罢工都没有从根本上让港英当局重视工人的利益,直到1922年,终于爆发了香港海员大罢工。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海员罢工极为关注,在广州组织成立了香港罢工后援会,做返穗工人的后盾。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组织全体党、团员参加接待和其他各项工作,发表《敬告罢工海员》书。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号召全国工人支援香港海员大罢工。上海、湖北、河南等地以及京奉、京汉、陇海、京绥等铁路工人,纷纷成立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香港海员大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罢工过后,海员先进分子苏兆征、林伟民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优秀领袖。1922年间,香港又接连爆发了多场罢工。中共香港组织在民族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自上海搭船来到广州,船行经香港,中途停泊在香港码头,林君蔚、张仁道、李义褓三人前往船上拜访。他们还带去了自发集资出版的不定期刊物《真美善》。杂志用巧妙的手法,结合五四运动过后的文学革命,推动香港文艺界采用白话文,大胆批评香港教育局审订的汉文课本是奴隶性的教育课本,设法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新思想。杂志得到陈独秀的赞赏,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随即在李义褓家中(香港跑马地黄泥涌蒙养小学校校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3年上半年,受到陈独秀鼓舞的林君蔚等人,先后来到广州。通过新学生社的渠道,找到了团组织。经广东团区委负责人阮啸仙介绍,他们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回港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
1922年3月6日,港府派教会会督将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招牌送回,香港各界群众欢庆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特别针对穗港澳指出“宣传民族运动”,改造香港旧工会,发展产业工人工会。中共三大的指导方针出炉后,香港地区团组织按照指导将工人运动当作核心任务。1923年9月14日,阮啸仙到港,传达团二大的方针政策,帮助香港团组织开展建团工作,动员香港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3年10月5日,香港临时团地委宣告成立。10月25日晚,香港团员全体大会召开,团香港地委得以正式成立,梁鹏万被选举为委员长。
1924年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和团广东省委召开联合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共香港党小组,香港青年团员罗朗佳等七人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1925年1月,黄平来到广州,陈延年指派他担任中共香港支部书记。1925年一二月间,黄平以国民党组织部特派员、梁复然以国民党工人部特派员的公开身份抵达香港,中国共产党香港支部正式建立起来,黄平为第一任书记,到5月省港大罢工时已经拥有十几名党员。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爆发。消息传到广州,中共广东区委于5月31日晚召开党、团员大会,决定组织临时委员会,联络工、农、商、学和青年军人等革命团体举行示威游行,并筹划在省港两地举行大罢工,以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8日,中共广东区委、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孙云鹏到香港,会同杨殷、苏兆征、杨匏安等人,开始罢工的准备和发动工作。
他们首先建立了党团,作为罢工时期联结中共与群众的纽带。同时,团广州地委派蓝裕业、周文雍到香港,协助党组织工作。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召集陈延年、杨匏安、邓中夏等人开会。派邓中夏、孙云鹏、杨匏安、彭粤生等十多名党员赴香港会同苏兆征与当地党团支部一起完成罢工发动。他们在香港与团香港地委负责人彭月笙、彭次亭一起,组织共青团员深入海员工会、电车工会等工人组织中去,分头到茶楼、戏院、街道、工厂、大学、中学,开展罢工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共青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协助香港党团大量印刷和散发《中国共产党为五卅惨案告香港同胞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五卅惨案告香港青年学生书》等宣传品,广泛向群众揭发英帝国主义在各地的杀人罪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以罢工来反抗英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团充分利用宣传、组织的优势,化有形为无形,将自己的策略和主义转化为群众组织的策略。党团首先在掌握的工会先行罢工,制造声势。邓中夏利用自己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的身份,和在1922年海员罢工中建立起威信的苏兆征一起迫使海员工会会长谭华泽同意罢工,然后把工作重点指向占了工会总数一半的工团总会,做通会长黄金源的工作。对于华人机器会等英国当局的御用工会,安排骨干党团员越过头目做工作。通过召开工会联席会议,成立罢工统一指挥机构全港工团联合会,把各大工会头头、黑社会的头面人物,都集中到这个机构中来。罢工开始后,许多黄色工会在群情激奋的工人群众的压力下,被迫陆续参加到罢工中来。6月19日,由香港海员工人首先发难,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继海员工人之后,印刷、洋务、码头搬运等工会先后有20多万工人加入罢工行列,其中有10万多人离开香港,返回内地。
