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垂钓几度秋
2022-05-30沈雄武
沈雄武
夕阳金色的余晖铺洒在随风微漾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条条晶莹剔透的项链,海中耸立着几块天然巨石,相依相拥,远远望去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岸边古榕苍翠,晚风拂过,落叶萧萧,一座双层八角亭掩映在绿树浓荫下,“临江亭”三字熠熠生辉,亭前一块巨石苍然挺立,石面上“飞鸟临渚,隐士乐土”几字依稀可辨。临江远眺,远方群山连绵巍峨,暮色一点一点地拉开,海上的雾气一点一点地升腾,山海渐渐连成了一片苍茫寥廓,置身于诏安二十四景之一的临江亭上,人内心也会驰骋得无限辽阔苍茫。
临江亭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雄浑壮阔的景象,更是因为陈汶辉曾经在这里隐居过。据相关资料记载:陈汶辉,本地儒士,元末明初时于此隐居垂钓,明洪武十三年(1380)始应诏入朝,累官至大理寺少卿,以执法不阿,直言敢谏,忤旨而自杀于南京。仅此聊聊数语而已,我却感到深深的震撼,明太祖朱元璋天威赫赫,上至开国功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俯首系颈,一介文弱书生,竟敢抗旨不遵,触犯龙鳞,并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独立的人格。进而我又感到深深的迷惑,你是因何事而忤旨,又是什么给你这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呢?我询问了村里的老人,可是大家回答我的都是茫然的眼神,我又试图在周围寻找历史的遗迹,我发现在荒草丛中有块石碑,可惜碑文早已漫灭,无可辨识。后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一个耿介孤忠忧国忧民的先贤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了。
陈汶辉,字耿光,约生于元朝大德年间。“幼通儒学,于书靡所不窥”,因见元朝暴政,立志不仕。壮年远游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后归隐诏安初稽山。吴王朱元璋闻其声誉才学,屡次征召,陈汶辉都没应召。可是秉承儒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谁不想施展抱负,实现理想,人生在世又有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光发热,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呢?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陈汶辉才上京应试,得第一,称“八闽元士”,授职礼科给事中,也就相当文员秘书的工作。本来秉承领导的旨意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即使不求飞黄腾达,也可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身后也可博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可是陈汶辉看到元末许多弊政还没扫除,百姓生活仍然艰苦,他按捺不住了,多次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建议广收天下文武贤才等。洪武帝即位后,对于佛教极为爱好,下诏征寻东南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于回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当了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些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诽谤,诋毁大臣,满朝文武官员无人敢言,只有陈汶辉上疏说:“自古有了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僚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老臣都纷纷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因而,僧人变本加厉地用谗言诬陷陈汶辉,以致明太祖斥责他“志大言迂,不达时变”,而把他调任大理寺丞,也就是去当法院院长,去审理犯人吧,别来干预朝政了。后适逢开国功臣李善长蒙冤下狱,陈汶辉又冒死力争,请求为李善长平反,他真是迂得可爱,作为专治制度的统治者要维护家天下,只要威胁到他的地位,他就必须铲除,又有何公理可讲,许多人不要落井下石就已经很好了,陈汶辉偏偏还往枪口上撞。不久,山东张宪因惩处内戚,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处张宪极刑,陈汶辉问明案情后,竟然“封还御旨”,明太祖大怒,即派锦衣卫将他押赴刑部问罪。陈汶辉慨叹是非不分,“直道不行也”,经过金水桥赋诗一首:“执法不知公论是,全躯惟颖圣心仁。关河万里扶归日,碧草瑶沙亦帝恩。”随即投水自尽。陈汶辉真的是人如其字,耿光,耿介孤忠之光,张宪与他非亲非故,他有必要为张宪而对抗天威,难道没有想到将带来的后果吗,不仅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他的子孫后代为了避祸,大都避开祖上这段历史,史家更是仰最高统治者之鼻息,对陈汶辉的记载更是语焉不详,以致于这个刚正不阿的英名掩没在了茫茫的历史烟云中。唉,有时书中记载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隐藏在美好的人性中的。
一弯新月挂上了中天,暮色笼罩了淡远的群山,水声淙淙,百草丰茂,仰望临江亭上那幅对联“临水饶佳景看惊涛拍岸海鸟翔空自是隐士乐土,江山震盛铭仰谢聘乞休清潭垂钓长留高风中朝”,我不由陷入了沉思,心在苍茫辽远的历史中游走,六百多年前陈汶辉可能只是偶尔路过此地,这方乐土给他提供了心灵的栖息之地,他筑庐而居,秉烛夜读,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了其精神,无数个黄昏,陈汶辉临江垂钓,背对苍岩巨石,独悟心灵,惊涛拍岸,沙鸥翔集,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铸造了他刚强独立的人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让我们记住了包拯,让我们记住了海瑞,也应该让我们记住陈汶辉。