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优先序研究

2022-05-30郭岩聂志平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11期

郭岩 聂志平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637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频数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的优先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非农就业扶持力度以及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是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较为迫切的政策需求。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优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对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给予一定扶持,同时也要着眼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

关键词:空巢小农 就地兼业 需求优先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与政策扶持机制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查”(编号:721604003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及引导研究”(编号:20YJAZH079)。

一、引言

农户兼业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是农户改变以往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又从事非农业生產的经营形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非农就业不仅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实现农户稳定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方式。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三农”工作持续得到重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户提供了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就地兼业选择。但由于农户自身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其就地兼业行为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只有充分把握不同农户的兼业状况,将无序的农户兼业行为清晰化,才能在政策制定中兼顾农户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农,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就地兼业行为古而有之,对我国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农户兼业利用了农业生产季节性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助力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户兼业程度不断提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及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减少、部分土地被粗放经营,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地细碎化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专业化的进程。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对农户兼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周利平、佟光霁等学者运用二元Probit及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农户禀赋对农户兼业化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高欣、陈美球等学者则聚焦于土地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认为农地流转、村域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农户兼业化行为选择都存在影响;诸培新等学者利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了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兼业农户其行为选择的差异。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20年对江西省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江西省赣北、赣中、赣南三个片区共11县(区)展开调查。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为较为特殊的空巢小农群体,故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进行筛选,主要选取45周岁以上、子女多外出就读或务工的农村常住人口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97份,其中有效问卷637份,问卷有效率为91.3%。本文选取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相关信息,作为研究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优先序的主要内容。

(二)样本描述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637个被调查对象中,采取就地兼业行为的共438人,占总样本的68.7%,其中一兼农户179人,占总样本的28.1%;二兼农户259人,占总样本的40.6%(一兼农户是指家庭成员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其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0%- 50%的农户;二兼农户指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90%的农户)。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选取可能对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优先序产生影响的变量共十个,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个人禀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家庭禀赋(家庭人口数、家庭承包地面积、是否接受农业生产性服务、家庭年均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打算)、村域特征(所处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采取就地兼业行为的被调查对象中,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三、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优先序总体分析

在课题组的问卷设计中,将空巢小农群体关于就地兼业的政策需求分为以下五类: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非农就业扶持力度;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5=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调查问卷中要求空巢小农依照以上五类就地兼业相关政策,选择对自身最重要的三类并进行排序。根据受调查空巢小农的回答,借助SPSS26.0软件,首先计算出不同政策在一、二、三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再将排在第一、二、三位的政策分别赋值为3分、2分、1分,采用加权统计频数累计求和,计算出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不同政策需求的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得分结果可知,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最迫切的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不迫切的为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但由于这五项政策在不同位次上出现了不同的次数,故无法有效对其需求度进行排序。因此,本文借助SPSS26.0软件,结合加权统计频数累计求和的结果,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五项政策进行分类,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的优先序。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将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的相关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选择“系统聚类”的方法对这五项政策进行分类。从图1可知,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可分为三类,再结合表2频数分析的结果,根据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的迫切程度将这五项政策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加强非农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第二层为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层为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

(一)由聚类分析及频数分析的结果可知,第一层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最为迫切的政策需求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各地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状况使得当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面临重重困难。尽管脱贫攻坚期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公共卫生与养老保障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保障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中的多样化需求。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空巢小农外出兼业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获得更高收入,而是尽可能减少医疗保障支出,减轻家庭负担。且空巢小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与普通农户相比承担风险能力更差,更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故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较为迫切的需求。

(二)政府对非农就业的扶持也是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较为需要的政策之一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二三产业向乡镇地区转移,农户兼业就业的机会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二兼农户的家庭收入普遍高于一兼农户,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户兼业已出现分化现象,兼业所得的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农户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发放问卷中我们了解到,空巢小农对政府非农就业扶持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二是提供相关技能培训。由上文样本描述可以看出,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中性别的影响较为明显,女性外出兼业的机会较男性而言更少,更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拓宽女性劳动力就近就地兼业的渠道。此外,由于仍要兼顾农业生产,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本身存在不稳定性,很多企业在用工时不愿对其进行选择,需要政府对其进行非农就业扶持,解决兼业进程受阻的问题。在调查对象中,有一定非农就业技能的空巢小农工资水平普遍较高且劳动强度较低,加上样本中45-55岁的男性空巢小农所占比例很大,处于壮年的他们自然会产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获得更高收入的想法,对非农就业培训需求较为迫切。

(三)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是第一层中最后一项政策需求

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时,农户需要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工作,受农业生产束缚较大。而外部分工的不断完善则可以部分代替家庭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使农户有更多兼业选择,提升其就地兼业稳定性。在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空巢小农表示接受过农业生产性服务,其均为水稻种植户,服务需求集中在整地与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使用以及栽插与打药环节的雇工服务。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起步较晚,在此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发育尚未成熟,农忙时节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且服务项目少、能力不足,未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與此同时,部分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对生产规模较小、地块细碎的空巢小农存在潜在的“挤出”效应,导致其农业生产需求难以满足,兼业后顾之忧亟待解决。此外,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下降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为减少兼业对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空巢小农群体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仍存在较大需求。

(四)在解决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非农就业扶持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之后,部分调查对象对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也存在一定需求

