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设计的现代诗歌教学
2022-05-30王勤龙
【摘 要】现代诗歌文本解读尤为复杂,内涵的隐晦、意象的组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形式多变等原因,使得学生对现代诗歌文本的解读往往出现浅表化、割裂化、碎片化的现象。基于任务设计的视角,以现代诗歌《红烛》为分析文本展开探析,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任务设计应注意前后勾连,锁定核心意象;任务设计应强化驱动特征,挖掘文本矛盾;构建学习任务设计情境,聚焦诗歌留白;等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设计;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红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3-0027-03
【作者简介】王勤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121)教师,一级教师。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发展形成的诗歌”[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现代诗歌,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的《致云雀》等。但是因其意象运用极为灵活,象征内涵极为隐晦,情感思绪尤为跳跃,导致师生在解读现代诗歌时都有不小的阻力和困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如何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落实新的语文教学观念,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基于以上认知,笔者尝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红烛》一课的教学为例,从任务设计的视角出发探析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一、任务设计注意前后勾连,引导学生锁定核心意象
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自由的现代诗歌,借助意象传递情感思绪的传统被承袭下来,内涵丰富而又指向情感的意象,是解读诗歌文本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时首先应该锁定核心意象。
1.梳理意象
现代诗歌中通常会出现多种意象。以《红烛》为例,其文本中出现了红烛、蜡、泪、残风、脂膏、花儿、果子等意象,但是哪一种是指向文本主旨与诗人深处情思的意象呢?为了让学生顺利锁定核心意向,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梳理文本意象。梳理《红烛》中出现的意象,完成表格。尝试借助批注理解意象的内涵,并找出哪一种意象为核心意象,给出理由。(参照第一行示例,完成表格)
通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实现了意象寻找、意象分析、文句批注等学习子任务的有效勾连,使得文本解读与问题探究更为聚焦。
2.锁定意象
此处的锁定意象,即为锁定现代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当学生能够理由充分、观点清晰地把握文本的核心意象之后,那么随之要展开的是对核心意象的内涵深挖与多元探究。这时,教师需要搭建学习任务支架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鉴赏和评判。为此,笔者借助文学短评的策略引导学生呈现高质量、丰富性的探究成果。
学习任务:核心意象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情思与态度;核心意象的书写,也展现着作者的创作智慧和构思。请围绕核心意象“红烛”展开探究,完成一则文学短评。
要求:(1)基于诗歌原始文本展开分析;(2)选点评论,可从核心意象的表达构思、核心意象背后的情感等角度,选择一点展开;(3)不少于100字。
二、任务设计强化驱动特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矛盾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避免任务的浅表化、碎片化和单一性,要有意识地以學习任务驱动学生品味语言、明晰脉络、探究主题。在《红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挖掘文本矛盾处入手进行任务设计,以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1.以任务设计激发学生多维探究
文本的矛盾处,指的是文本的内容违反生活常规、违背社会常理以及文本的语言表达用词前后矛盾、不合上下语境等所在。细细考究文本的矛盾处,最能体察作者的内在情感、实际所指以及隐含心态。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诗歌中的矛盾之美——靠近诗人的思绪
《红烛》文本中,有哪些是诗人思绪困惑矛盾的地方,请在文本中找出来,归纳整理,并借助诗歌后文信息,批注矛盾原因。
《红烛》中有多处矛盾的表述,如“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等,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确定矛盾表现,通过内容批注探究矛盾原因,并借助批注阅读,明晰本首诗歌的主旨表达。
2.以任务设计推动学生深度理解
《红烛》文本中有多处情感的困惑矛盾。基于对此种困惑矛盾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多元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领学生深度理解“红烛”的精神内涵。例如,围绕红烛燃烧初心与燃烧结局“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矛盾点,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请你设想一段红烛与诗人的对话,在主旨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至少2个对话转换,参照如下格式。
诗人:红烛啊,你灰心流泪的结局,真是可悲!
红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引发了对红烛无私伟大、甘愿奉献形象的体悟,进而理解诗人对当时国家、民众深切忧虑的心态,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构建学习任务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聚焦诗歌留白
新课标重视情境的创设,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显然情境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呢?结合课堂实践,笔者认为留白的艺术以及由之而生发的补白艺术,当是我们解读现代诗歌文本的重要凭借。
1.基于语用对话情境实现补白
现代诗歌遣词造句的隐晦、传情达意的模糊以及前后情思志趣传递的跳跃,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产生“现代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解读忧虑。诗歌《红烛》中,诗人闻一多通过自问自答、有问无答的方式去阐释揭露红烛的“心态”,但是红烛恰恰没有自己表露心声。针对这一留白,笔者基于语用对话的情境,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假如红烛能够自己发声,面对诗人的叩问,它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围绕诗人闻一多的三个疑问,预设红烛会作出的回答。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基于情境补充诗人与红烛的对话,为学生搭建了解读文本的支架,让现代诗歌文本解读有了抓手,助推诗歌文本的意旨解读。
2.依据诗歌整体情境续写补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歌情境的基础之上,续写乃至创作诗歌,这对引导学生在更深层面把握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创设了 “假如你就是诗人”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假如你就是诗人”,请以读写结合的形式补充诗歌开头空白。“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在诗歌第一小节结束之后,问后有余音,但是诗人并没有对此作出回答,因而文本存有一处空白。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如何续写?请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补写两句。
学习任务2:“假如你就是詩人”,请设计疑问补充文本结尾空白。从追问的视角出发,以“诗人啊”开头,面对“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红烛,续写诗人将会有怎样的新的疑问。
通过续写的方式,探究诗人与红烛相似的执着追求、甘于燃烧的形象,进而理解诗人想要在该诗中传递出的情思,真实有效地实现了对现代诗歌的深度解读。
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需要借助有效、多元的学习任务,从任务设计的视角出发寻求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是新课标理念引导下语文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有助于发展学生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元金,张小娟.大学语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103.
[2]李建中,李小兰.中国文论话语导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