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宽松氛围达成转化目的
2022-05-30
一眼看到《“蔬菜”治愈假“癌症”》的标题,继而将目光放在该故事的“加长版”上迅速下移,便了解到学生吴哲的种种“劣迹”,联想到坊间“谈癌色变”一说,不禁预判讲述者面对的转化工作是何等之艰难,便对转化结果没有多大的期待,还曾对当事老师闪过一丝同情。然而,故事的结尾令笔者喜出望外,这倒不是因为发现当事老师有“神丹妙药”或“起死回生”之“秘籍”,而是在当事老师心目中,“从来就没有过‘癌症学生”。
若是一定要对这个“秘籍”探个究竟,笔者以为“秘籍”就是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在故事中,讲述者引述了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的诗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借此表达她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期待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感染学生。育人环境和氛围是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一个曾经被人“误判”为“癌症”的学生,犹如远水救近火,难解燃眉之急。然而仔细品读故事,笔者发现正是在“营造宽松育人氛围”的教育主张之下,当事老师在教育转化学生的实践中实施了有效教育策略,其“秘籍”至少有如下核心配方。
配方一:坚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通常接手新班,了解到班上有淘气、调皮、“刺头”学生时,当事老师一般会预设教育策略,静观其变或施“下马威”,警告在前或伺机介入。然而,当事老师听到同事议论“吴哲就是个‘癌症,无药可救”的学生时,没有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而是把他作为普通学生一样看待,只是在有小学生到班級指认他脱男孩裤子时,才想起“癌症”这个特殊的说法。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当事老师反应迟钝,而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学生,避免造成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偏差。
仔细观察数日后,当事老师发现了吴哲的诸多特点,从长相到行为习惯,“目光游离却很清澈”;从听课到对待作业的态度,“做作业时,他喜欢环顾四周,但也很下功夫”等,最终形成了当事老师自己的判断——“在我眼里,吴哲分明只是个孩子”。针对吴哲过往的“劣迹”,当事老师没有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甚至都没有单独找过他,暗示老师知道他的“过往”。当事老师的这些举动颇有“无为而治”的特点。相信班级同学已经感觉到老师的态度,并把吴哲当成班级中普通的一员。
配方二:建立宽容平等的师生关系
故事开篇讲述了学生入校后不久,就给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取诨名“蔬菜”。作为班主任,当事老师对于班上发生的事一定不能被蒙在鼓里,凡事需要知道来龙去脉。当发现学生没有任何“恶意”时,当事老师默许了,甚至在随后的工作中,还多次拿“蔬菜”作自我调侃。
学生给自己的老师取诨名,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存在“冒犯”老师的风险。笔者曾经听过有位“俊”老师,被学生在背后喊“俊哥”。起初“俊”老师认为学生没大没小,欲加制止,学生却照喊不误。一段时间后,有位经常喊“俊哥”的男生有几日不喊“俊哥”了,这倒让“俊”老师非常不习惯,推测学生可能对老师有意见。果不其然,个别谈话后,该生还真是因为对老师有意见而不再喊“俊哥”。学生对老师的“别称”“诨名”有时候会成为反映师生关系的晴雨表,提示着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
在七(2)班,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蔬菜”的和蔼可亲,就连常常犯错的吴哲,也敢在午餐时公开对着老师喊“把您的鸡排给我”,有平等的师生关系作支撑,才有吴哲对班主任的这份信任。
配方三:倡导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
育人氛围离不开融洽的同学关系。当事老师利用纠正吴哲跑到小学部“抢肉”的错误举动的机会,底气十足地号召同学们“在班内调剂余缺”。这样不仅“不够吃”的同学能解馋,而且落实“光盘行动”很快就见到实效,更重要的是以调剂余缺为突破口,引导同学们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互帮互助”。
当吴哲多次蹭老师的饭菜时,语文课代表勇于站出来为老师“打抱不平”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她坚信在当时的班级氛围下,吴哲不仅可以接受她的意见,而且不存在事后遭报复的风险。受到互帮互助氛围的影响,吴哲想到了自己该为同学们做点什么,以表达对同学、对老师的关心,于是他主动请缨在午餐后打扫教室卫生。也许是第一次全班同学对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吴哲才感动得“双眼红红的”。
配方四:老师充分理解与诚心感化
从整体上看,当事老师对吴哲的处境以及不良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包括如前所述没有采取施“下马威”“先入为主”“有色眼镜”等方式来对待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当事老师的一系列举动都对吴哲起到了感化作用。老师从未在班上发出任何暗示或预警,要求“个别”同学“收敛”一点,有效地维护了吴哲的自尊;纠正吴哲到一年级“抢肉”的毛病时,老师将自己饭盒的饭菜拨给他,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吃不饱”的问题,也传递了老师的真诚关心,给予心灵上的安慰;抓住机会在班级“数落”吴哲几句,老师还把自己也带了进去,“我这‘蔬菜也跟着‘沾光,已经是‘誉满全校”,言外之意是“我”一定与你和其他同学“荣辱与共”;为彻底解决好“大肚汉”午餐“吃不饱”的问题,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调剂余缺”机制,巧妙地与落实“光盘行动”结合起来;了解到吴哲的家庭处境,主动送上“定心丸”,家长“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老师“负责孩子的教育”。正如讲述者所言,“哪个孩子不热爱阳光、不求进步”,在宽松、友善、温暖的氛围中,吴哲受到的教育与感化不言而喻。
我的建议
在当事老师营造的宽松氛围下,吴哲的转变与进步是可喜的,教育已经达到了制止其行为恶化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目的。笔者以为,这只是兑现当初“定心丸”目标的第一步,下一步“负责孩子的教育”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分析成因,让吴哲认识自己的错误。显而易见,吴哲过往的“劣迹”就是典型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同学骂他是没有爸爸的孩子”也构成了语言欺凌。然而,遭遇校园欺凌时,学生不可“以暴制暴”,应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向老师举报或请求帮助。老师还需明确指出吴哲到一年级“抢肉”解馋的本质看似是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实则是在实施校园欺凌。因此,老师很有必要让其从思想上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将拒绝校园欺凌变为自觉行动。
二是指明方向,促吴哲制定人生的规划。其父的意外离世,成为吴哲变化的转折点。他“以暴制暴”的举动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作为家中唯一的小男子汉,他很有可能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为自己“强大”便可保家庭平安。当事老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在肯定其家庭责任意识的同时,为其当好参谋和导师,指导吴哲尽早树立人生规划意识,提前做好学业目标计划甚至职业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其求学之道和人生发展之路。
三是用好政策,帮吴哲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其母忙碌的程度看,吴哲当下家庭生活困难的状况是客观的。吴哲“抢肉”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只有学校的午餐才能让他有机会“吃饱”“吃好”。因此,当事老师和学校要主动关心,用好教育帮扶政策,将对吴哲及其家庭的帮扶工作列入贫困家庭学生帮助计划,彻底解除吴哲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让吴哲及其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改变家庭生活现状的信心。
责任编辑/曹小飞
孙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编著有《把脉师方——学校教育实践案例研判》和《聆听花开——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案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