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2022-05-30古远清

书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港台余光中教授

我出版了“古远清台湾文学五书”和“新五书”后,还有构想中的“台湾文学又五书”:《台湾百年文学社团史》《台湾百年新诗史》《台湾百年散文史》《台湾文学学科史》《余光中新传》。

我发觉自己真的走火入魔了,坐八望九的年纪还有这么多井喷般的学术生长点,还要为这些新发现的灵感去攀登新的学术高峰。想当年我的“青葱岁月”,是那样斗志昂扬,朝气蓬勃,我现今的成果堆起来已比人还高。面对这些成果,学界有人对我这位“不受待见”的学者十分不屑,如香港某大学教授说:“一流的教授搞古典,二流的教授搞现代,三流的教授搞当代,四流的教授搞港台。”这话有学科歧视的偏见,当然不对,“但现在内地研究港台文学最好的是刘登翰、古远清,也就是这个水平”。这里用的是先扬后抑手法。此外,台湾一位诗人因我书中没有写他,便说“古远清的《台湾当代新诗史》,送到废品收购站都还不到一公斤”。某名人在其发行量极大的自传中这样蔑视我:“古先生长期在一所非文科学校里‘研究港台文学,因此我很清楚他的研究水平。”其实,学校的名字和个人研究的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这位名人长期在一所非创作单位工作,其散文的写作水平不也很高吗?面对这些批评,我不生气,因为“不批不知道,一批做广告”。

人总有累的时候,有老态龙钟的时候,在耄耋之年再去完成“台湾文学又五书”,难免有泰山压顶之感,但我自信精力旺盛,廉颇虽老,尚能吃饭,尚能工作,还可以写书。

一想到我的同事、经济学家赵德馨九十岁还拄着拐棍去图书馆,我就有了榜样,下决心去做朋友们戏称的“学术超人”。我这位所谓“超人”毕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暂时告别纠缠我多年的港台文学,转向去撰写有近半世纪历史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史》,还要酝酿多年的《〈文艺报〉前史(1949—1966)》。有些朋友调侃我“活着为了写书,写书为了活着”,其实是“活着为了读书,读书为了活着”。一位粉丝赠诗云:“此老天生命九条,亦非魔怪亦非猫。奇书尽已藏千卷,佳酿何曾饮一瓢。”我的确不喝酒,当然也不抽烟,不打牌,不跳舞,唯一嗜好是读书和写作。民间讲猫有九条命,我想假如我有九条命——那我一条命用来买书,一条命用来读书,一条命用来教书,一条命用来著书,一条命用来评书,一条命用来编书,一条命用来借书,一条命用来搬书,最后一条命用来卖书。

我堅信学问主要不是靠命题作文做出来的,而多半靠兴趣,靠闲暇。古人说“不妨余事作诗人”,这“余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休闲,有时还靠厕上、枕上和梦中乃至病房。去年我大病一场,在重症室的床上构思好《余光中批评史》的目录,连忙叫护工帮我记录下来。

在当今,个人升职、学校升级乃至研究生毕业,都必须拿出众多成果,老师们碰到朋友不再问“吃饭了没有”,而是一见面开口就问“你在做什么课题”。可试问有哪位学术大师是靠做课题做出来的?学问或优秀的学术著作,应在“余事”中凭兴趣选题。就我个人近年完成的《微型台湾文学史》等“台湾文学十书”来说,都是全凭个人兴趣出发,闲云野鹤地选择研究课题、方向与出书方式。

温煦的阳光,慵懒的午后,一杯茶,一本书,我在宽大的写字台上,沉潜在书的世界中。从杏坛下岗的二十年,书房是我展开自虐式、疯狂的阅读场所,是我解忧、疗伤、快乐的地方。有人问我:“人生最爽的境界是什么?”答曰:“上有天堂,下有书房!”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尽管这时蜂也不来,蝶也早已远飞,好似等待我的只有寂寞。其实这是寂静而非寂寞,因为我有书中的文朋诗友作伴。

我不是晚秋的残荷,更不是过早凋谢的桃花,我的人生还未谢幕。我相信文史哲这些传统学科,除必要的命题作文外,更需要的是学者的心灵自由。追求闲暇和自由的我,既没当过硕导,也未做过一天博导;既不是资深教授,也非“长江学者”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而是一位永不退役的写作人。到了人生的深秋,我已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不再受硬性科研指标羁绊了。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猜你喜欢

港台余光中教授
寻李白(节选)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