青年团组织也积极发动香港皇仁书院学生率先罢课,圣保罗、圣士提反等多所学校学生随即加入其中。在此基础上香港学生联合会成立。在中共影响下,香港全港工团委员会发布公告,向港英政府提出六项要求:第一,政治自由;第二,法律平等;第三,普遍选举;第四,劳动立法;第五,减少房租;第六,居住自由。
省港大罢工中,广州沙面罢工的示威队伍
二、大革命失敗后,香港逐步成为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机关活动的中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陷入低潮。香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避难所、交通站。港英政府出台一系列条例,设立反宣传局,资助发行《工商日报》,进行反共宣传,加强对报刊新闻的检查力度。同时,严厉取缔曾参与省港大罢工的工会组织。尔后不少因为参与罢工而失去工作的工人面临无人救助的困境。港府还大力镇压共产主义活动,在警署成立特别反共小组,追捕共产党员,不少共产党员在港府和国民党右派的联合迫害下遇害。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始终坚持英勇但不失灵活地展开对港工作。4月17日,中共广东区委秘书长赖玉润(赖先声)召集穆青、杨殷、冯菊坡、罗绮园、周文雍、吴毅等区委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区委机关暂从广州撤往香港。五六月间,撤离到香港的原中共广东区委成员在香港成立广东特委。此后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委一直设在香港,香港逐步成为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机关活动的中心,中共广东省委逐步建成了以香港为中心,分布于广东省各地的地下交通网。中共中央与在香港的中共广东省委联络主要经海上通道进行。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央广东省委在香港设立南方局总交通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成立。1930年9月,中共中央在香港成立华南交通站,在铜锣湾设立秘密机关和招待所,接待中央从上海派往苏区的干部。这一时期还在九龙建立了一座秘密无线电台,与中央的电台经常保持通讯联系。这条红色交通线长达数千里,跨越国统区,是联系上海党组织和各个苏区的纽带。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广东失败后,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聂荣臻、谭平山等人离开部队抵达香港,部分人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会议后继续转移。1927年年底,中共香港市委成立,受中共广东省委领导。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严重挫折。1928年2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黄谦因被人告密而遭香港便衣警探跟踪,导致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暴露,邓中夏、黄谦、罗登贤、王强亚四人被捕。
1929年8月,在中共领导的香港工人代表会的组织下,香港建筑业工人举行同盟罢工,要求加薪并改善待遇,5万工人参与罢工。随后香港的电器、汽车、电车、印刷等行业工人也罢工。1930年,中共广东省委协助中共中央建立中央驻香港特科机关。1931年5月,蔡和森被中共中央派到香港,接替调往中央军委工作的李富春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随即被港英当局引渡到广州。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军政监狱英勇就义。
1932年3月16日,中共两广省委常委、省委驻香港特派员廖亦通(廖多汶)被捕叛变,中共两广省委再度遭严重破坏。共青团两广省委机关及中共香港市委机关受到牵连也同时遭破坏。到1932年5月,香港仅剩下40余名中共党员,中共香港市委撤销,改设香港、九龙两个区委。1932年12月,共青团香港市委书记兼共青团两广工委宣传部长容敬良被捕。1932年12月13日,由于叛徒出卖,中共两广工委书记潘洪波被捕,很快叛变。随后中共、共青团两广工委及中共香港市委均被破坏,中共两广工委组织部长陈允才、常委陈均华,共青团中央特派员陈婓琴,共青团两广工委代理书记刘志远(刘来)等20余人被捕。1934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两广临时工委改组为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林德隆任书记,陈光任宣传部长,巫坤任组织部长。1934年8月,郑怀昌自中央学习回到香港后接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1934年9月17日,中共香港工委活动地点智仁勇学校被大批警探包围,中共香港工委机关遭破坏。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发展,虽然遭遇了困难,但也在艰难中继续坚守。1935年,李济深等人在香港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中国共产党在该团体中建立了自己的组织。
三、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政治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成为党在南方抗击日军的重要据点,共产党在引领和组织香港抗日救亡运动过程中获得了恢复和发展,逐步成为抗战时期香港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香港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一部辉煌动人的香港抗战史,成为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共同记忆和集体史诗。
