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项目化综合实践学习策略

2022-05-30邓青

家长·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素养传统活动

邓青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当代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项目学习与互联网融合,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渗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的策略。

一、“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传统文化内容局限

从目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看,传统文化因素少,内容不多。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薄弱,在不理解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压力。除此之外,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日常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带领学生去理解、体悟书本中深层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是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图片让学生认识,并没有详细地说明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历史背景等。这样的综合实践教学很难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无法形成认知,影响了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更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

(二)传统文化渗透单一

自新课改提出的“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开始,许多教师纷纷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发现教学效果一般。根据调查分析得知,造成教学质量低、教学成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的文化渗透素材停留在历史文物、历史文学上,教学模式主要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加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薄弱,对于教师的满堂灌会出现学习厌倦情绪,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最终导致没有真正发挥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以及文化教育的价值,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传统文化传承迷失

一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那么这个人将处于半愚昧中,不能自拔。素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抽象、复杂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知识积累不足,缺少文化自觉性,文化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传统文化难以理解。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很多国外文化和节日流传到国内,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一些外国节日,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得越来越少。小学生从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加之,小学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很少直接地传授复杂的文化知识,而是浅显地讲解传统文化,教师理解这些传统文化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更别说小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会选择逃避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知识。上述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影响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水平的形成与提升。

(四)传统文化缺少深耕

小學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了解传统文化、具备文化意识、养成文化自觉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国家十分看重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大力提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各地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传统文化项目基金,以方便开发各种传统文化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学校缺乏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未能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设置实践课程。当前,小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能力有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能通过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来实现,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太“硬”,未能贯彻落实文化教育。另外,教师只喊口号,不行动,不重视传统文化实践,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没有开设实践课程、缺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未能成立实践性文化项目。

二、“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项目融合策略

(一)合理运用历史典故,实现文化教育相融

新课改提倡:“新时代,学生养成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树立文化意识,所以教师教育、文化一把抓。”从而就有了“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模式”。所谓“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需要提前制定一个完整的项目学习活动,随后师生携手完成项目。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开展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模式,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化能力、教育专业性知识,还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料和参考资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互联网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压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历史文化,用历史典故引出传统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教育相融。历史典故包括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等,教师可以选取任意一种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典故中隐藏的传统文化或传统精神,随后一起完成“传统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五月初五话端午”一课时,教师在运用红色文化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挖掘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项目化”教学。本节课主要围绕的是端午节的习俗来开展的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初期,教师可以用一首诗词或谜语引出主题,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两片绿叶把米装,小绳一绑真漂亮。”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指什么事物,有的学生通过谜语猜出是粽子,从而推导出本节课的项目主题为“端午”。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屈原的故事,通过播放故事让学生更加肯定本节课的实践主题是端午节。接下来,教师可以揭开谜底,让学生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端午节或屈原。待学生说完后,教师为学生总结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包粽子,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食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包的粽子是正方形,有的学生包的是圆形;有的学生包的草莓馅的,有的学生包的肉馅的,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以屈原为榜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从多角度渗透文化,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课堂中,课堂过于局限,教师和学生只能运用教材对传统项目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教材是有限的,但文化是无限的,在这种局限课堂上,想要项目有一个好的成效很难,无法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需求,也无法提升教学效率。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满堂灌、单一的教学方式已被淘汰。而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在互联网辅助下,实践活动变得多样化,课堂变得趣味性十足,能够满足学生对项探究需求,以及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需求。为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多个角度去渗透文化,围绕传统文化项目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从教材上、实际生活中、网络上搜集相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农田里的故事”一课时,教师首先确定学生的实践目标,实践目标要从情感、价值观、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学习能力:通过项目学习、实践、采访、搜集资料、小组交流等活动,认识农具,学会使用农具。情感态度:通过项目学习、实践,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价值观:通过项目学习、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养成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接下来,教师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过程设计。首先要定义传统文化,其内容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那么本节课教师就要从农田入手,将项目实践目标与农田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是学习能力目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翻田地、播种、收谷物、晒谷物的吗?”学生纷纷表现不了解,随后教师继续问:“那你们知道是用什么农具完成这些工作的吗?”学生不知道并表现出好奇。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到最近的村庄开展采访活动,设计学习任务:认识各种农具,并学会使用其中一种农具的使用方法。随后,教师就要全程跟着学生采访,帮助学生确定采访问题,引导他们走访农户。最后,将采访结果整合出来让学生一起交流,完成学习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中国粮食变迁史,搜集袁隆平一生的9个重要时刻,让学生在合作搜集过程中了解中国变化,了解袁隆平,完成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这种方法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三)重点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文化水平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道德水平和人格的体现,素养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由此可知,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其主要的文化素养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新课改推出将“文化素养养成”与“文化教育”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文化素养的形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去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餐桌上的变化”一课时,主要讲的是生活条件的变化,教师先让学生收集一下餐桌上发生的变化,随后带领学生观看《长征》电影。对长征电影中红军吃皮带、吃野菜的片段,教师可以反复播放,并提出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随后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紧接着,让学生发表感想,最后引导学生总结长征精神。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四)组织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项目化”教学不仅要传输理论观点,还要落到实处,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機,找准项目切入口,组织文化实践活动,来发扬传统文化。为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料引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完善实践活动教育体系,在文化中完成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去感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爱心义卖会”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希望工程”,让学生了解西部地区学生的艰苦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教师切不可直接引出本节课主题,也不能直接向学生提出“收集信息能力”相关学习项目,这样没有过渡的学习,会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停留在表面。正确做法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上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做“拍卖会”的小游戏,并向学生提出:“你想把你所拍卖的东西送给谁?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送给父母、朋友、老师,也有可能会送给自己、山区小朋友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在激烈的讨论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播放正能量的公益视频或新闻,并为学生科普相关事实,让学生理解和深刻感悟传统文化中“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优秀精神。随后,教师带领用组织学生来一场真正的“爱心义卖会”让学生从家中找一些自己不喜欢或不用的东西拿到教室进行义卖。最后,教师将搜集到的一些西部贫困地区资料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选出几所学校,将义卖品以学生的名义真正捐赠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弘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了解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教师应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来开展传统文化项目教学。为此,在“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教师要积极采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合,真正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承担起传承和发扬的重任。

(左毓红)

猜你喜欢

素养传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