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古诗词教学

2022-05-30何小兰

新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边塞诗指向变式

何小兰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逐课逐篇地教,就诗论诗,学生习得的知识点很零碎,缺乏内在的关联,没有形成结构化的古诗词体系;教师以个人解读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仅完成了知识的灌输或平移,学生则“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这样的教学,是浮于浅层的教学,没有真正触及古诗词深刻的意蕴,无益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郭华教授提出的深度学习五大特征为依据,通过联结建构、活动体验、变式加工、运用迁移、价值评价等策略,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可迁移、能生长的古诗词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联想:指向“深”结构

指向深度学习的古诗词教学要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学习的古诗词去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学习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建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诗词外在可观可感的形式,更要启发学生勾连旧知,唤醒经验,关注、联结诗词外在形式下所蕴含的相同文化主题,比如“爱国情怀”“精神乡愁”“理想抱负”等,关联“此”“彼”,由点及面,以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建构并深化知识结构。

如教学五年级王昌龄的《从军行》一诗,教师可先让学生谈一谈对王昌龄及《从军行》的了解,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学过的边塞诗《出塞》《塞下曲》,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然后紧扣“边塞”这一话题生发点,引导学生抓取边塞诗的典型意象,想象边塞战士生活、战斗的画面,体会戍边将士英勇豪迈的爱国情怀;接着通过组诗教学,引入边塞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进行比较辨析;最后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通过以旧知带新知,联结课内外文本,学生获得了关于边塞诗和边塞诗人较为完整的认知“深”结构。这样,诗词的学习就从“一篇”走向了“一类”,对诗人的认识也从“一人”走向了“一群”。这便是古诗词深度学习的妙境。

二、活动:指向“深”体验

古诗词的深度学习旨在通过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借助活泼有趣的任务,设法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开想象,补充细节,再现场景,从而引导学生将诗词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真实可感的生活体验。

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分别展现了古人过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场景,体现了富有特色的节日风俗。教师可以整合《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设置学习任务群。任务一:和古人一起过节。引导学生从古诗学习入手,联结自己关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比较、感受古今节日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由此,学生既能体悟到传统文化内涵的一脉相承,也能赋予民族文化形式更大的可塑性。在对比感受后,顺势进入任务二:传统佳节齐分享。学生通过图书查找、咨询他人、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并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借助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记录、梳理资料。最后,在班级开展任务三:细说我家中华传统节日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创意表达,并基于活动体验的学习,突破诗词教学“用记忆替代思考”的局限,在任务群中引导学生借由文字,揣摩文学,领略文化,并自觉践行文化,表达文化,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变式:指向“深”加工

古诗词用字凝练精巧,基于这个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捕捉诗眼,并增删、替换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在“文本变式”中深度品味语言。

如《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初看寻常,细细品味却觉精妙,尤其“铺”字用得极贴切,尽显夕阳余晖的柔和细腻、静谧安详,足见诗人的独具匠心。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关键字“铺”,进行变式加工,体会其精妙:“铺”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洒、照、射)“铺、洒、照、射”这四字有什么不同?可以结合图片谈一谈。这里为什么用“铺”呢?残阳可以“铺”,还有很多事物也可以“铺”,读一读下面句子,体会“铺”字的妙处:“草铺横野六七里。”“荞麦花开如铺雪。”“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借助语言的变式加工,学生体会到了“铺”字蕴含的无限意趣,走进了诗境,体验到了诗人创作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到了古人对字词锤炼推敲之精妙妥帖。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对古诗词关键字词进行深度加工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提升审美水平、鉴赏能力的过程。

四、运用:指向“深”迁移

深度学习注重知识、技能的迁移与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写结合,化为己用,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语言形成机制,进而建构语言的可行之路。

如教学《秋思》一诗,教师可引入《明月千里寄相思》歌詞,小组合作练习,化用诗句:在歌词中选择两句或四句,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穿插其中,创作出新诗,且要做到意思妥帖、抒情自然。学生呈现的作品别有意趣,富有个性:“未曾遥问心已愁,请明月带问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言志,歌咏言。诗词与经典乐曲二者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从模仿迁移到创编诗歌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在古韵新声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古诗词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还可以引导学生依“式”仿写,进行创作。比如,三年级下册《绝句》的最后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春天还有哪些小动物也蠢蠢欲动了呢?它们在哪里,在做什么呢?”请仿照着写一写。

不论是诗句化用,还是依“式”仿写,皆指向引导学生勾连生活经验,实现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促进古诗词深度学习。

五、评价:指向“深”价值

古诗词深度学习应关注学生理性精神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体验的积淀与丰富。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小学古诗词评价既要对传统评价方式有所继承,又要依据学段具体学情进行适当革新。三年级以后,学生的认知逐渐进入抽象思维比较成熟的阶段,此时古诗词的教学评价就不能仅停留于背诵、积累、理解层面,而是要更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级的能力。

如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有没有必要学习一千多年前的边塞诗?学习古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与价值,并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一粒古诗词的种子,给学生的思想、情感带来潜移默化的滋养与影响。

总之,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努力从应试学习走向精神成长,从浅表知识走向文化育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铺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猜你喜欢

边塞诗指向变式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