在抗战活动中,香港民族救亡情绪高涨,中国共产党积极顺应形势发展,加强在港的组织建设。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香港市工委(南临委),吴有恒任书记。中国共产党香港市工委设立学生支部,书记先后有赖石昂、钟明。12月,南临委决定成立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丘金任书记,曾生负责组织。1937年8月22日到25日,香港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撤销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10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随即,中共香港市委正式建立,吴有恒任书记,设有青年部。12月,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汉年到香港筹建八路军办事处。
1938年1月,经周恩来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商议及香港总督批准,八路军香港办事处成立,对外在皇后大道挂出粤华公司的招牌。后来,隶属中央特科的秦邦礼(化名杨琳)也到办事处工作,并创办“联和行”采购物资。1948年,受周恩来指示,“联和行”改组并更名为“华润公司”,“华”字取自中华,“润”字取自“润之”,暗含“中国”和“共产党”的代表元素。1939年3月11日,港英警方在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搜查粤华公司,并逮捕多名职员,经周恩来与廖承志分别向卡尔与港英政府交涉,警方放人并归还被查抄文件,且向办事处道歉,八路军办事处自此转成全地下运转。
随着香港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8年暑假,香港一些学校出现了中共地下党员活动,其中包括香港华侨中学、丽泽女中学、英皇英文中学、圣士提反英文女中学、梅芳女中学等。此外,还有一些香港青年前往延安。
随着抗战形势发展,1938年11月,中共粤东南特委应广东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张炎关于派干部协助开展抗日的请求,在香港以香港学生队赈济会的名义组成香港青年回国服务第一团,团长是原中共香港区委宣传部长刘谈锋。该团团员26人于同年12月到达高州城。团内有15名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冯安国。服务团在高州一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服务团内的中共支部还担负恢复重建当地中共党组织的任务,推动了广东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8月13日,香港申报关于开展八一三献金运动,捐助前方救护车的通告
经过以上努力,中共在香港的有生力量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1941年2月撰写的工作报告指出,截至1939年1月,中共在港党员631人,组织领导工人群众超过2万人。
抗战爆发后,中共积极在香港推动献金运动,支援祖国抗战。在八一三献金运动九龙深水埗市场小贩自发开展义卖时,深水埗总统纺织厂的几名女共产党员趁机组织义买运动。她们要求厂方将每月从工人工资中克扣的所谓爱国公债费交出来,用作义買,厂方被迫答应。于是,她们组织工友,打着旗子标语,以巡游方式把钱送到义卖场去。大行树胶厂、棉艺纺织厂、南针电筒厂等九龙几个较大的工厂,在中共党员的发动下,也纷纷开展义买运动。仅大行树胶厂就向义卖场前后三次义买,共捐出3000多元。
这一时期中共还发动一批青年在义卖场做宣传工作,维持秩序,鼓动小贩延长义卖时间。深水埗瓜菜小贩的义卖运动延长至13天,其他各行业也跟着延长,义卖运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全港没有一个市场不进行义卖。在民族大义面前,香港的黑社会组织也在共产党员的动员下,“通过了禁令,不准任何扒手流氓在义卖场捣乱,动员了18个著名的流氓头目把守义卖场的钱库”。在两个树胶厂中,因积极号召献金,共产党人成为“全厂拥护的领袖,甚至资本家也要请他喝酒”。最终,香港的八一三献金运动逐渐发展成为轰动中外的大规模救亡运动,取得了献金百万的优异成绩。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在《关于广东工作的综合报告》中指出:在香港的献金奖状中印有朱德的相片。朱德成为“四大领袖之一,为华侨所欢迎”,毛泽东、朱德的相片在许多学校中公开悬挂,党的刊物成为抗战分子和左翼分子大量翻印的“宝贝”,香港的群众公开喊出“无产阶级领导富人献金救国”的口号。1938年9月22日,香港妇女慰劳会派代表16人至江西德安前线劳军。1938年10月,香港同胞将庆祝双十节宴会的钱捐募给前方战士,筹集到的4000多港元购买了救护车和药品,捐赠给桂林八路军办事处。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周恩来认为在香港建立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文化宣传阵地的时机已经到来。1941年4月8日,《华商报》创刊。此后中共党组织又支持创办或者复办了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茅盾主编的《笔谈》、端木蕻良主编的《时代文学》、梁漱溟负责的《光明报》等。
随着抗战形势不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香港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立了虹虹歌咏团、香港学生赈济会、香港民族革命通讯社、香港惠阳青年会等众多致力于抗日的爱国团体。
除发起献金运动、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救亡运动外,中国共产党还带领香港同胞投入武装斗争、营救行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入侵香港,在香港沦陷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领导港九独立大队顽强地在港坚持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其牺牲精神和优良作风赢得香港市民、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认可。