关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一是出于对土地保障作用的依赖,即便空巢小农兼业收入已占据家庭总体收入的绝大部分,他们往往也不愿放弃家庭所有土地的耕种,寄希望于政府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保障自身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当前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滞后,依靠自身社会关系网络来谋求兼业工作的方式具有盲目性,故空巢小农群体希望政府可以提供相关就业平台,消除兼业就业的信息不对称。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市场发育迟缓,农地流转市场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地流转中兼业农户权益易受侵害。因而空巢小农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农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从总体上看,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的优先序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非农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这说明政府在制定农户兼业相关政策时,要优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对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给予一定扶持,同时也要着眼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

2.本次调查在研究对象上选择了45岁以上、采取就地兼业行为的空巢小农群体,但由于农户禀赋、外部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兼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政策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性。3.随着近些年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农户兼业已成为各地的普遍现象,江西省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农业生产劳动力仍会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进行兼业型转移,加上空巢小农群体逐渐庞大,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立足实际,提高各项政策的可行性,着力减轻兼业程度不断加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同时为空巢小农创造更为便利的兼业条件,通过就地兼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继续乡村振兴建设的有机衔接。

(二)政策建议

空巢小农日益成为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其生产经营行为选择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从农户兼业化普遍存在的国情出发,立足空巢小农群体就地兼业的需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针对以上关于江西省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政策需求优先序的分析及所得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的替代关系,消除空巢小农流转土地的生计压力,促进农户兼业发展。一方面,我国留守农村的空巢小农群体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老龄化使得家庭医疗支出不断上涨,加上子女离土离乡,对其提供支持较少,部分空巢小农的生活状况日趋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的缺失,大部分农户仍然以土地作为生计保障与分散非农就业风险的主要方式,尽管兼业程度有所提高,也不愿脱离自身土地,阻碍了规模经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据我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数据可知,新农保与新农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供养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并能减少其对土地保障作用的依赖。因此,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证脱贫农户不因疾病等因素再次返贫,并推动部分老龄化空巢小农离农,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强对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空巢小农非农就业机会,提高非农就业能力。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与兼业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部分空巢小农缺少外出兼业的机会致使其增收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农户所在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乡村及乡镇一级二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制定差别化政策: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各类资方进入,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推动兼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为农户增收提供更多可能。此外,针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空巢小农群体,采取不同的就业扶持措施。据表1数据显示,15.5%的空巢小农有扩大经营规模的打算,针对这一群体,可给予资金及技术的支持,将其培育成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针对打算维持或缩小经营规模的空巢小农群体,对其进行公益性农技培训及就业培训,避免农业粗放化耕作并提高其非农就业素质及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3.规范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方式并突出服务小农户的政策导向。当前空巢小农兼业化与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为减轻自身劳作负担以及兼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相较其他家庭而言更加广泛,表1中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农业生产性服务包括农业生产各阶段的机械化服务、中介组织、外包服务等,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较为丰富,但也由此产生了管理混乱、成本高、质量低的问题。政府部门要承担起强化公益性服务供给及对各类供给主体进行监管的职能,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各类生产性服务也能达到自耕者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将服务领域由传统的生产性服务向产业链各阶段拓展,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平台,并针对不同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致力于空巢小农服务满意度的提升。

4.制定合理土地流转制度,为土地流转提供后续保障。由上文分析结果可知,土地承载了一定社会保障功能,兼业农户仍然倾向于将大量土地保留在自己手上,“兼业滞留化”问题较为严重。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得知,很多空巢小农出于理性心理,希望流转出部分家庭所有土地来降低兼业的机会成本,但受现有政策制约,土地转出容易转入难,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就要求政府找准自身职责定位,避免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以及建立征地补偿保护机制,鼓励对土地依赖程度较低的空巢小农自愿转出土地。同时,基层政府也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与颁证,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健康发展,依靠市场力量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刘文明,郭庆海.农户兼业经营的生成条件、效应及其演化方向[J].经济学家,2021(05):120-128.

[2]韩俊.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1988(04):38-42+60.

[3]彭欣欣,陈美球,李志朋,鲁燕飞.江西省农户兼业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基于2028户农户的专题调研[J].农学学报,2018,8(02):80-85.

[4]陆文聪,吴连翠.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11(06):54-62+81.

[5]赵保海.我国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J].求实,2014(11):91-96.

[6]周利平,昝祺祺,翁贞林.农户兼业、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01):78-84.

[7]佟光霁,胡杰.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02):67-73.

[8]高欣,张安录.农地流转、农户兼业程度与生产效率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5):121- 128.

[9]陈美球,邓爱珍,周丙娟,肖鹤亮,何维佳.耕地流转中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42个县市64个乡镇74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J].中国软科学,2008(07):6-13.

[10]诸培新,颜杰,苏敏.农户兼业阶段性分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2):102-110.

[11]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来自苏州农村的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 90-94.

[12]彭柳林,吴昌南,张云,张志芳,王勇.粮食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江西省粮食主产县500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39(04):7-13.

[13]裴劲松,矫萌.社会保险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养老替代效应研究——基于CHARLS的微观数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5):125-135.

Study on the demand priority of local part-time employment policy of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Guo Yan Nie Zhiping

Abstract: Based on 637 survey data of farmer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priority of local part-time policy needs of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is analyzed by using frequency method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mprov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for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s are the urgent policy needs of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Therefore, when formulating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improv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give some support to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s.

Key words: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local part-time employment; demand priority

(作者單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