早在1941年底,当日军进攻香港九龙地区时,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就曾派出武工队挺进港九敌后开展游击战。1942年2月,陈达明带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林平、曾生的信来到港九。在西贡,陈达明、蔡国梁和黄高阳召开会议。3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的教堂宣告成立,其后改称港九独立大队,直属东江纵队司令部,下属六个中队,有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等。大队长蔡国梁,政委陈达明,政训室主任黄高阳。根据港九地区的特点,港九独立大队积极开展城市和海上游击战,不断取得反“扫荡”和出击敌人的胜利。名扬港九的传奇英雄刘锦进,原名刘黑仔,就是港九独立大队短枪队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香港沦陷前,港九地区已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物资、药品、武器、弹药的重要补给地。香港沦陷后,港九大队将收集的英军遗留物资和武器弹药,连同每次战斗后缴获的大部分战利品,源源不断运回内地,送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同时他们还利用香港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帮助党组织和游击队搜集、运送物资。由于港九地区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因而也成为国共关系紧张时部队休整或转移伤病员的重要安置点。
香港的突然沦陷,让一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身处险境。日军张贴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面对这样的危机,中共广东地方组织、中共香港地下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指示,历尽艰辛,组织生死营救,成功地将他们撤离虎口,并安全护送到祖国的大后方。这一行动被茅盾称赞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游击队营救了大批文化人士及国际友人,有许多内地著名人士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夏衍、胡绳、乔冠华等,还有上百名国际人士。经东江纵队开辟的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成功救护的美军飞行员就达八人。美空军克尔上尉遭数千日军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更是成为传奇故事。
五人依左起是:东江纵队的黄作梅、刘黑仔、曾生(司令)、林展、尹林平(政委)
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以周密的部署、无畏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促成的。
这一阶段,中共在香港既实现了生存、发展和抗战的目标,同时也为之后华南解放战争的到来做了组织、舆论和群众基础的准备。
四、解放战争时期,香港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最重要的活动基地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英方在香港有着良好的合作,东江纵队积极营救英方人员,战后港九独立大队又积极配合撤出香港。因此,港英当局允许中共战后在香港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动。同时,港英当局也试图利用中共抵御国民党方面的压力。这一时期利用香港“既不是蒋管区,也不是解放区的‘第三地带”特殊条件,除了进一步发展秘密交通线,为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援外,更加重视开展工人运动及统战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尹林平就向中共中央提出以香港为中心,展开城市工作的设想。1945年10月,中共港九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冯粲。11月,东江纵队《前进报》工作人员在香港创办了《正报》。《正报》打破旧有势力的垄断,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宣传的重要阵地。1946年1月,《华商报》复刊,由晚报改为日报。中国共产党以《华商报》为阵地,团结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后来在广州解放后,《华商报》报社大部分人员转往广州,创办《南方日报》。
战后,香港工运力量获得恢复发展。由于东江纵队北撤,一些在香港复员的东纵战士重新步入工厂,回归劳动岗位。在战争中他们所经受的锻炼和获得的成长,使得他们有能力为二战后的香港工人运动贡献力量,带领工人向资方要求改善生活狀况。最终港府发布公告:“公共事业及其他雇主雇佣工人,每日工作九小时者,现已表示同意每日工作八小时算”。这意味着20年后,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香港工人代表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宣告初步实现。
中国共产党还在香港建立了以电话、电车、洋务、海员、摩托车为核心的工会,促进香港工人运动向组织化的方向发展。1946年5月,“三电”(即电灯、电车、电话)工人斗争取得胜利。为了解决劳工子弟无学可上的困境,10月,团结和吸纳香港各阶层人士的劳工教育促进会(简称“劳教会”)成立。劳教会历尽艰辛设立劳工子弟学校,致力于解决香港劳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系列举动,都让香港劳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冲破重重阻碍为香港劳工谋福利的决心。劳工子弟学校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为此后的香港工人运动培养了大量干部。正如后来担任港九工会联合会首任理事长的朱敬文评价的那样,1946年是一条界线,香港工人运动从此发展到新的一页。
1946年6月,中共中央南京局决定,在香港成立半公开机构中国共产党港粤工作委员会。1946年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安排,乔冠华筹备成立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1947年5月,中共中央发电报指示:由方方、尹林平等人组成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香港分局书记为方方,下设中国共产党香港工作委员会(简称“香港工委”,由港粤工委改组而来)、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香港城委”,由广东区党委城委改称)、各地区党委(负责各小城市和农村工作)三条线的平行组织。除香港工委为半公开活动机构外,其他组织均为秘密活动。香港工委又下设财经委,下属统战组,负责香港工商界的统战工作。财经委还创办《经济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享各地经济动态,争取香港工商界人士的合作。一年后,《经济导报》派出人员就主导了香港几家大报纸的经济版。在中国共产党发动下,部分港商冲破国民党阻力,开展同中共在北方解放区的易货贸易,药品、胶鞋等大批军用物资被运往解放区,解放区产品也打开了境外销路。由此,香港成为华南地区的指挥中心和解放战争的重要物资来源地。
1947年,香港爆发自1925年省港大罢工以来的特大工潮,香港城委根据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指示,领导工人取得了罢工胜利。通过此次大罢工,中国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在香港工会中的主导地位。1948年4月,港九工会联合会(1986年改名为香港工会联合会,简称“工联会”)“依法成立”,该会以“爱国、团结、权益、福利”为工作方针。这一时期,在策略上,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展开工人运动。1948年9月—1949年秋,中国共产党又在香港青年中建立和发展一系列文艺团体,影响青年三四千人。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注重在香港维护劳工利益,发展工人运动,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视利用香港开展统战工作。早在1946年9月底,随着国共内战不可避免,周恩来就指示中共港澳工委需要做好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转移香港之准备。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布置,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除了被护送到延安或解放区外,还有一批被转移到香港。
来到香港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为发挥智力优势,在中共提议并赞助下,联合创办了达德学院。达德学院在香港举办的一系列培训班成为培养中共干部的摇篮,为解放后的城市接收工作提供了人才。达德学院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亲密合作的典范。
1947年3月前后,随着上海、南京等地大批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转移至香港,香港成为统一战线活动的中心。1947年底,除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九三学社中央仍留在内地坚持地下斗争外,其他民主党派中央及其主要领导人,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基本上都会聚到了香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研究全国革命形势后,及时发布了《五一劳动节口号》,明确提出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7月底到8月初,周恩来致电上海、香港党组织和华北局,准备安全接送沪、港、平、津的民主人士到解放区。9月26日,中共中央为适应统战工作需要,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称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据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统计:从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由中共地下党安排,秘密从香港北上的有1000多人,其中民主人士350多人,大大小小接送有20多次。这些民主党派后来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194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从香港迁到潮梅解放区,后转移到广州。广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暂时不动香港”的决策,止步于深圳。此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政治上稳定香港,在经济上支持香港发展。港英当局对原中共领导下的青年外围组织进行打压,虹虹歌咏团等三十余团体遭到取缔,这些组织的成员多转入新成立的学友中西舞蹈研究社。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港工作的历史和事实证明,香港以自己的特殊经历融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壮丽篇章中,新中国的建立也凝聚着香港同胞的贡献牺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香港同胞根本利益的维护者,民族解放的捍卫者,民主革命的推动者;切实维护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对港工作的主流和本质。
(责任编辑 姚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